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日本央行炒股悄悄賺了32萬億!李錄百億持倉曝光

上世紀80年代,人潮湧動的東京街頭,巨大的廣吿招牌目不暇接,澀谷的燈紅酒綠和汽車轟鳴聲奏響了日本經濟繁榮的交響曲。

1989年,日本三菱地產公司以13.73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辦公大樓,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國的地標性建築。三菱地產公司的這一舉動讓世界驚呼日本買下了美國。

1989年12月29日,20世紀80年代最後一個交易,日經指數升至38957.44點。日本股票的市值約佔全球股市的45%,遠遠領先於美國的33%。

當時所有日本人都覺得,這只是未來的起點,日本一定一飛沖天。事後看,這些都標誌着日本泡沫達到了頂峯。

從巔峯跌到谷底再重回巔峯,日本用了34年之久。

34年後,指數回到高點,有些企業則消失了。就日經指數成分股而言,銀行建築公司工業設備製造商在1980年代以後佔據了指數的大部分權重。

在商業地產泡沫破滅,資產負債表問題從企業部門傳導至銀行部門後,一眾大銀行和房企被移出。當下,可選消費、工業和信息技術佔比達60.2%,金融行業佔11.5%,房地產僅佔1.9%。

1

日本央行狂賺32萬億日元

2024年2月22日,日經225指數收升2.19%,報39098.68點,超越1989年末的紀錄高位38957點,刷新歷史新高。

買入日本五大商社的巴菲特2023年4月11日到訪日本點燃日本股市,疊加企業治理改革、寬鬆的貨幣政策、日元貶值等成為日股大升催化劑。

日本股市近一年升超40%,擁有無限子彈的日本央行成為隱形大贏家。

早在2010年,日本央行親自下場買入追蹤東證指數和日經225指數的ETF。數據顯示,據NLI研究所首席股票策略師出井真吾表示,截至上週四收盤,日本央行ETF持倉已經激增至約70萬億日元的新紀錄。

日經225指數衝破39000點,日本央行賬面浮盈高達32萬億日元。

2024開年以來,日經225指數上升近17%,超出標普500指數升幅的兩倍。日本股市今年在外資助推下節節攀升,週末股神巴菲特更是在最新的致股東的信中繼續添了把火,表示將長期保持對日本幾大商社的投資。

與接連飆升的股市相比,日本實體經濟表現失速,日本內閣府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日本名義GDP降至世界第四位,被德國反超。

數據顯示,東證指數的遠期市盈率為15.5倍,高出歷史平均水平,儘管如此,但不少外資對日本股市還是高度樂觀。

富達國際日本股票投資主管Jeremy Osborne近日表示,海外和國內投資者目前在日本股票的配置仍然偏低,外國投資者對日股的累積淨買入金額也遠低於2015年“安倍經濟學”時代創造的峯值。

全球資管人士表示,近幾個月一些全球資金流向日本,截至2月16日當週,外國投資者淨買入日本股票規模達到3820億日元,已是連續第七週淨流入。

Jeremy Osborne指出,自2023年3月以來,可以看到國際資金重新買入日股的情況,“但全球活躍基金仍然是對日本股市處於淨低配的狀態(這也意味着很多增量資金仍在路上)。此外,與美國或歐洲相比,日本家庭在其金融資產組合中相對少持有股票。日本國內股票僅佔其金融資產的11%,但隨着家庭從現金存款轉向股票等通脹資產,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投資者組合中這些重大結構性低配表明,日本市場有充足的空間吸引資金流入。”

2

李錄百億持倉曝光

喜馬拉雅資本向SEC遞交13F報吿,著名投資人李錄持倉曝光。

與華爾街多數機構不同的是,喜馬拉雅資本13F報吿非常簡短,連“前十大重倉”都湊不夠,他總共只持有5家公司。

截至2023年末,李錄旗下喜馬拉雅資本最新管理規模20.5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48億,持有美國銀行、谷歌A、谷歌C、伯克希爾B、華美銀行、蘋果這五家公司六隻股票。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其中,第一大持倉股谷歌,持倉金額7.8億美金,佔比接近40%;第二大持倉股美國銀行,持倉金額6.1億美金,佔比接近30%。僅前兩隻股票持倉佔比接近70%,持倉相當集中。

李錄先生是芒格家族資產管理者,芒格曾説過:我最主要的三個投資,分別是伯克希爾、李錄還有Costco。

李錄先生分享過一段話:“在我投資生涯的二十六七年裏,每過幾年都會遇到一次「百年不遇」的大危機。作為一個投資人,不經歷過幾次淨值跌50%,生涯都不完整。而且大崩潰往往會創造出一些投資的機會,最終你會發現一生中賺的最多的錢都是從這裏面出現的,但是當時你並不知道。”

縱觀2023年李錄動向,2023年一季度,硅谷銀行破產,美國銀行股多有不同程度的跌幅。李錄持倉中的美國銀行最深跌幅近30%,李錄選擇了對其進行加倉;此外,在一季度新進華美銀行;同時,減持當時持有的第一大重倉美光科技。

2023年二季度,李錄加倉48萬股華美銀行;將美光科技全部減持完畢。2023年下半年,其持倉沒有變化。

李錄集中押注在科技股和金融股,2023年美股科技股牛市,其持有的谷歌全年升幅達58%,蘋果升幅達到49%。

李錄投資風格是長期重倉持有優質公司,基金自1997年成立以來,年化回報在20%以上。

在北京大學光華學院演講時,李錄提到什麼樣的人適合做價值投資,他認為,相比之下,智商和學歷真的不太重要,最主要的是品性:

第一,要比較獨立,看重自己內心的判斷尺度,而不太倚重別人的尺度;

第二,確實能夠做到相對客觀,受情緒的影響比較小;

第三,既要極度地耐心,又要非常地果決,這是一個矛盾體。沒有機會的時候,可以很多很多年不出手,而一旦機會降臨,又一下子變得非常果決,可以毫不猶豫地下重注;

第四,對於商業有極度強烈的興趣。

3

吸金3500億!公募“出海”熱情高升

今年以來,不到2個月,股票ETF年內合計“吸金”超過3500億元。

上週股票ETF市場合計資金淨流入51.31億元。前半周,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ETF在國家隊資金加持下,資金淨流入明顯。此外,煤炭、紅利低波、人工智能ETF也有資金陸續進場。

消息面上,中央匯金2月6日宣佈,將於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範圍,並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春節後首周,全市場774只可統計的股票型ETF基金淨流入額為53.15億元,7只ETF基金獲得淨流入超10億元,其中多隻為滬深300ETF。

據Wind統計,截至2月23日,全市場股票ETF總規模達到17625億元,其中寬基ETF高達11847億元。

跟蹤滬深300指數ETF總計26只,截至2月23日的資產淨值規模達到5246億元。上週,市場第四隻千億級股票ETF誕生。2月22日,嘉實滬深300ETF最新規模達到了1001.35億元,成為國內第四隻規模突破千億的寬基ETF。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8月,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達到1000億級別,此後規模仍舊逐步攀升,最新規模已達到1846.59億元。

第二隻1000億級別的股票ETF華夏上證50ETF最新規模1145.67億元。第三隻1000億級別股票ETF易方達滬深300ETF最新規模達1142.23億元。華夏滬深300ETF最新規模也突破915億元,接近千億大關。

此外,海外市場持續上升,2024年2月以來,QDII ETF基金均全線上升,節後首周QDII ETF繼續全線上升。

跨境QDII ETF產品在海外資產配置中受投資者青睞,不少私募也選擇做了跨境ETF配置。

公募“出海”熱情高升,今年以來多個產品陸續上報。繼華安基金旗下日經225ETF聯接基金成立之後,嘉實基金旗下跟蹤德國相關指數的ETF正在發行中。

華安法國CAC40ETF聯接、永贏日經225指數發起式基金、景順長城標普消費精選ETF聯接、景順長城納斯達克創新藥ETF等QDII基金也相繼上報。

中金公司預計,從公募產品未來發展趨勢看,未來QDII基金規模將持續增長,2023年各基金公司完善QDII產品線佈局,全年發行QDII基金60只,而2022年為31只。

海外市場這兩年大升,引發投資者熱議。華泰柏瑞基金柳軍指出:

從投資價值來看,目前A股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的相對投資價值已經處於吸引力較強的位置,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截至今年1月底市盈率10.61,不僅低於發達國家市場中標普500指數24.87,日經225指數19.77,韓國綜合指數19.36,也低於新興市場中越南胡志明指數12.62,印度SENSEX 30指數22.83。

如果以2023年GDP增速作為分母,大致構建更具代表性的PEG指標,滬深300指數的PEG僅為2.04,而美國、日本、韓國、越南和印度市場相應指數的PEG分別為9.95、11.63、13.83、2.50和3.21,A股市場的低估值優勢十分顯著,2024年有望迎來對標海外市場的估值相對修復。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