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1月份保費數據,透露出這個重要信號!
格隆匯 02-25 19:15

作者 | 借東風

截至今日,上市險企的1月份保費收入數據已經全部公佈。

五大上市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新華保險陸續交出開年第一個月"成績單"。據統計,五家險企今年1月份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5615.35億元,同比增長6.26%。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今年1月實現原保費收入2189億元,同比增長13.13%;太保人壽累計實現565.22億元,同比增長8.79%;人保壽險累計實現358.18億元,同比增長3.93%;新華保險累計實現346.3億元,同比增長12.78%;平安人壽1月實現997.94億元,同比下降5.16%,是五家壽險公司中唯一增速下降的公司。

但是,在我看來,平安1月雖然保費收入數量同比下降,但是從保費收入結構上,卻體現出重要信號;保費結構得到了明顯的優化。而這背後所反映出的,是平安的壽險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期大盤下跌,抱團股集體瓦解,但金融等防禦型板塊受到避險資金的青睞。今日保險與地產板塊反彈明顯,儼然風格切換的架勢。今日中國平安H股收盤價97.6港元,漲2.63%;平安A股收盤漲4.01%,收盤價87.14元。在保險板塊中漲幅居前。

1、保費收入結構明顯優化

中國平安是唯一一個每個月披露保費收入結構的上市險企。所謂保費收入結構,就是每個月創造的保費中,新單保費和續保保費各自的數量和比例。

先來看看中國平安披露的今年1月份保費結構數據。從表中可以看到,平安2021年一月份個人壽險與健康險保費中,新業務保費為347.8億元,續期保費為664.3億元。

而歷史同期(2020年1月),新業務保費為265.4億元,續期保費為794.9億元。

2019年1月,新業務保費為311.9億元,續期保費為911.3億元。

總結來看,比較最近3年平安1月份新增保費結構的變化趨勢,我們可以看出,由續保產生的新增保費近3年持續下滑,而新單產生的保費在2020年1月達到局部低點後,今年1月份出現明顯反彈。

新增續保保費的持續下降,是代理人數量持續下降的直接結果。

因為續保保費的增長不存在主動銷售的問題,而是靠存量保單產生的保費收入;而從靜態來看,每一個存量代理員身上都"持有"一些存量保單,這些保單的保户與Ta的代理員幾乎呈一一對應的關係。如果這名代理員"脱落",那麼他身上的存量保單也大概率會脱落。

這就解釋了代理人數量與新增續保保費之間的高度對應關係。如下圖,可以看出,近3年的一月份新增續保保費幾乎與上年末代理人數量幾乎是線性相關。

因此,近3年來新增續保保費的持續下降,是平安代理人數量持續下降的反映,而這兩者都是平安實施壽險業務改革的直接結果。

看完新增續保保費,再來看新單保費。新單保費是保險代理員主動銷售的結果,既與代理人數量有關,也與代理人產能效率有關。

如何理解同一個代理人身上的續保保費和新單保費的關係?舉兩個極端例子:一個是新入行的代理員(A),他身上一張存量保單都沒有,但他很努力地工作,很快就簽了很多新單。另一個是中年代理員(B),他經過此前N年的工作,簽了很多張單,而這些單在他未來的人生中不斷產生續保保費(前提是不退保),也為他提供續保佣金;這樣他一單新單都不籤,也能維持收入。

代理員A對於公司而言,續保保費是0,但新單保費很多;代理員B對於公司而言,續保保費很多,但新單是0。靜態來看,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A類代理多,那麼保費結構中的新單多,而續保少;相反如果B類代理員多,則保費結構中的新單少,續保多。長期來看,新單最終都會轉化為存量保單,繼而成為續保保費的來源;A類代理員會轉化為B類,ageing of agents,ageing of policies。

對於代理員而言,如果存量保單足夠多,則續保保費或可維持其收入;但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如果全靠存量保單的續保保費"吃老本",那麼各方面數據都會變差,NBV Margin惡化,競爭力也會下降。換句話説,代理員可以"吃老本",但保險公司不能"吃老本"。

所以必須要在新保費收入中提升新單保費,這就需要保險公司實施改革。

2、壽險改革完成頂層設計

在今年2月4日平安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管理層披露,關於壽險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全部完成,2021年將大範圍推開。至此,我們有必要梳理壽險改革的來龍去脈,以求更好地理解平安業務的增長前景。

(1)改革緣起

中國保險業起步晚,每家公司都有做大的衝動;但盲目擴張會導致資產質量跟不上,削弱公司的償付能力:這個矛盾一直圍繞着中國保險業。

本輪壽險業務改革的基本邏輯,在2015年險資投資範圍的擴大的時候已經種下;當時資本市場出現泡沫,險資成為變相"影子銀行",而通過保險產品募集來的資金往往投入較高風險的地產項目甚至是"舉牌"上市公司--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後來2016年成立銀保監會,保險業迴歸保險姓保,標誌着這一輪保險改革的前奏。

但是,產品的風險,卻並不是此次整個保險行業改革的全部動因。事實上,人口紅利的消退,居民保險需求的變化,以及科技手段的變遷,乃至銷售消費行為線上化的轉型,都使得傳統的保險業務模式被迫置於史上最大的挑戰之中。

(2)改革過程

在2020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聯席CEO陳心穎將壽險業務改革概括為4個方面:發展模式、營銷體制、產品策略、以及渠道改革。

(1)發展模式轉型,從以前注重規模,向"規模+質量"的方向發展;(2)營銷體制轉型,從以前依賴組織、人傳人的金字塔管理結構,向4D立體營銷模式和數據化經營管理的方向發展;(3)產品策略轉型,從客户多場景的生活需求出發,構建有温度、有場景、有服務的"壽險+"產品體系;(4)渠道發展轉型,利用平安龐大的客户羣優勢,加強線上渠道互聯網保險銷售,朝着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向發展。

數字化的經營與管理是此次壽險業務改革的重要理念。建立4D立體營銷模式,將獲客、互動、成交、售後服務四個步驟共300多個銷售環節全部數據化,並建立規範。哪個步驟應該做什麼,怎樣做是更好的--全部建立量化標準,並依據量化的標準去審核、輔導、培訓。使得主管對代理人的輔導與監督更加高效精準。

對於代理員的激勵,目前市場上有兩種激勵模式,一種是現金激勵,一種是基本法激勵。

平安採取的是基本法激勵,注重的是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基本法的改革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機構重新分類;第二是外勤代理人的分成;第三個是加大長期投入,解決代理員的養老和營業部的傳承等問題。

(3)已見成效

目前壽險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全部完成,將在2021年全面推廣。在今年的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管理層表示,將會"一個營業部一個營業部地推,一個代理員一個代理員地推",可見其力度之強,決心之大。

保險業務是中國平安最重要的業務支柱,隨着2021年壽險改革逐漸落地,壽險業務有望率先觸底回升。

根據前文的分析,壽險改革是要清理一部分低能效的代理員,新增一些高能效的代理員,這樣勢必會導致一部分前面提到的"B"類代理員"脱落",因而續保保費持續減少;同時由於代理員數量減少,新單保費也會收到一定的影響。這個過程發生在2019~2020年。

但是隨着"A"類代理員的增加,產能效率提升,最終會反映到新單增長上面來。因此,新單一定會出現探底回升的過程。今年1月份的保費收入數據,則證實了這一點。

2021年1月份個人壽險與健康險保費中,新業務保費為347.8億元,同比增長31%;甚至與前年同期相比,仍然增長11.5%。這個數據是今年平安1季度保費數據中最喜人的數字。

基於新增保費中新單保費同比大增這一事實,不難理解,到今年1月份,平安的壽險改革對業務的衝擊趨於結束,而積極影響與增量效應將會顯現。未來,這些高能效的"新"代理員將帶來保費的迅猛增長!

3、攻守兼備,配置價值突顯

春節過後全球股市迎來了一波明顯的估值下殺。

今年年初開始,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上行,市場對加息與貨幣收緊的預期越來越強烈,最終導致了抱團板塊的集體瓦解。從A股的白酒到美股的新能源特斯拉。

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

這對於先前估值偏高的抱團板塊是毀滅性打擊,但是對於保險股而言,配置價值卻凸顯出來。原因來自兩個方面,首先,保險板塊估值普遍偏低,跌無可跌;第二,保險是利率敏感性行業,利率上行保險公司會得益於"利差益",是有利的局面。其一,"利差益"會帶來實際利潤;其二,"利差益"會使得保險企業在銷售策略上佔據主動。

此外,平安與其它上市保險企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科技和生態圈的實力。這些因素導致平安具有一定的互聯網公司的特徵。因此,單純按照內含價值估值,並不能完全體現這些年平安在科技和互聯網領域的持續投入。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平安就在半年度報吿中披露個人業務運營情況。其中包含客户數、客均利潤、以及客均合同數。以及來自五大生態圈的互聯網用户在新增用户中的佔比。

儘管目前平安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仍在於金融業務,但近期平安股價的強勢上漲,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投資者對平安估值模式變遷的預期。

2021年,我們將看到平安的壽險改革落地,保費銷售回升,以及利差益的預期,這會帶來平安的業績反轉,甚至估值提升,走出戴維斯雙擊;同時,伴隨着五大生態圈與主業的協同效應越來越強化,平安的估值模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