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科技公司入場造車,是一種必然
格隆匯 03-09 17:30

當下可能是科技公司造車最好的時間點。

造車這件事,變了。

從 2014 年開始,造車成為了創業者們最希望做的事。不僅有成功創業者傾力開啟第二次、第三次創業,無數「草根」團隊也開始蠢蠢欲動,彷彿造車這件事的門檻一下子被拉到不存在。

但事實證明,造車的確存在門檻,並且限制了大多數玩家。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曾説過,一家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 200 億元,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感歎:「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 100 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 200 億都不夠花。」

最終,造車新勢力跑出三個第一梯隊玩家,但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一家新公司造出汽車是多麼困難,人們對新玩家的態度逐漸趨於冷淡,大型企業也只是多次嘗試投資產業內的公司,曲線佈局汽車行業。

現在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汽車產業發生大變革的時候,造車事項再一次被提起。只不過主角已經從創業公司,變成了互聯網科技巨頭。

百度已經成立了名為「集度」的汽車公司,任命前摩拜聯合創始人夏一平為新公司的 CEO;小米被曝出確定造車,官方迴應的態度比較曖昧:「等等再看,暫時沒有」;連智能手機時代的王者——蘋果,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造車事宜。似乎在一夜之間,造車成為了科技巨頭的標配,而如果沿着這個趨勢下去,未來會有更多的玩家下場,進入造車這個大市場。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科技公司到底看中汽車的哪部分?這都是本文想去探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大家似乎都瞄準了這個時間點,時間對於他們意味着什麼?

造車的成本,越來越低

一個大環境的變化是,造車的硬件成本似乎越來越低了。

這裏提到的成本並不單純指資金的問題。事實上,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的成本要更高。過去的汽車市場中,一輛燃油車內核心零部件是發動機與動力總成,峯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表示,發動機和動力總成在一輛燃油車裏的成本佔比大概是 15~20%。而在一輛新能源汽車內,核心零部件變成了電池、電控和電機,也就是所謂的「三電」,成本佔比達到了 60% 以上,其中電池能佔到整車成本的 40-50%。

「這些佔新能源車成本比最高的關鍵技術,中國已經實現了較好的自主創新,並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李豐説到。對比燃油車來看,經過 30 年的努力,在中高端的燃油發動機的自主創新上,還沒有達到國際最好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新能源汽車被認為是中國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

回到科技公司入場造車的原因,在汽車向電氣化轉型過程中,造車新勢力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錢,還有與零部件廠商的「博弈」。

某汽車零部件製造工廠,造車新勢力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電動汽車的產業鏈發展|視覺中國

一家造車新勢力內部人員曾透露,一方面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對比,對汽車的理解更加關注智能化,如人機交互、智能座艙等等,因此為了獨特的體驗,對於零部件的要求也更高。但相對應的是,由於造車新勢力們前期銷量很少或者沒有任何銷量,零部件廠商的開發成本也更高。

比如電動汽車的底盤、內外飾關鍵零部件需要重新設計開發,生產數量也不會太高。一家零部件廠商就曾透露,為了控制投資風險,他們會向造車新勢力們收取一定的開發費用,風險共擔。

國際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博世,是蔚來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蔚來前期的造車過程中,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博世執行副總裁徐大全曾接受採訪時表示,與造車新勢力們的合作確實比較難盈利,尤其是主機廠定製的零部件,如果要收回前期的投入成本是比較困難的事,這時就要判斷是否有決心與這家公司繼續合作下去。

在經歷前幾年的「陣痛」之後,造車新勢力得到了行業認可,他們背後的供應鏈也完成了進一步的升級。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在上海生產汽車,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成熟。據瞭解,目前在上海工廠生產的特斯拉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了 100%,而此時距離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始運轉,僅一年時間。

特斯拉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了 100%|視覺中國

「特斯拉等公司很值得人尊重,因為他們開拓了一個電動化的時代,真正推動了電動汽車的普及。正是因為很多硬件技術、平台技術標準化了之後,才讓之後的智能化變得更加合理。」百度汽車公司集度 CEO 夏一平在接受採訪時説到,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完成了第一階段,即推動了整個行業上下游的標準化。「比如百度這樣的玩家這時候進入市場,我們不會再遇到特斯拉等企業早期遇到的問題。」

如果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看作「新造車 1.0」,他們在早期「拼」出來的資源導致成本與製造複雜度明顯比傳統車企更高,那麼在供應鏈逐漸成熟的當下,百度、蘋果、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入場就顯得更加合理,甚至可以看作為「新造車 2.0」。

造車時機,軟件定義

另一個環境的變化是,車企對科技公司敞開了懷抱。

百度進入造車的形式是與吉利成立合資公司,蘋果在與包括起亞在內的多家汽車製造商的合作展開討論……如果算上此前滴滴出行主導一些設計、針對網約車領域推出的 D1,背後也是由比亞迪代工完成的。

如果僅僅以「代工廠」來形容這些車企,恐怕不完全準確。因為在車企與科技公司的合作當中,可能創造的模式充滿想象空間。

已經明確的案例是百度與吉利的合作。夏一平稱,百度是集度公司的實際主導方,吉利所處的位置是戰略合作伙伴和投資方。但選擇吉利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在國內汽車市場裏,吉利可能是目前最早提供開放的電動汽車純電平台的公司。

這個平台名為「SEA 浩瀚架構」,首款搭載 SEA 平台的車型為領克品牌的純電動車型 ZERO concept。在吉利的官方説法中,這款架構代表着「從汽車製造商到智慧出行服務商的升級」。

吉利 SEA 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視覺中國

SEA 平台作為汽車的基礎架構,實現了硬件可插拔,軟件可升級。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説,它就像是一塊主板,車企可以根據需求在這塊主板上定義車輛,包括電子系統架構,以及車輛總線對於車輛控制權限接口的開放。

吉利官方宣稱,SEA 平台是吉利歷時 4 年,投資超過 180 億元做出的產品。「這是吉利花了很多學費做出的一款相對成熟,真正承接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平台。」一位汽車產業的產品經理表示,一般而言,車企不會將自家的平台開放出來,而吉利對待外界是保持開放態度的,並且希望將 SEA 橫向推給其他品牌或車型使用。

另一方面,吉利本身也在尋求向電動與智能化的轉型。「從 2015 年到現在,吉利一直在尋求轉型,但過往的嘗試都沒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而百度在智能駕駛的優勢、數字化方面的經驗是吉利本身需要學習的地方。」該產品經理分析,雙方的合作都是看中了對方身上自己需要補足的東西。這也是不能單純地將車企看作代工廠的原因。

對於科技公司來説,從 0 開始造一輛車所耗費的人力、財力和時間都太過巨大。拿蔚來舉例,其第一代平台的開發週期為三年時間。而與車企合作,能將造車進程大大縮短,從 4-5 年變成 2-3 年,從時間角度來説有了足夠的吸引力。

軟件在汽車中的佔比越來越高|視覺中國

沒錯,説到底,時間成為科技公司入局造車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供應鏈端的逐漸成熟與底層平台的開放,讓造車的硬件成本與時間成本進一步降低,相對應地,軟件在其中的佔比進一步加大,也就是所謂的「軟件定義汽車」。

本就以軟件為主營業務的科技公司,在其中看到了絕佳的機會。

商業模式帶來的時間窗口

看到了機會之後,帶給科技公司造車的「緊迫感」來自於哪裏?

媒體對小米造車的報道中提到,2019 年第三季度,小米決策層在董事會上再提造車,稱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車的時機。

可以猜到,對於未來的判斷讓科技公司們看到了極大可能性,並且窗口期的開啟,是眾多科技公司已經或即將下場的關鍵因素。

首先是汽車的巨大市場。汽車很可能是手機之後,體量和變化最大,也是最具有潛力的市場,手機市場在觸及到天花板之後,汽車產業的紅利才剛剛開始,吸引了包括手機廠商在內的眾多科技公司。

其次,在「軟件定義汽車」成為人們一致看法之後,軟件帶來的想象力更加引人注目。

為汽車軟件付費很可能成為未來的「必需品」|蔚來

筆者曾介紹過基於自動駕駛構建的商業模式,特斯拉 CEO 埃隆·馬斯克也在近日接受相關採訪時印證了這一説法。他表示,特斯拉將在 2021 年第二季度推出自動駕駛(FSD)的訂閲服務。

加上蔚來隨 ET7 一起發佈的 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系統,在標配硬件上採用了服務訂閲模式,每月服務費 680 元;加上特斯拉推出的 9.9 元高級車載娛樂服務包,在硬件基礎之上構建的軟件付費模式已經具備了雛形。

不難想象,與智能手機有一些類似,付費訂閲汽車軟件可以成為未來車企的很大一部分利潤來源。這與過去的汽車銷售「一錘子買賣」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試想,如果進入到自動駕駛付費訂閲的時代,刨除硬件和部分人工成本,軟件訂閲的邊際成本非常低,相應車企在軟件的利潤率上可以做到很高。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按照過去三年特斯拉對 FSD 的投入,如果特斯拉 FSD 軟件的訂閲率在 50% 的時候,一台車的淨利潤能達到 2 萬人民幣;如果特斯拉一年賣 100 萬輛汽車,在自動駕駛軟件上的利潤就是 200 億人民幣。

自動駕駛在未來的想象空間巨大|視覺中國

按照這個標準測算,特斯拉一家車企就能做到百億市場,並且還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因為自動駕駛軟件包的議價權完全掌握在車企手中。隨着銷量越來越大,車輛獲取的數據越來越多,體驗越來越好,意味着有更多人願意付費購買產品體驗。如同互聯網產品一樣,雪球會越滾越大。

在窗口期已經開啟的情況下,科技公司應該已經看到了軟件在未來的汽車上可能達到的成就,以及由此產生可觀的利潤率。前期有企業開始有所行動的當下,或許是科技公司們決定入局的思考之一。如果再不趕上的話,未來的機會會變得越來越小。

暫不論結局如何,「新造車 2.0」也許在此時,就正式拉開序幕了。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