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真正威脅台積電的因素找到了
格隆匯 03-30 14:24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半導體行業觀察,作者:暢秋

近些年,10nm及更先進製程“俱樂部”只剩下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這三個成員,而隨着英特爾10nm進展遲緩,其在先進製程圈子的存在感越來越弱,特別是在2020年,英特爾CEO對外承認7nm進程依然緩慢,不得不延遲至少半年,這一消息如同宣判在最先進製程領域,只剩下台積電和三星這兩個玩家,英特爾又被甩在後面了。

然而,就在上週,情況似乎又發生了變化,英特爾新任CEO帕特·基辛格對外宣佈了該公司最新的“IDM2.0”戰略,吸引了全球半導體業的目光。該戰略的重要一項,就是宣佈英特爾7nm製程進展順利,採用該製程節點工藝的MeteorLake計算芯片預計在2021年第二季度開始tapein。

7nm利好消息的發佈,似乎一下子又將英特爾拉回最先進製程“俱樂部”,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三強鼎立的局面依然存在。同時,這一消息對於英特爾來説很重要,因為在全球頂級半導體制造競爭陣營裏,英特爾是絕不會允許自己掉隊的,即使是短暫“走神”,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補齊短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與台積電、三星的競爭當中有説服力,畢竟,對於這三家來講,最先進製程的量產才是硬道理,才能保持在行業內頂層的影響力。

在7nm利好消息的基礎上,英特爾還宣佈大規模擴產,計劃投資約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Octillo園區新建兩座晶圓廠。新晶圓廠將為英特爾現有產品和客户不斷擴大的需求提供支持,併為代工客户提供所承諾的產能。同時,還組建了一個全新的獨立業務部門——英特爾代工服務事業部(IFS),以全面擴大晶圓代工業務。

談到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服務,要追溯到10年前了,大約是在2012年前後,當時,英特爾採用其20nm製程工藝為Altera代工生產FPGA,消息傳出後,業界一片譁然,因為這位芯片行業霸主,經典的IDM大廠,在那之前的很多年內,都是看不上晶圓代工業務的,最起碼公開宣傳是這樣的。實際上,在為Altera代工生產芯片,也並不能證明該公司當時就完全改變了對晶圓代工的看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雙方有了深入的交流與戰略合作,之後,英特爾就收購了Altera,為其逐步成型的XPU產品戰略補上了FPGA關鍵一環。

也正是從為Altera代工生產FPGA開始,英特爾似乎也看到了晶圓代工這一商業模式的可取之處,特別是在2012年前後,以及之後的幾年裏,智能手機快速發展,高通就是憑藉其在3G方面的提前佈局,佔領了先機,在當時的市場風光無限,市值一度超過了英特爾。而手機相關芯片,特別是處理器是晶圓代工市場的龍頭產品,三星和台積電都因此大賺。這也刺激了英特爾,不但看到了代工生產芯片的巨大商機,從而進一步涉獵該領域,同時也大力度投入手機處理器的研發,無奈錯過風口,鎩羽而歸。

手機處理器沒有成功,晶圓代工業務進展也不順利,畢竟Foundry和傳統IDM的商業模式有很大區別,Foundry涉及到太多的客户技術、產品、規格、PDK,以及長期的合作積累和信任關係,這些方面,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各大晶圓代工廠積累了多年,英特爾要想贏得它們的客户,難度極大。

在晶圓代工方面,英特爾經過這些年的積累,似乎有了更多心得。此次,藉着新CEO上任,以及全球芯片產能嚴重短缺的契機,這家傳統霸主推出了IDM2.0戰略,時機恰到好處。

靈活與執着

近些年,隨着應用需求、技術,以及市場格局的變化和發展,IDM也在發生着各種變化。如越來越多的傳統IDM廠商將其產能外包給Foundry,同時,IDM接單其它廠商的芯片外包代工業務也越來越普遍。另外,還有一些IDM將其芯片工廠全部或部分出售,減小體量,輕裝上陣,將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最具競爭力的核心業務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業界傳聞,英特爾就有可能走上這條路,不過,這一傳聞被該公司否定了。

在IDM變化愈加多端的時候,各大Foundry的業務則愈加精進,市場需求也愈發反映出Foundry模式的正確性,台積電、聯電、格芯等廠商不斷在各自擅長的板塊精益求精,對其業務模式越來越自信。

英特爾的IDM2.0戰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的,IDM2.0這一概念,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前兩年常被業界提起的CIDM和虛擬IDM等模式,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由於半導體產業基礎較弱,缺乏有全球影響力的IDM,在政府的支持下,CIDM和虛擬IDM等模式應運而生,其涵義是包括IC設計公司在內的多家廠商或機構合作興建晶圓廠,共享其產能,從而實現資源的靈活和最大化利用,並攤薄每家廠商或機構的成本。

英特爾的IDM2.0,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新建兩座晶圓廠,並進一步深化代工業務,這與以上提到的CIDM和虛擬IDM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具有很好的靈活性,特別是在產能緊缺的當下以及未來幾年,英特爾新擴充的產能進可攻,退可守。拓展的產能可以很好地為其新晶圓代工業務部門服務,發展順利的話,可以進一步擴產,不順利的話,由於其自身CPU的產能就很吃緊,多出的產能則可以用於生產自家CPU。

相對於英特爾的靈活,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業務發展則一直朝着縱深方向深入發展,產能拓展的針對性更強,這主要得益於其多年經營積累的技術和行業經驗,特別是大量客户長年給予的各種產品、技術、市場和行業需求反饋,使其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興建新的晶圓廠和封測廠。例如,台積電正在建設當中的3nm和2nm製程產線,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產能被預定,這就使其在技術和產能拓展方面更加胸有成竹。

競爭抓手

雖然英特爾發佈IDM2.0戰略並不是要與台積電爭個高低,但如果該策略發展較為順利的話,則在客觀上必然會與台積電形成競爭關係。

談到晶圓代工競爭,主要體現在技術和客户數量和關係上。在客户方面,有着30年深厚積累的台積電顯然佔據絕對優勢地位。而在技術側面,就製程而言,台積電同樣具備很大優勢,英特爾要新建兩座晶圓廠,如果現在開始建造的話,估計最快也要2024年才能順利開出產能,製程預計是7nm到3nm左右,而以台積電目前的先進製程技術來看,3nm製程最快在2022年中旬就可以開始量產,到了2024年,不僅2nm有望實現量產,還有可能實現1nm製程的試產。因此,在製程方面,台積電依然佔據優勢地位。

不過,在晶圓代工技術層面,英特爾並非全無競爭力。由於製程節點微縮進程受限,摩爾定律逐漸失效,近些年,在先進芯片製造方面,業界開始走chiplet路線,即先製造出多個單獨的die,然後用特殊的封裝工藝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形成介於SoC和SiP之間的芯片形態,相對來説,其對先進製程節點的要求沒那麼高,這顯然是有利於英特爾的。而在當今的半導體界,英特爾、台積電和AMD是chiplet的最強代表。特別是英特爾和台積電,都有各自完整的chiplet芯片製造和封裝技術,且各成一派,具體的技術名稱和細節就不在此贅述了。總之,chiplet是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憑藉在芯片製造和封裝方面的傳統優勢,英特爾在這方面與台積電旗鼓相當。這在未來的晶圓代工市場很有競爭力。

實際上,英特爾已經開始將chiplet技術應用於其最先進的CPU了,而合作伙伴正是台積電。英特爾的CPU芯片塊(tiles)將委託台積電代工,後者將代工生產CPU運算核心以外相對不重要的die,核心的單位仍由英特爾自家制造。由此來看,當下,這兩大巨頭的合作關係大於競爭關係。

真正的威脅

放眼未來,晶圓代工的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看一下目前全球芯片產能的短缺,以及各大晶圓代工廠飆升的業績就可見一斑了)。此次英特爾大規模地深入晶圓代工業正是看到了這一發展態勢。

然而,即使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在將來有很好的發展,也很難撼動台積電的地位。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有80%的產能集中在亞洲,15%在美洲,另有5%在歐洲,這樣的格局,即便是英特爾這樣的行業龍頭,也很難打破,就像基辛格所説的,英特爾的晶圓代工特色,是要進一步開放美國和歐洲晶圓廠產能,吸引及爭取有意在美國和歐洲當地生產芯片的客户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英特爾自有產能一定優先生產CPU,包括AMD、英偉達、賽靈思等競爭對手也不可能將訂單交由英特爾生產,所以合作對象以微軟、Google、亞馬遜、思科等系統廠為主,訂單類型少量多樣。因此,即使未來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發展起來了,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大廠影響有限。

在純晶圓代工領域已無對手,而像英特爾這樣的傳統霸主,也只能將晶圓代工作為副業去探索,市佔率越來越高的台積電在未來還會有對手嗎?或許在半導體業界很難找到,但是,半導體圈兒以外還有很大的空間,而這並不是半導體廠商能夠控制的,就像在美國建5nm晶圓廠,從純商業角度看,恐怕台積電不會做這樣的選擇。另外,在過去兩年,華為海思一直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户,但2020年的一紙禁令,使得雙方的合作戛然而止,也就是因為台積電具備絕對的技術優勢,以及廣大的客户關係,從而保證原本給華為海思的產能可以及時分配給候補上來的客户。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家中等水平的晶圓代工廠身上,恐怕會大傷元氣。

然而,在未來,這樣的風險有加劇的可能,相對於英特爾進軍晶圓代工業務帶來的競爭,這些產業外的因素,或許才是對如台積電這樣的細分產業龍頭最大的威脅。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