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外匯頭條
我們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一個是統計數據的世界,另一個是體感世界。
統計方法有毛病,通過統計世界來認識體感世界,就會南轅北轍。
最近,這兩個世界又出現了分歧,通縮擔憂出現。
很多人都納悶:這就奇了怪了,釋放那麼多流動性,怎麼就通縮了呢?怎麼就要進入通縮時代了呢?
12月9日,統計局公佈數據,11月CPI同比下降0.5%,低於預期0,創11年來(注意不是2011年以來)新低!
也就是説,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CPI還從來沒見過負數,只有這一次!
另外,11月PPI也轉負,同比下降1.5%。
什麼意思?如果只看統計數據,CPI+PPI同時轉負,“通縮時代”到來,這個擔憂沒有問題。
再看一個數據:
12月9日,離岸人民幣兑美元漲破6.50關口,續創2018年6月以來新高,日內一度漲超200點。
自7.1964逐步升值至6.4995水平,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反彈幅度近7000點。
離岸人民幣升值突破新高,表面上看也很容易理解: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國通脹數據下滑,人民幣匯率升值,沒毛病!
問題是,如果只看表面數據,不看歷史,忽視體感世界,認知還是不夠全面。
通縮魅影真的要來了?看分項數據。
11月份,CPI數據轉負,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食品價格下跌太厲害。
看同比數據,上個月還上漲2.2%,這個月就下降2%;看環比數據,食品價格下降2.4%,創下半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總之,食品價格下跌,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中,價格下跌最大的是,豬肉,價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擴大9.7個百分點,已經連續兩個月負增長。
另外,鮮菜和雞蛋供應充足,價格分別下降5.7%和1.6%。
所以,通縮要來了?別急,來從統計數據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原因。
11月份數據下滑的厲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年基數相對較高。去年疫情爆發後,全國出現了一股食品搶購潮,導致價格上漲的厲害。
尤其是豬肉價格,前期查環保太嚴,很多農民的零星養殖都被關掉了,需求一爆發,價格就漲上去了。
因此,可以預測,受去年基數的影響,未來一到兩個季度的CPI數據,都會繼續顯著承壓,有可能會處於負值。
所以,在分析數據的時候,要把這種情況“剔除”,多看幾期數據,會更接近體感世界。
再看一組統計數據,核心CPI。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漲幅已連續五個月相同,雖然低迷,但是並未出現顯著惡化現象。
核心CPI數據相對穩定,不容易受其他因素產生大幅波動,因此這個數據的趨勢其實更能真正反應經濟運行情況。
這個數據顯示,現在擔憂通縮魅影還早。
我們再看一下歷史,金融危機後,統計數據的世界和體感世界的大背離。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11月份中國祭出四萬億刺激計劃,全國各地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CPI數據什麼情況呢?一直走低,從刺激計劃推出時的6%左右一直跌到負值。
差不多整個2009年,CPI都是負值。因為CPI是負值,很多人都把這段時間當成通縮。
如果不仔細分析,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嘛,中國陷入通縮也符合邏輯。
但是,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2008年以前,豬流感爆發,豬肉價格暴漲,推高CPI,但是到了2008年後,豬肉供給大量湧現,豬肉價格暴跌,導致CPI一直下降。
可以説,2008年的CPI數據,都是豬肉一項造成的。
再比如,2009年11月份,中國四萬億刺激計劃早就進入酣暢淋漓階段。
當時的體感世界是什麼?公用事業“價格闖關”,水電油氣一個接一個提價,不久之後,“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粉墨登場。
幾乎所有財經報紙,雜誌,電視台,都在做這方面的報道和專題。
而當時的統計世界什麼樣呢?由於豬肉價格低,CPI數據仍然是負數,或剛剛到0上方!
這就非常荒唐,這邊價格漲得菜都吃不起了,你還跟我説,要通縮?!
統計世界的誤差導致一個什麼情況呢?經濟過熱,沒有及時調整政策,拖到了2010年1月份才緊急出手,導致後面“統計+體感”的通脹差點失控。
OK,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當下的體感世界。
先看生活領域。
統計數據顯示,豬肉、菜等食品價格都下降了,也就意味着,這些商品的價格便宜了。
問題是,你去問問買菜的大媽,她們真的覺得,現在的菜價便宜麼?不會。
工資沒漲,退休金沒漲,100塊錢五年前能買多少菜和肉,今天能買多少?
你再問問,種菜的、種糧食和養豬的農民,他們真的賺到大錢了嗎?也沒有。肥料、飼料成本等等,漲得更多。
再看生產領域。
最近市場上,炒得最熱的是什麼?週期類股票,尤其是銅、鋁等有色類大漲。
漲價情況看圖:
所以,現在還沒有到擔心通縮的時候,統計數據世界和體感世界出現了大背離。
在中國,擔心的從來不是通縮,而是通脹!
為什麼不擔心通縮?全世界流動性已經氾濫成災了!
洪灝有一張圖,意思是,有史以來的美元總量,有21%是2020年這一年印出來的。
另外,摩根士丹利出了一份報告,全球央行已經無恥到極致,將釋放出天量流動性。
包括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蘭銀行在內的西方四大央行,在接下來2年內將至少再印鈔5萬億美元,致使其資產負債表之和達到30萬億美元。
對比一下,截止2008年之前,四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加起來也不到4萬億美元。
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央行的印鈔機就沒停過,到了2020年10月底,全球最主要的五家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折算成美元已接近30萬億。
此外,還要注意三個變化:
1、此前“錢沒有花在國內,而花在了國外”,即全球化導致美國貿易逆差急劇擴張,貨幣帶來的通脹壓力被全球承載,且新興市場的廉價商品壓低了通脹。
但本次不同,在去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關税抬升、製造業迴流,將推動長期通脹上行。
2、此前放水只管“印錢”,即極致的貨幣政策,但沒人“花錢”,錢作為超額準備金滯留在了美聯儲賬上或流入股市等虛擬經濟。
而這次不同,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力度下,錢實實在在流入了實體,M2飆升,能夠有效推動通脹。
3、此前“沒人花錢,都等着收錢”,即2000年以來的危機都是需求坍塌,供給充足,所以通縮。
但本次不同,“很多人花錢,但沒人收錢”,財政刺激導致需求旺盛,而供給端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承壓,與戰時有相似度,所以通脹壓力很大。
所以,未來全球通脹是大趨勢,而不是通縮。
退一步講,即便中國通縮了,又怎樣?
對中國來説,該擔心的從來就不是通縮,而是通脹!
看看歷史上,大通脹多少次,持續多次時間,所謂的“通縮”有幾次,持續多久?
基本上都是通脹,通縮次數非常少,而且持續時間也很短。
另外,通縮,也就是,價格下跌,經濟預期悲觀,會影響居民消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在中國,不是的。
在中國,影響消費的,從來就不是價格預期,而是房價!
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別看數據顯示,中國有一個億的中產階級,中國消費對經濟拉動多少,消費佔比多少。
實際上中國根本沒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消費就是無根之木。
為啥做消費升級的電商和品牌,都活得非常艱難?就是因為中產消費在中國是偽命題。
在中國,只有消費分級,要麼高端消費,豪車、奢侈品,要麼就是拼多多。
根本原因就是,M型社會結構。
在這個基礎上,價格不會影響消費的一個原因是,房價。
居民不願意花錢,不願意消費,是因為消費品價格上漲嗎?那是因為房價太高了好嘛!
跟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房價相比,幾十塊錢的豬肉,漲個幾塊錢,跌個幾塊錢,這算啥!
再看一個數據,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國家居民債務增加數據。
第一名,中國,後面的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加起來,都沒中國居民債務增加的多。
説到底,中國人都是去買房子了!
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凡是樓市好時間段,消費數據都不怎麼樣!
總之,癥結很明顯,影響消費的,根本不是價格預期,而是社會結構,以及房價泡沫。
在中國,通縮對經濟的傳導邏輯不成立,據此採取的政策也只會起相反作用!
為什麼?通縮了,政策情況下,要放水,放鬆貨幣政策對吧?
但是你問一下,有幾個人放水的時候,會增加消費的?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去買房子!
應對通縮的政策,會極大的刺激買房需求,從而進一步擠壓消費。
從微觀角度,很容易理解。
比如一個人,本來有一套房,手裏面的資金,買第二套房稍微有點吃力,這個時候,你宏觀上如果放鬆政策,他的選擇一定是,緊吧緊吧,趕緊買第二套房。
這樣一來,他手裏不僅沒錢消費了,還欠一屁股債,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消費。
所以,用放水應對通縮,不僅不會刺激消費,還會擠壓消費。
注意一點,放水可能會造成“消費價格”上升,但是不會造成“消費量”增加,這就是一個自己騙自己的數字遊戲而已。
從價格到量的傳導失效,追求在價格後面多加個0,沒有任何意義。
最近,周小川不是發文章説了,要考慮把資產價格納入通脹指數嘛。如果把資產價格考慮進去,價格數據立馬會由大通縮擔憂,轉為大通脹擔憂!
考慮到資產價格因素,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但是實際匯率仍然是貶值。
因此,最近的價格數據並不會引起監管方面的過多關注,政策既不會放鬆,當然更不會收緊。
決定讓子彈再飛多久的,不是價格,而是債務,以及拆彈造成的一連串影響。
什麼恆大啊、蘇寧啊、地方債啊,地方銀行啊等等,這些才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