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之
來源:錦緞
格力電器(SZ:000651)昨日(12月9日)昨日大跌4.65%後,62.61元的股價正式迴歸年初水平,“懸停”依舊。這意味着,堅定重倉格力的價值投資者,2020年幾乎錯過了A股年度結構性牛市的紅利。
造就年度盈利歸零的這場單日大跌直接誘因有二:其一,河南中央空調代理商傳出變故,引發市場對格力渠道改革擔憂。其二,來自另一行業巨頭的口頭業績指引顯示,明年家電市場增長預期或要降低。
“夾頭”們不需要安慰,他們過往經年豐厚的浮盈足夠支撐這個冬季。
但選擇與格力拉開距離的投資者一樣值得祝福。比如去年拿到417億“分手費”、持股比例已將至3.22%的格力集團——這家曾經被視為嚴重依賴格力電器的原第一大股東,選擇放手之後,在過去一年裏已經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時間過得飛快。如果以正式簽署股權轉讓合同為標誌,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分道揚鑣”已經整整一年時間。這一年中,市場的關注點都集中在董明珠為首的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和高瓴資本對傳統企業的賦能預期上。
在熠熠生輝的兩大明星IP的光芒遮蔽之下,格力集團如何度過這長達一年的“離婚冷靜期”,卻被輿論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而今回頭再看,我們恍然發現,2019年那場轟轟烈烈的股改事件,階段性成就的並非是一家二級市場上市公司,而是造就了一起積伏於珠海本地的國資集團的“新生”:
首先,盤活資本:自出售格力電器之後,格力集團2020年上半年營收為8.9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高達99%和81%。手上拿着四百億資本卻無主業,格力集團第一任務,就是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意味着格力集團將越來越多的扮演資本市場投資人和產業基金的角色,而不會直接下場參與管理。
其次,放大槓桿:格力集團“分手”套現拿到的400億資本,通過疊加槓桿,總量直接放大到千億,可以從更大層面上拉動珠海當地經濟增長。
最後,科技佈局:交易之後,珠海國資在管理資產規模、業績表現、税收貢獻等重要指標無法再依賴格力電器,格力集團將進入“後格力時代”;透過一級市場PreIPO投資,打造新產業的科技集羣,是格力集團最為重要的工作。
圖1:珠海國資的資本佈局 來源:公司官網
若以當時的這三個標準來衡量:盤活資本,拉大槓桿,科技佈局,時隔一年之後,格力集團多資本市場的佈局能力已經有聲有色。
首先,從賣出格力電器的邏輯看,格力集團本身對投資回報並不是十分看重:
在2019年年初的清倉大甩賣之後,格力集團賣掉了格力電器15%的控制權;賣掉之後,格力電器仍然持有了3.22%的格力電器股票,這些剩餘的3.22%的股票,加上兩年中7億左右的分紅,格力集團在格力電器的剩餘股權價值也高達140億。
圖2:格力集團依然持有格力電器3.22%股票 來源:Choice
事實上,如果不是格力集團當時心急火燎,急着賣掉格力電器那15%的股權,而是一直持有到今天,加上期間3次分紅,格力集團賣掉的這部分股權價值在2020年格力電器股價最高時相當於657億人民幣,比當時的417億交易對價已經漲了整整240億。
圖3:格力集團錯過了格力電器的上漲,來源 Choice
表面上看,格力集團踏空了2019和2020年的行情,少賺了240億,但對國資背景的格力集團來説,這筆賬並不是這麼算的:
假設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權至今,雖然珠海國資委坐擁近八百億資本,但這些錢對珠海政府來説,只能算是紙面財富,既不能花,也不能用,既沒有改善珠海當地就業,也沒有拉動珠海當地經濟增長,與前文所説的國有資本之後要實現的三大目標來説,也幾乎毫無關係。
而套現之後,沿着“傾力注資與珠海經濟有關聯的企業,形成自己的金控平台,與當地產業升級大方向一致”的思路來觀察格力集團的二級市場投資,格力集團財務賬之外的算計才能稍微看出些眉目。
圖4:格力集團二級市場三大投資 來源Choice
舉例來説,2019年5月,就在格力集團官宣與格力電器決定和平分手不久,作為格力集團的金融控股平台的格力金投,就正式出現在了在珠海投建多家工廠的長園集團(600525)的十大股東名單中,拿下3.56%的股權。
圖5:格力金投首次建倉時的長園集團股權結構 來源Choice
隨後,憑藉交易格力電器的400多億加持,格力集團啟動開掛模式,一路加倉,成功拿下長園集團大股東席位,最終佔股13%,這部分持股總市值接近11億人民幣。與此同時,被格力集團納入麾下的,還有長園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泰永長征(SZ:002927)。
很顯然,從表面上看,對長園的投資顯然不是一筆好的財務投資:
格力集團建倉長園集團的成本大約在5-7元左右,而即使在今年的科技大牛市裏,頂着智能電網,智能工廠,電動車三大概念的長園集團,市值也沒有多少漲幅,股價還停在6.5元左右;
圖6:跑輸市場的長園集團,來源 Choice
而且,從二級市場觀點看,長園集團的幾項業務未來想要吸引市場的目光,股價想要有什麼超額表現,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不過,對格力集團及其背後的珠海國資來説,投資長園卻有着另外的考慮。
在珠海政府官網上的數據説明了全部問題:長園集團位於珠海的長園智能產業科技園中,2019年,長園電力、長園共創、運泰利、達明科技、歐拓飛5家企業累計為珠海貢獻就業崗位超過2800個、產值19.81億元。
一面是,通過這次持股,珠海國資用很少的資本,可以撬動幾倍的產值,創造幾千人甚至更多的就業,也成功搭建了電動車和智能電網的產業集羣。
另一面是,同時通過二級市場一路增持,格力集團成為了實際控制長園集團的唯一話事人,未來可以進一步推動長園集團對珠海投資不斷傾斜。
圖7:格力集團已成最大股東,來源 choice
在長園身上一魚三吃,對格力集團來説,就算財務沒有什麼大回報,整個投資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與長園集團故事類似的,還有格力集團二級市場另一大重倉歐比特(SZ:300053),故事情節如出一轍:
2019年8月格力集團開始建倉,一路買到歐比特大股東席位,股比達到15%,到今年總持股市值同樣站上11億,同樣,按入股成本算,格力集團這筆投資還是基本沒有多少盈利。
圖8:格力金投成為歐比特第一大股東。來源 Choice
同樣,與長園集團類似,歐比特同樣是頂着衞星產業鏈的光環,講了一連串炫目故事:數據中心建設,衞星大數據服務,測繪和信息工程,安防集成,SoC芯片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投資者細心觀察也會發現,歐必特多而雜的業務高增長,並不是來源於原業務自然增長,而是2014年之後歐比特以講故事為目的大肆併購。在2014年,格力集團開始大肆收購資產,先後收購鉑亞信息、智建電子、繪宇智能,隨後業績開始大幅增長。
很顯然,無論是安防還是測繪這些在地業務,多數都已經走到了建設週期的尾聲,歐比特的雜牌軍業務沒過幾年就停止了增長,想要繼續擴大戰果,歐比特已經力有不逮,此時的珠海企業歐比特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珠海官方資本的支持:
在簡式權益變動書中,格力金投表示,有意戰略入股歐比特並非圖一時的投資股權盈利,本次格力金投戰略入股歐比特,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格力集團助推珠海經濟發展的決心。
除了這兩家躋身大股東的公司外,格力集團在二級市場在2020年更是突然提速:
格力集團還通過定增參與了軟件服務和辦公用品企業齊心集團,躋身前十大股東;在港股領域,格力金控還佈局了專注抗癌藥物的開拓藥業(HK:09939);
2020年上半年,格力集團還分別出現在勝宏科技(SZ:300476)和廣電運通(SZ:002152)兩家上公司的定增方案中;而且就在12月6日,作為珠海上市公司的新能源電驅系統製造商英博爾,同珠海格力金投達成股份轉讓協議,擬轉讓5%股權,轉讓價格36.15元/股,轉讓總額1.37億元。
圖9:格力系二級市場布局,來源:格力集團官網及公告
細心觀察,格力集團在二級市場上的多筆投資,都擁有相同的底層代碼:
賣掉產生大量現金流的格力電器,買入一大堆市值不大,股價表現平平的本地科技公司,拔掉鮮花,澆灌野草,格力集團的投資邏輯從純財務投資角度似乎難以理解;
但實際上,格力集團將沉澱在上市公司身上的幾百億資本成功抽調出來,成功的注資了多家本地上市的科技公司,通過強化實際控制權,推動這些公司加大對珠海本地的投資,拉動就業,構建產業集羣,起到了遠大於800億紙面財富的作用,這才是格力集團諸多投資的背後真意。
顯而易見,就“最大化四百億在珠海當地經濟增長和產業佈局上的作用”這一目標來説,在格力集團看來,投資一級市場,透過IPO打造自己的上市公司平台,藥效顯然來的更為迅速。
據格力集團官網介紹,一級市場佈局方面,格力集團搭建了總數達20支、總規模超51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羣,並通過“自有資本直接投資+基金集合資本投資”的方式,累計投資產業項目165個,總投資金額超130億元。僅僅在最近5個月內,格力集團新增33個投資項目,涉及投資規模近20億元。
圖10:格力一級市場投資,來源:格力集團官網
據格力集團官方數據,截至目前,格力集團被投企業中分別有10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4家企業首發過會,超過34家企業正在申報、輔導或籌劃上市中。在一級市場上,這樣的超高IPO成功率讓人不得不嘖嘖稱讚。
從被投名單中同樣可以看出格力集團幕後精妙構思:名單中既不乏大名鼎鼎正在籌備上市的比亞迪半導體等高科技公司,也有成功首發過會的金三江和尚沃醫療等細分領域龍頭科技公司。
能夠湊齊這樣一份清單,龐大的資金體量和清晰的投資策略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今年9月,格力集團與小米集團、中信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約定在產業基金、金融服務開展深度合作。格力集團出資35.45億元參與投資和管理由小米集團發起的小米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核心裝備、前沿科技等領域的小米生態鏈和優質供應商進行深度佈局。
圖11:小米、中信、格力集團的合作,來源 網絡截圖
同樣,如果以三個標準“盤活資本,拉大槓桿,科技佈局”來衡量格力集團的佈局表現,格力集團在一級市場的行動同樣可圈可點:拿到中信合作,匯聚大量明星PreIPO公司,4家成功過會,格力集團對於一級市場投資也不可謂不夠得心應手。
一方面,與格力電器分手快樂之後,格力集團專注拉動經濟,匯聚產投平台的決心,是確保實現目標的重要保證,無論最後這些投資財務上的結果如何,從這些項目的成果來看,格力集團用實力證明了,“吃好軟飯”本身也是一門手藝。
另一方面,格力集團的多重算計,對那些在今年牛市中賺的盆滿缽滿想要退出的產業資本來説,也不失為重要的啟示。
運營國有資本,追求最大財務投資回報,往往只是整個考題很小的一部分;像格力集團一樣,與網紅企業家和平分手之後,如何平穩渡過離婚冷靜期,確保資本投入能夠有效實現政績目標,才是國資管理人的終極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