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沽民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如果説1986年“四所合併”開啟了港交所的當代史,那麼1992年的“李業廣上書”,則翻開了港交所與內地經濟相互連接的篇章。
四所合併。1986年3月27日,香港證券按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以及九龍交易所四間交易所停業,4月2日由四所合併而成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正式開業。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但是,港交所自建立以來的制度改革與創新最密集的時期,卻是在2010年之後。2010至今接近10年的時間裏面,港交所實現的“里程碑”式創新高達21項(1986-2009之間只有14項),例如與A股建立“互聯互通”,以及“同股不同權”等上市規則創新。今天,港交所正在發展成為連接東西方的全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毫無疑問,這些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變革,都是在港交所現任CEO李小加先生的帶領下,一步步實現的。
1
時勢造英雄
李小加祖籍東北,1961年生於北京,後父母赴甘肅支邊,遂在甘肅長大。
李小加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中海油的石油鑽井工人。70年代的時候,在渤海的石油鑽井平台上與自己同年齡的“小夥伴”同處一室的時候,不知這位生於北京城南的少年,可曾會想過有朝一日會南下香港。
港交所CEO李小加先生。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那個紅色年代,同齡的小夥伴在工作閒暇時間背毛選,而李小加卻在背英語字典。
命運機遇,終究是眷顧有準備的人,正是有了做工人期間打發閒暇時間背單詞書的英語底子,在恢復高考之後,李小加順利被廈門大學錄取,主修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進入剛創刊不久的國家級英文報紙China Daily(中國日報)成為一名英語記者。
80年代,春風吹起,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切都萌發着新的生機。
能夠接觸到全球財經最前沿的,無疑是英語以及一切具有涉外屬性的工作了。
作為英語記者的工作,使得李小加能夠“開眼看世界”,恰逢彼時中國出國留學熱潮正在悄然興起,於是李小加便積極地申請美國大學。最終,他與妻子一同被阿拉巴馬大學錄取。
留學期間,李小加逐漸認識到,在美國從事語言工作,中國人具有天生的侷限性;經歷了思想鬥爭,李小加決定改行,選擇了法律專業。
遞交申請,收到多份offer之後,由於囊中羞澀,李小加不得不放棄哥倫比亞大學的橄欖枝,而選擇學費最便宜的印第安那州。
也許是命運之神的眷顧,李小加在給哥大發信説明因無法支付學費而放棄Offer之後,一位哥大教授打來的電話,他答應給李小加讀法律系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另外還有一年15000美元的生活費。
“他真是我的恩師,在關鍵時刻給我機會,改變我的一生。要不我現在就在加州某地做移民律師,幫助中國餐館的工人做綠卡申請了。”多年以後,功成名就的李小加回首往事時,如是説。
李小加非常感激這位老師帶給自己的機遇,後來專門為這位教授成立了愛德華教授終身基金,讓哥大資助像自己當年一樣的人。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至於乎西極。”
屈子《楚辭》裏面這句話,像極了李小加這代“六零後”的人生機遇。此時此刻,你永遠不知道命運之神為你的下一刻準備了什麼,就彷彿十年前的自己不會知道十年後身處何方。
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金融界的黃埔軍校,進入者,意味着獲取了躋身華爾街的入場劵。
從渤海上的石油鑽井工人,到被哥倫比亞錄取,於一般人來講,已經是tremendous achievement了。然而於李小加,這卻是新的起點,新的開始。
2
歷史的車輪
進入90年代,這片土地上的空氣,彷彿已經脱去了80年代的料峭寒意,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春風浩蕩,萬象更新。
面對歷史大勢,中國的車輪究竟是加速,還是停滯,1992年給出了答案。
這股春風,香江的那一邊,也深深地感受到了。
1992年,時任聯交所主席李業廣向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書”,提出“優質國企”來港上市的方案。這一建議獲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的支持。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國有(集體所有),因此上市之前需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調整(即“H股”與“紅籌股”),使之符合國際標準。
這次事件史稱“李業廣上書”。它不僅改變了港股與港交所的命運,也改變了李小加的命運,更為李小加執掌港交所,埋下了草蛇灰線。
青島啤酒H股上市。1993年7月,青島啤酒作為第一家H股,在香港上市,圖中前排左三(除最左背對鏡頭者)為李業廣。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就在內地企業以紅籌股與H股架構赴港上市的歷史大幕拉開之際,李小加正值於哥大法律系畢業。在憑藉優異成績以及實習時的出色表現,李小加成功進入華爾街最大的Davis Polk&Wardwell律師事務所,負責證券及兼併與收購。
剛剛步入職場的李小加,就參與了中國財政部首次面向海外發債的案子,發債的主承銷商正是大名鼎鼎的美林集團合作。李小加的表現,得到了美林集團的賞識。不久後,受美林的邀請,李小加轉如投行。
這一年是1994年。
在美林工作的九年裏,李小加牽頭完成了中海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多個國有企業,以及江西銅業、鳳凰衞視等大型民營企業的IPO與債券融資項目。
顯赫的業績不僅使李小加在投行業內獲得了聲望與影響力,也為其後來的事業發展積累了堅實與深厚的人脈。
2003年,李小加決定加盟摩根大通,並擔任其中國區主席兼法人總裁。他的加入使得摩根大通在中國市場異軍突起。
據統計,在2006年的中國股票交易賬簿管理人名單上,摩根大通的排名從11位躍升至第3,成功超越摩根士丹利和老東家美林證券。在中國IPO市場,讓摩根大通從沒有存在感到成為市場舉足輕重的玩家,也只用了三年的時間。
建行全球發售。中國建設銀行為首家全球通的H股IPO。圖片來源:人民網財經
加入摩根大通後的第七年,2009年6月,李小加被任命為港交所CEO,轉年1月,李小加走馬上任。
彷彿投桃報李,又像是一次輪迴。
當年推出內地企業“H股”與“紅籌股”上市的港交所,給了李小加在投行成就自身價值的機會;這一次,輪到李小加帶領港交所前進,實現更大的交易版圖。
的確,李小加需要比單獨一家投行大得多的舞台,去接受更大的挑戰,實現更高的追求;而港交所同樣需要李小加,因為當此之時,只有李小加能夠最好地整合資源,幫助港交所在既有的基礎上實現突破。
H股上市二十週年誌慶。圖中鑼左方第四位手執紅錘者為李小加。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就這樣,從2010年起,在李小加的執掌之下,港交所的改革與創新在加速。
3
十年磨一劍
2010年李小加出任港交所CEO,在短暫的蟄伏之後,從2012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的制度改革與創新落地。
如果説H股上市為全球資金找中國貨主,符合了90年代與21世紀頭一個十年的全球金融大氣候,那麼當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與財富增值,就是時代的新主題。
洞悉這一歷史大勢的李小加,在積極推進A股與港股“互聯互通”方面的努力,從未停止。
儘管2014年11月滬港通剛剛開通的時候一度出現成交清淡,然而隨着後來深港通的開通以及税收政策的逐步落實,“互聯互通”開始被中港兩地的股民與機構“玩轉”。
先是2017年港股大牛市之中南下資金的“買買買”。到了2018年,隨着A股納入MSCI指數,外資借道“北向通”持有A股,已經蔚然成風。
互聯互通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統計。2018年平均每日北上資金成交量超過200億,而同期南下資金每日平均成交量也大約在130億左右。與剛剛開通每日幾億元的成交量已不可同日而語。(圖表單位:百萬港元)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
由於是股市範圍內的創新,所以關注面極為廣泛,但李小加任內推進的其它方面的改革,卻遠遠不止“互聯互通”,事實上2018年的上市規則“新政”,對於港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提到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李小加總是充滿惋惜。儘管他説丟掉一家公司對於港交所也許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如果因此而錯過整整一代科技創新型公司以及新經濟公司,那就是重大損失。
不接納“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以及“尚無盈利史”的公司上市,成為了阻擋在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但這兩點來自港英時期陳腐老舊的規則,早已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最新變化。
2018年4月,港交所宣佈了新的《上市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為港股市場迅速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小米、美團、映客等新經濟公司上市,掀起港股市場IPO的小高潮。
2018年7月12日,修葺一新的港交所上市儀式大廳裏,屏幕下方擺了四面金色大鑼——這一天,8家公司同時香港上市,八位負責人,每兩人同敲一面鑼。
鑼不夠用了。
小米IPO。小米集團是港交所實施上市新規以來首家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儘管縱觀歷史,公司上市扎堆往往出現在市場行情頂部附近,畢竟這是受資金成本與公司標的質量的消長關係所決定的;
但任何公司的IPO就一次,對於交易所來講,你抓住了就是抓住了,沒抓住就只好寄希望於第二上市等其他形式,但其影響力與實際效果會遠遠遜於首發。
這一波上市潮,將毫無疑問為港股市場積累下許多有潛力的公司,也將為更多公司赴港上市或“退美回港”做出示範。
“互聯互通”與“上市新政”這兩項改革,無疑是李小加任內最大的成就,也是港股歷史值得彪炳的制度創新。
事實上,除了股市方面的改革,最近10年之間,港交所在大宗商品與人民國際化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實質性的突破,收購LME、發行人民幣衍生工具、建立離岸人民幣利率定價系統、以及與內地債券市場啟動互聯互通。
港交所正在從一個單純只有股票和少量股指期貨的股票交易所,向着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金融資產交易與定價中心發展。
4
數“風流”人物
縱觀過去十年港交所的發展,李小加最大的貢獻,可以説是為這個脱胎於港英制度下的交易所注入了“中國基因”以及“創新基因”。
就在本月早前時候(9月11日),港交所公佈對倫敦股票交易所提出了收購要約。
儘管兩天後,倫交所就發表公告聲稱拒絕,但這絲毫不會阻擋李小加和他的團隊帶領港交所鋭意進取的腳步。港交所2019-2021的三年規劃中,以“立足中國”,“連接世界”,以及“擁抱科技”為三大主題。
在去年出版的新書《互聯互通的金融大時代——小加隨筆》中,李小加談到了香港在未來的中國與世界關係中的定位,已經從過去幾十年的幫助外資引進中國,轉變為幫助中國居民的實現財富配置,以及幫助中國資金實現海外配置。
這既是香港的定位,也是港交所的歷史機遇。而只有站在這樣的高度和遠見上,才能為港交所帶來持續性的創新和改革。
交易大堂告別使用。2017年10月27日,擁有31年曆史的港交所交易大堂正式關閉,這標誌着承載一代證券人記憶的“紅馬甲”徹底成為歷史。事實上,隨着科技的興起以及電子化交易的廣泛普及,場內交易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2018年交易大堂用作展覽館重新開放。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
一個能夠從石油工人做到全球數一數二的投行的高管,再轉型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金融交易所的掌舵者,其自身的際遇與成就,已經足夠解釋港交所發生的這一切了:洞悉大勢,與時俱進,勇於嘗試,不設限。
正如李小加自己説的:
“變化,大概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趨勢。與時俱進,我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稍有疏忽,我們就可能被這個時代邊緣化。對於香港金融市場來説,尤其如此。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太快。”
——謹以此文鄉投資港股、關注港股、關注港交所與李小加、以及注視着香港前途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