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去世已經足足12年。
在這十二年裏,蘋果的成長為全球最大、盈利最多的智能手機生產商。時至今日,蘋果的市值早已翻超10倍,突破到了3萬億美元,登頂全球第一。
這是蘋果最好的時代。
但同時,蘋果的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少,到現在幾乎不復存在,喬布斯在世時推進的創新項目,也基本都沒了音信。近幾年修修補補的擠牙膏式創新,也讓消費者對蘋果的熱情與期待,逐漸減弱。
全球關注的元宇宙,如火如荼的智能汽車,以及最近熱火朝天的生成式AI,每一個浪潮都有眾多科技巨頭參與其中,卻沒有看到蘋果的實質性動作。
到現在,每逢蘋果新品發佈次日,消費者到體驗店排長龍的現象已經很少了,炒新品的黃牛也明顯不如以前多了。
雖然蘋果還在逐漸傳出新的市值高度,但它的成長步伐,似乎在逐漸放慢。
蘋果會成為過去式嗎?
一直都回避投資科技股的老巴,2016年開始買入蘋果,並且越買越多。
截止第三季度末,蘋果已經成為他最大的重倉股,市值佔比超過一半,到達1572.4億美元。
可以説老巴把半條命都交給蘋果公司,只要蘋果公司股價大幅波動,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持倉市值也會跟着大幅波動。
今年Q3,巴菲特鉅虧127.7億美元,其實就是蘋果股價大跌造成的。
為什麼必須提2016年這個時間點?
因為這是資本市場看待蘋果公司投資邏輯的分水點。
巴菲特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一輩子都在堅守自己的價值投資理論,從未改變過。
所以,被巴菲特看上並買入,就是一個非常有標誌性的事件。
他不會隨便買科技型成長股。
所以,2016年的時候,資本市場就發生過一次大討論,蘋果到底還算不算科技成長股。
如果算,那巴菲特難道轉死性?
如果不算,那又如何解釋蘋果手機的銷量確實還在高速增長,利潤也不斷創出新高?
2016年蘋果年收入2156.39億美元,淨利潤456.87億美元,市值5000多億美元;到了2019年,年收入2601.74億美元,淨利潤552.56億美元,市值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
也就是説,蘋果三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只升2成多,但市值卻翻了一倍。
如果單從業績來看,這個增速已經不算科技型的高成長股,反而更像消費股多一點。
在買入蘋果之前,巴菲特説過一個事情,“當我看到我曾孫女和她的朋友幾乎人手一部蘋果手機,並且他們離了蘋果手機就不行的時候,我就意識到,蘋果的客户黏性非常高,而且蘋果本身的產品也很有價值。”
很明顯,巴菲特沒有改變,他只是把蘋果看成有極高護城河的消費股而已。
所以,結論已經很明顯,從巴菲特買入蘋果開始,蘋果就已經不是科技型的高成長股,而是實打實具備高護城河的消費股。
自從喬布斯去世之後,蘋果的顛覆式創新戛然而止。
喬布斯在世時推進的蘋果電視、蘋果汽車,到現在都繞無音信,這可能是庫克有關。
庫克絕對稱得上一個成功的生意人,但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創新者。
不過,雖然庫克不具備喬布斯那種顛覆式的創新能力,卻不妨礙庫克把蘋果的業績和股價推上神壇。
從2011年到2022年,蘋果在庫克時代,業績增長了快4倍,市值則增長了10倍。
如果單從做生意和做投資的角度來講,能夠做到這些,夫復何求?
管它有沒有顛覆式創新,創新在商業上的追求,不就是為了賺錢嗎?
這話確實沒有説錯。
不過,蘋果也因此受到不少質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公司都躺在喬布斯的功勞簿上。
沒錯,喬布斯的遺產可以讓蘋果躺贏10年,問題只是,下一個十年,蘋果又靠什麼?
虛擬現實、智能汽化,還是AIGC?
在過去十年,庫克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去證明他在創新方面能帶領蘋果創出新的傳奇。
但最後,他出了在賺錢一道上做到了喬布斯都無法做到的高度外。
這些顛覆性的創新幾乎一個沒有真正做成。
1985年的時候,喬布斯從百事可樂挖來的CEO斯卡利公開倒戈,最終喬布斯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
此後,蘋果公司越發平庸,光芒完全被微軟蓋過,直到1997年喬布斯迴歸,才重新煥發了光彩。
實際上,斯卡利時代的蘋果公司,一直在吃喬布斯留下來的東西,斯卡利或許生意做得不錯,但他始終是一個銷售,完全和顛覆式創新搭不上邊,否則,自己也不至於在1993年被迫離開蘋果公司。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天的庫克,和當年的蘋果有點類似。
只是不知道,會不會重蹈覆撤,失去顛覆式創新的蘋果,又會不會窮得只剩錢?
在創新方面,硅谷從不缺乏引領創新的人才。
喬布斯是2000年後,硅谷最重要的科技創新代表,但隨着他的去世,很多蘋果的顛覆性創新戛然而止也是事實。
現在,已經有後人在努力超越他。
比如馬斯克,又比如奧特曼。
這兩人基本主宰了現在的全球科技創新領域。
馬斯克在電動車、火箭、AI、通信網絡等方面都很有建樹,相比較而言,奧特曼則集中在AI領域。
兩者都各有所長,很難説誰更牛一些。
不過,作為投資者,可能是幸運的,因為永遠有那麼多科技成長股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蘋果已經不算科技成長股,那特斯拉起碼算一個,還有未上市的open AI,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電動車、自動駕駛、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公司。
現在的特斯拉FSD已經進化到了V12版本,beta(測試)的字眼也被去掉了。雖然馬斯克一直吹牛,一直跳票,但毫無疑問,FSD距離商業化越來越近了。
最近很好的華為智能駕駛,同樣很驚豔。
智能化可能遲到,但絕不會不到。
還有更多的AI應用,同樣也是如此。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説,需不需要像巴菲特一樣,把半條命交給蘋果,答案顯然是不需要的。因為現在的選擇很多,蘋果可能是不錯的公司,每年賺的錢還是很多,但在投資的世界裏,它已經不屬於當初那個充滿想象力,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公司。
想象力一旦缺失,再想拿回來,就真的不容易了。
當然了,即使你把半條命交給蘋果,他也不會把你怎麼樣,賺多賺少而已,即使虧了,只要等得起,也會回來的。
所幸的是,我們還有別的選擇。
同樣的道理,也適合特斯拉、open AI這類已經足夠展現自己創新力的公司。
中國人喜歡説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勝一代。
這點也很適合大洋彼岸的硅谷。
從最早的HP創始人比爾休利特與戴維帕卡德,到後來Intel的戈登摩爾,再到喬布斯、蓋茨、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扎克伯格,現在則是馬斯克、奧特曼。
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你可以不相信美國,但你絕對可以相信它的科技創新,以及由此創造出來的投資機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