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沛
來源: 中國黃金網
11月27日至30日,各大商業銀行相繼發佈公告,宣佈暫停面向個人客户的賬户貴金屬和代理金交所交易業務開户,這是2009年上海黃金交易所啟動個人T+D業務平移以來,國內黃金投資市場最重大的變動。
在整個週末,市場從業者都在密集地相互問詢、討論、思考、消化這一重大而又突然的消息,評估其影響,決定自己的應對之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筆者對於這一事件的看法。
説意料之外,是指這一事件有一定的突然性,一般意義上的利益相關方:交易所、商業銀行、綜合類會員乃至個人投資者羣體,在此次事件中都只是接受決策的被動角色,因而對事件起因眾説紛紜,對事件的未來演變也難以形成共識,可以一錘定音的決策者並不在推演事態走向的認知框架之內。
説情理之中,則是指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業務的生態早有隱憂,意外的事件衝擊只不過提前引發了應有的調整。
近年來,貴金屬個人投資者羣體迅速壯大,僅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市場個人客户開户數就已經突破1000萬里程碑,與股市衍生工具開户數、商品期貨個人客户數、銀行賬户原油、外匯品種交易客户相比,佔據無可爭議的“老大”地位,無形中成為中國個人投資者高風險交易業務的最大“蓄水池”。
然而相較於這樣的“重擔”,相應的個人客户服務能力與生態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銀行貴金屬業務在汲取自身客户流量的同時,基層網點員工往往不具備相應的客户服務能力或意願,貴金屬業務只是其繁多的KPI指標中分量無足輕重的一項,而原本設想作為銀行合作伙伴,為客户提供專業服務,從銀行獲取佣金分成的綜合類會員單位,也面臨着與銀行合作地位不對等所必然產生的“囚徒困境”,慢條斯理按部就班的長期規劃,可能還沒見到收穫已經被商業銀行清退出准入名單,越來越短期化的行為取向,則必然導致自身利益與客户利益的衝突,甚至出現一種“管你死活,只要我交易手續費落袋為安就好”的風氣。
按照商業發展內在的向善規律,這樣不健康的行業生態必然會被矯正,只不過區別在具體形式是主動還是被動,是突變還是漸進。
上週末的劇變之後,可以預料,貴金屬個人投資市場將進入一個清理整頓階段,個人客户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市場的基本權利並不會被取消,所不同的是,槓桿類高風險業務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將被提到很高的優先級,綜合類會員與金融類會員也將進一步明確有關客户服務的恰當邊界和模式,在經過一個階段的整頓後,市場大概率將逐步重新開放。
不過從更高的視角看,正如上文所述,貴金屬個人投資市場是中國個人投資者高風險交易業務的最大“蓄水池”,這一市場的短期凍結或者説“休克”,或許將進一步加速交易經紀這一行業在中國的生命週期演進,使之更快步入發達國家市場20年來走過的那種大趨勢,即交易經紀這一職能及相關產業的整體萎縮。從近期一系列金融最高監管層面的動向看,哪怕有絲毫誘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對一個細分業務的監管都是“零容忍”的,槓桿交易等高風險投資需求,恰如現金貸等高風險個人融資需求,都有可能被嚴格管控,哪怕是資質齊備的商業銀行,此類高風險中間業務的騰挪餘地恐怕也將如同多德·弗蘭克法案下的美國同行,日益縮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