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芯會是下一個中興嗎?
格隆匯 09-07 20:43

對於中芯國際來説,該來的還是來了。

9月7日,中芯國際港股低開15.22%,跌幅曾一度達到20%以上。截至當天收盤,公司市值已下跌22.9%,股價報18.24港元。

同一天,高盛大幅削減中芯國際目標價31%至28.7港元並剔出確信買入名單,但仍維持買入評級。

消息面上,外媒報道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的關係”正在受到美方的審查,這家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製造商有可能因此被列入美商務部的“實體清單”。

據説美國國防部正與其他機構合作,決定是否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企業名單,以加大對中國公司的打擊力度。

而公司週末的官方迴應中,否認了關於“涉軍”的指控。

中芯國際稱,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一直合法依規經營,且與多個美國及國際知名的半導體設備供貨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關係,美國商務部多年來針對中芯國際進口採購的設備,也已經核發多件重要的出口許可。

公司表示“期望與美國各相關部門溝通,化解歧見和誤解”。

不過網友們似乎並不買賬,認為中芯國際的迴應太過軟弱。

有網友認為,作為一家企業,與軍方的合作堂堂正正,沒必要急着撇清關係。因為許多在中國經營的美企也與美軍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然而也有人擔心美方若是在“制裁”上嚐到了甜頭,就會繼續變本加厲,漫天要價。或許會有更多中企受到“制裁”的打擊,如TikTok。

但也有這樣一種聲音——此次美方對中芯國際的“制裁”可能演變成2018年制裁中興通訊的翻版。

中興的前車之鑑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的一紙禁令,將中興通訊打成重傷。

彼時,受美國商務部拒絕令影響,中興“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2018年4月17日早間,中興通訊AH股雙雙停牌。

2018年6月,中興被曝與美商務部達成和解協議,前提是向美國政府支付高達14億美元的鉅額“民事罰款”,其中包括一次性支付的10億美元——幾近中興過去4年的利潤總和!

而這並不是中興第一次被美國政府“罰款”。早在2017年3月,中興通訊就曾因被控“違反美國出口管制相關法律法規”而受到處罰,支付了11.9億美元的罰款。

6月,中興復牌當天,公司A股開盤直接跌停,港股則暴跌38%。

復牌一個月,公司A股股價跌了近六成,市值蒸發超過700億元,股價最低不到12元。

所幸美國的“制裁”並沒有將中興通訊擊垮。

從2018年7月開始,中興開始了漫長的修復過程,公司A股股價在2019年全年漲幅累計達81.5%,2020年3月曾一度達到56.5元並創出了歷史新高。

今年6月,中興營收471.99億元,同比增長5.8%;淨利潤23.2億元,同比增長27.34%,已經逐步走回穩定增長的正規。

中芯的“泡沫”之路?

在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上,中芯國際是目前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圓晶廠,在全球圓晶廠的排名中位列第五。

在中芯國際2020H1財報中,公司披露了其芯片研發的進展:

1. 先進工藝第一代技術量產順利,與國內及國際客户繼續開展新的試產項目;

2. 先進工藝第二代平台穩步推進,目前處於客户產品驗證階段;

3. 在先進工藝產能方面,公司遵循審慎規劃的原則,以客户需求為基礎,綜合全盤考量,穩步上量。

從此前的信息推斷,先進工藝第一代指的是14nm及改進版12nm工藝。

而先進工藝第二代,應該指的是n+1及n+2節點,性能介於10nm及7nm之間,目前還在驗證中,沒有量產。

在過去的幾年中,華為遭受美國一連串“制裁”。中芯國際被視為華為的“白武士”,被給予厚望。

也正是從年初開始,港股股價不超過10港元的中芯國際,市值開始瘋狂躥升,在7月中曾達到44.8港元的高位。

當時買入中芯國際的機構包括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大小摩、渣打等全球知名金融機構,當然也包括許多散户。

隨後,不少私募基金選擇重倉該股。

可這樣的情況是硬幣的兩面,在不斷推高公司市值的同時,也積攢了許多泡沫。7月15~27日,中芯國際股價就狂跌了77.87%,當時不知道埋了多少人。

而截止目前,公司的PE仍處在63.12倍的較高水平。這一次,美國政府的制裁還沒開始,公司的股價就開始往下鑽了。

不知道這一波拋售過程中,又有多少韭菜要被割?

設備近半數來自美國

對於美國防部本輪“制裁”言論,中芯國際在迴應中表示“震驚”。

可是出現今天的局面,一點不令人意外。

該來的總是會來。

同樣作為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重要玩家,中芯國際和中興通訊的存在,足以威脅美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游的地位。

中興通訊在“制裁”中收到的創傷,投資者都歷歷在目。所以這一次“制裁”消息剛一出來,投資者便紛紛奪路而逃。

我們很難預測下跌的趨勢會維持多久,但就今天的情況看,空方的勢頭非常強大。

不過已經有機構站出來為中芯“背書”了。

某券商9月7日的研報維持了中芯的“買入”評級,並稱“中芯國際的競爭格局超過中國大陸任何一家公司”。

“無論美方是否制裁,中芯國際作為大陸半導體的龍頭有絕對的投資價值。資金和技術兩大壁壘,讓再有資金實力的金主也望而卻步。從供給的角度看,中芯國際及時現在龍頭,也是未來的龍頭,在大陸的大科技領域,中芯國際的競爭格局最好。”——某券商研報

但這份研報沒有提及的是,中芯有個致命弱點:過於依賴美國的上游公司。

美國投行傑富瑞預計,中芯國際的生產設備中,40%~50%來自美國。如果加上軟件,中芯使用美國技術的比例或許不止這個數。

美國防部本輪“制裁”的發聲,顯然是抓住了這個小辮子。

今年8月17日,美國再次加碼針對中國公司的“制裁”力度,開啟“無限追溯”模式。

美國商務部明確了禁止向“實體名單”出口的商品範圍,其中強調了“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國內外生產的產品的限制”。

也就是説,使用美國技術和裝備生產的的產品,也將受到管控,更別提這些設備本身的出口和使用了。

不僅僅是美企,特朗普政府也在全球範圍內,通過各種手段施壓,禁止向中企出口技術和產品。

中芯國際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向荷蘭ASML公司購買了用於生產7nm芯片的光刻機,但由於《瓦森納協定》的存在和美國的多次干預無法到貨。中芯國際在這批光刻機上,前後共花費了1.2億美元和2年時間。

沒有光刻機,中芯國際的工藝節點可能會一直卡在7nm/8nm的水平。

我們不應否認中芯國際在產業鏈下游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

中芯國際現有的成熟技術已經幾乎實現了壟斷。且就營收比重來看,該市場為中芯貢獻了63.9%的收入,而北美市場只貢獻了23.5%。

因此,即使在極端情況下,“國產替代化”的也會很快將公司的產能推向更“友好”的市場。華為被美國“踢出羣聊”,也照樣可以依靠國內市場生存。

但這樣下去,對於中芯國際來説“窒息死亡”也許只是時間的問題。

參考摩爾定律推算,公司與全球市場最大競爭對手台積電的技術差距已經超過了6~10年。而鑑於台積電已經開啟了2nm工藝的研發,實際上的差距可能更大。

隨着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先進的零部件將逐步實現對落後產能的取代。

如果到那個時候還不能取得突破,中芯國際還有什麼拿得出手?

國家的扶持政策

黨和政府在這場關乎中國高科技產業存亡的“科技戰”中,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9月3日,市場被一則消息引爆。

據權威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計劃把大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寫入正在制定中的“十四五”規劃

這一計劃將確保中國在2021~2025年,在教育、科研、開發、融資、應用等各方面大力支持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產業,以期實現產業獨立自主。

A股第三代半導體板塊應聲大漲。

第三代半導體指的是以碳化硅、氮化鎵、氧化鋅、金剛石、氮化鋁等新興材料製程的半導體零部件。

第一代半導體採用硅、鍺等材料;第二代則採用了砷化鎵、磷化銦等。

5G技術採用的毫米波技術,就需要通過氮化鎵製造的射頻芯片來實現。

此外,隨着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電動汽車所需的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在2025年將佔到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市場的37%,較2021年將提升25%。

中芯國際很早就站在了這一輪政策紅利的“潮頭”。

8月,中芯創始人張汝京曾公開表示,第三代半導體目前已成為主流。

有觀點認為,第三代半導體火熱的背後,實質正是隨着電動化浪潮席捲全球、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功率半導體行業駛上了快車道。

從財報數據上看,中芯國際最近的研發腳步正在加快。目前中芯國際研發投入達到3.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佔同期營收比重達到17.6%。

而在2019H1,這一比重為13.8%。

國家層面的國產光刻機研發也已經在路上。如中科院上海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2019年介紹了由千瓦功率光刻機的研發進度。

今年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發表了相關的論文。

與一些製造業公司不同,中芯國際的主營業務涉及大量的科學研發,同時受到“境外勢力”的圍堵,因此勢必拉長其投資的“回款”週期。

芯片行業的一大特點是“成本前置,收益後置”,佔據市場份額之前,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鉅額的可持續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就要求從業者和投資者擁有更多的耐心,“放長線釣大魚”。

小結

很多人認為中芯“捱揍”之後,可能複製出中興此前的“復興”之路。

的確,兩家公司的境遇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都受到了美國的“制裁”,而此前,兩家公司都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供應。

都是中國科技的頭部品牌,存亡關乎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興衰。

從目前的數據可以看到,從2020年開始,中芯泡沫不斷增加,目前仍處於較高位。

但由於生產經營仍被“卡喉”,這一波下跌擠掉了泡沫,當價值迴歸之後,中芯國際恢復的阻力仍然較大,可能也會像中興一樣走出一個長達幾年的恢復過程。

中興受到了制裁還可以轉向國產替代;中芯要尋求國產替代,則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畢竟要在最尖端的產業鏈上游實現技術突破,並不是某個公司的崛起、某個專利的商用就能實現的。

其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更需要時間的沉澱。

退潮之後的中芯也許將回到一個較為合理的估值,但在此之前,可能會不得不面臨很多意料之外的痛苦磨難。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