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向來是一個對政策波動較為敏感的行業,但也因此較為容易在市場恐慌的情緒下跌出“黃金坑”,給投資者提供潛在的入場機會。
9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的通知,導致港股教育公司普跌,[HK]教育指數的跌幅達到4.4%,並就此開啟了股價七連陰之旅,累計跌幅超過10%,其中K12教育公司的跌幅最為明顯,高等教育公司選擇跟跌。
具體而言,該《意見》提出要“重點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審計,嚴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舉辦者和非營利性中外合作辦學者通過各種方式從學費收入等辦學收益中取得收益、分配辦學結餘(剩餘財產)或通過關聯交易、關聯方轉移辦學收益等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該政策內容實際早在兩年前的《送審稿》中就已被提及,並非行業新政。
回顧教育行業近年來的估值走勢。2015年,教育股初登資本市場,當時被認作是TMT屬性,平均估值達到60-80倍PE之高。但市場在經歷2016年、2017年的研究後,一致判斷教育作為消費品的抗週期屬性或更為明顯。至2018年,教育行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估值消化,部分優質教育標的估值達到20-30倍PE。也正是在2018年,教育行業經歷了《送審稿》的衝擊,估值下挫至10-15倍PE,政策成了最大的不確定性。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民辦教育公司尤其是高教公司的自建、擴建、收購、派息、上漲學費等活動均能夠正常開展,並未受到地方政府的任何阻礙或限制,行業估值也在逐步企穩修復。截至8月31日止,今年以來[HK]教育指數的漲幅為24.94%,大幅跑贏恆生指數-10.69%的漲幅水平,顯示《送審稿》的利空預期逐漸消散,教育行業的成長邏輯得到認可。其中,不同於民辦K12教育,民辦高等教育公司由於可以選擇為營利性,完全規避了非營利性的政策風險,基本可以確認為又一次的政策連帶“錯殺”下跌。
而民辦高等教育不僅政策風險低,反倒還是政策紅利的鼓勵方向,尤其是今年的疫情爆發後,民辦高校對“穩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放大凸顯。2月28日,國務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預計同比增加18.9萬、32.2萬人,專升本比例預計達9.2%,較歷史的5%以內有顯著提升;5月22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超3,500萬人次、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
針對民辦教育行業本次的波段性調整,國泰君安國際以及招商證券國際表示一致看好高教板塊的中國科培(01890.HK),建議可以逢低買入。同時,自中國科培8月28日發佈2020年中期業績以來,陸續也有國元國際、國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興業證券提升了公司的目標價,平均目標價為8.00港元,較其截至9月15日的收盤價6.15港元有超過30%的上行空間。
近日,格隆匯在《中國科培(01890.HK)中報,重點透露了這四個亮點》一文中,也點名了中國科培長期的價值發展潛力:
其一,廣東理工學院的內生爆發力強,招生結構不斷優化,本科課程的招生比重持續攀升,推動公司期內的核淨利潤率達到74.3%,同比顯著改善6個百分點;
其二,哈爾濱學院作為中國科培上市後的首單收購,全部學生均為本科學歷,且學費提價空間富足,綜合並表後對公司的盈利貢獻值得期待。收購完成後,中國科培的本科佔比將達到86.7%,為目前高教行業的最高水準;
其三,在今年“穩就業”的政策紅利下,廣東理工學院於2020/2021學年的本科(包括專升本項目)學生招生名額增加38%,大專學生招生名額增加143%。2020/2021學年,學校專升本項目的招生名額為3,600名學生,達到上一個學年的11倍,證明中國科培政策風險低;
其四,中國科培目前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62億元,計息銀行及其他借貸餘額為3.86億元,資金充裕,未來可憑自有資金和融資進行外延擴張,內生+外延並舉推動利潤“滾雪球”式增長。
綜合而言,在業務質地夯實+充分受益政策紅利的基礎下,有理由相信中國科培已跌出了“黃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