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張斌:如何在短期內擴大消費
格隆匯 11-09 21:3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作者:張斌

➤ 三季度國外經濟總體走穩,但是通脹壓力較大;國內經濟復甦力度相對較弱,消費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政府廣義支出對總支出形成一定拖累,真實利率快速上升影響需求回升,投資增速下滑,出口總額負增長但出口數量已經恢復正增長。

➤ 未來需重視三方面潛在風險:房地產企業現金流持續惡化,土地收入下滑拉低財政支出,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應對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投資支出、降低政策利率以引導真實利率下行、從供需兩端穩定房地產市場等。

疫情後消費恢復偏弱不能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消費增長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主要來自廣義信貸增速下降,消費傾向下降主要因為疫情因素影響、收入預期下降和收入分配變化。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一要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降,支撐信貸增長、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從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二要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

如何在短期內擴大消費

三季度宏觀經濟情況

就外部經濟而言,對國外銀行業風險傳染和經濟硬着陸的擔心在慢慢淡化,經濟總體走穩,沒有出現明顯下行,大宗商品價格還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儘管經濟下行壓力減小,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地方出現罷工,很多地方的民眾對生活成本的抱怨在增加、對工資上升的要求在提高,所以工資上升壓力很大。通脹壓力還在,貨幣相對緊縮的整體環境還會持續。

就內部環境而言:

財政方面,1-8月累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加3.8%,政府基金支出同比減少21.7%,這兩者之和為廣義政策支出,其同比增速為-4%,遠低於名義GDP增長速度,説明政府廣義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對總支出形成了拖累。年初兩會對全年廣義政策支出目標為6%,現在前八個月的數據和目標之間存在差距。

貨幣方面,今年以來真實利率呈現比較明顯的快速上升趨勢,社融增速放在過去二十年來看在較低水平,整體融資需求偏弱,通脹也處在較低位置。

消費方面,消費者支出傾向(給定收入下消費支出的比例)提高,消費也是今年經濟恢復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從消費結構上看,製造業商品包括電子產品的消費偏弱,服務類消費的恢復情況稍好一些。加總來看,消費有所恢復,但距離合理或者潛在消費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投資方面,三季度末投資進一步下滑,主要受到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拖累,基建投資之中下降速度較快的是城市公共設施投資,這與地方政府收入下降有關。

出口方面,雖然出口總額的名義值還是負增長,但是出口數量在三季度已經恢復了正增長。

企業盈利方,企業營收缺乏增長,盈利負增長幅度收窄,庫存比仍在放大。

總的來説,經濟正在復甦,但是復甦力度較弱,尤其是相較於潛在產出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前三季度累計GDP增速為5.2%,核心CPI增速為0.7%。如果核心CPI能夠提高到2%,那麼根據過去的價格產出彈性關係,實際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兩個百分點,名義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近四個百分點,這樣的經濟增速是一個更加合理、貼近潛在產出的水平。現在大家對於經濟恢復的體感問題主要源於名義GDP增速較低。

未來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未來風險主要在於:

一是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尚未恢復,需警惕頭部企業再度暴雷的風險,這是目前最突出的風險。

二是需警惕房地產企業表現可能再度拖累四季度土地收入,地方政府支出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進一步拉低廣義財政支出,進而影響總需求。

三是需警惕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的可能性,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互相關聯,居民、企業和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放慢,互相之間可能強化,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或為經濟帶來下降壓力。

四是需警惕新的地緣政治衝突,比如巴以衝突,雖然目前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但也需要關注。

政策應對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增加公共投資支出。最近幾個季度,宏觀經濟短期內面臨的主要矛盾還是需求不足,緩解需求不足主要從政府做起,增加公共投資支出,至少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預算支出目標。

二是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行。讓私人部門重啟活力最核心的是降低真實利率,在真實利率快速攀升的環境下,市場難以自發形成貸款需求。

三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需要供求兩端同時發力,需求端可以取消各種限購措施、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提供新市民購房和購買首套房優惠措施。供給端的措施有加快房企資產重組,為房企現金流融資增信等。

居民消費的基本事實

從增速來看,過去的消費增速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2003-2011年,消費處於高增長階段,實際增速達到了10.5%。這個期間正好處於中國工業化的高峯期,即經濟高增長,收入高增長,消費也是高增長。這個期間消費在GDP中的佔比有所下降,消費本身是在高增長,只不過增速沒有收入增長那麼快。

  • 第二階段是2012-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慢,工業化的高峯期過去,整個經濟結構進行一些轉型,這個階段的消費增速為8.4%,高於GDP的增長速度,消費佔比有所提升。

  • 第三階段是2020-2022年,消費增速下降了一半,為3.1%。

從結構上看,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消費結構有了很大變化。這是經濟學中的恩格爾效應:在工業化高峯期,消費高增長的時候,人們的消費主要在於製造業產品,比如家電、服裝,這些品類的消費支出增速更快;但是2012年以後的十年,當人們想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的時候,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製造業商品了,而是會把更多的錢用在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居住方面,對衣着食品以及家用電器等的消費反而排在靠後位置,這是一個明顯的消費升級過程。這個過程不僅發生在中國,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過去二十多年經濟學界一直在討論中國消費力偏低、消費速度偏慢等問題,傾向於認為消費不夠充分是因為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和醫療公平等。有觀點提出,如果一些長期結構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夠改善的話,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費

但是,即使在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的消費數據也還表現不錯,增速能夠保持在8%以上,而且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所以,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疫情後消費的大幅度下降,或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在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消費的恢復還是偏弱。

對疫情結束後消費大幅下降的解釋

在2020年之後,服務類消費受損非常大,疫情後有一定恢復;製造業產品消費也有一定恢復,但總的來説是比較弱的。

為了理解消費為什麼出現大幅下降,需要把消費進行分解。消費增長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通過拆分可以看到,消費增速大幅下降,一半來自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一半來自消費支出傾向下降

如果從行業細分的角度來分析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原因,在過去幾年裏,房地產行業、信息傳輸行業、教育行業特別是互聯網教育行業,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下降幅度較為突出。一個比較直接的解釋是,行業調整政策帶來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但是這種解釋遠遠不夠,因為其實目前各個行業普遍面臨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問題。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從宏觀角度理解可支配收入的變化。例如,當某人到銀行貸款買房後,銀行將錢轉到開發商賬户,開發商獲得這筆錢後,會將一部分交給政府用來買地,一部分給上下游企業,這個週期還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宏觀意義上,收入增長和信貸是高度相關的,信貸增長和給定信貸情況下的支出傾向,共同決定名義支出和名義收入的增長。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取決於三個部分。第一是廣義信貸增速,也就是新創造了多少金融資產,可以是銀行存款也可以是債券類金融資產,其創造了存款,在花出去形成支出的時候就能形成他人的收入。二是廣義信貸當中的支出佔比的增速,新增信貸只有花出去之後才能形成收入。前兩者加在一起形成全社會名義收入。第三是居民部門在全社會名義收入中分得的比例的增速。

把2012-2019年、2020-2022年分別作為兩個區間,通過對比兩個區間,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部分對數據進行拆分,可以看出:廣義信貸增速貢獻-4.5個百分點,單位信貸帶來支出變化貢獻了2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社會收入佔比貢獻-0.7個百分點。所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大部分來自於全社會金融資產增速下降,或者説來自於廣義信貸增速下降。

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疫情因素影響,二是居民收入預期下降,三是收入分配變化,低收入人羣收入下降更多。

總的來看,疫情暴發以後消費大幅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疫情帶來的消費場景限制,二是社融廣義信貸的下降。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的政策建議

第一,降低政策利率。通過政策利率充分下降,引導真實利率下降,這不僅能夠對信貸形成一定支撐,也會提高居民消費傾向,進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利率政策最為精準,因為它創造了更低的利率水平,創造寬鬆的信貸環境,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產估值,讓企業、居民的億萬個個體自發選擇怎樣增長支出、增加投資,沒有任何一個政策能夠替代億萬主體自發選擇的精準程度。

第二,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需要對四萬億刺激政策做出反思,要反思究竟是不應該做四萬億,還是不應該從四萬億做到十萬億,還是不應該由政府做項目從商業金融機構融資,還是四萬億做的項目不夠合理。

如果四萬億投資不是由商業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進行融資,不會形成過大的債務規模,政府隱形債務的後遺症會小很多。所以,不應簡單認為不要做公共投資,而是在進行公共投資時,要由公共部門來做而不是由市場來做。

有人擔心政府增加公共投資會擠佔私人部門投資。工業化高峯期過去後,來自市場的自發信貸往往不夠,不足以支撐全社會信貸需求水平,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過去20年,日本全社會信貸增長中有98.2%來自政府,即使在私人部門很發達的美國,全社會信貸增長也有44.8%來自政府。目前中國的地方債和國債在全社會信貸增長中只佔17.8%,即使加上城投平台的貸款,也只佔中國債務的38.1%。所以,並不存在政府信貸的擠佔,而更多是對總需求不足的補充,會對宏觀經濟問題起到幫助作用。

還有人會擔心,政府的信貸到了少部分人手裏而不是居民百姓手裏。從數據來看,在2008年和2015年兩輪政府增加公共投資後,收入分配沒有明顯變化,在政府、企業、居民三部門間和居民部門內部都沒有明顯變化,而且更多意義上,其對低收入羣體是更有幫助的,因為在經濟較弱的時候,這部分羣體收入降低或者失業的概率是更高的,經濟轉好後最先得到改善的也是這一羣體。所以,通過公共投資增加信貸,對收入分配是有改善作用的。

附:發佈會問答交流

21世紀經濟報道:如何評價萬億國債增發的效果?針對現在的形勢,您對於財政和貨幣深度配合有哪些新建議?

張斌:現在政府的收支缺口較大,特別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受影響較大,要實現積極財政政策,完成年初的預算支出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政府收入不夠,又希望能夠在財政支出上積極一點,主要的渠道就是發債。從政府融資手段上看,發債是成本比較低的,政府債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債券。

在債券資金的用途上,主要強調的是水利工程,政策的大方向是不搞強刺激、主要補缺口。這方面政策以後可以多用,規模可以再大一些,用途也可以更寬一些,這樣對於走出經濟困境更有幫助。

至於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我的基本原則是貨幣政策先發力,然後再用財政政策。如果需求不足的問題較為嚴重,就貨幣和財政政策一起發力。

不是什麼地方都合適做基礎設施投資,需要考慮地方差異,最基本的原則是基建隨着人和產業走。目前我國在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很多硬件方面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都不差,但是基礎設施並不止這些,還有一些城市的小路、郊區和都市圈的公共服務設施,這些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注:本文為張斌在2023年11月2日的CF40宏觀政策季度報吿(2023年三季度)發佈會“如何推動消費回升”上就季度報吿所做的主題演講。作者:張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