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破產了。
這應該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夠料到的結局,但是新聞出來,大家還是熱搜了一把,誰叫它是恒大呢?
嚴格意義上説,恒大這次在美國法院申請的是破產保護,還沒到正式破產那一刻。在美國,破產保護和破產有明確的區別,破產保護是債務人還不起錢了,利用法律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還是可以繼續開門迎客,但自己要提出明確的還債計劃。説到底,就是用法律讓債權人別逼得那麼緊,有話好説,也為債務重組、寬限、展期提供更多可能性。而破產,則真的到了關門大吉。
不過,這大概只是正常程序的一步而已,早些時候就傳出恒大即將舉辦境外債權人重組會議,此類程序去年北京的一家開發商現代置業也做過。
所以,真沒啥新鮮事,可以散了。
只是,恒大這個有着鮮明時代特徵的公司,太多值得回看和思考的東西。
如果要為過去20年中國狂飆的房地產做一個註腳,恒大是再合適不過的。
萬科永遠都是穩字當頭,現在還被深地鐵控股,屬於被收編的類型,除了王總的八卦,其實沒啥好聊的;碧桂園又秉承了廣東人低調的原則,雖然曾經也登上過宇宙第一房企的位置,但一個連女兒照片都隱藏得那麼深的公司,想必大家也套不出什麼八卦,自然意興闌珊;至於融創,孫老闆也算傳奇人生,和聯想教父共識過,輝煌過,後面做過牢,劇情緊湊,跌宕起伏,不過比較適合用港片的風格拍攝。
至於其他的二線大佬級別地產,龍湖地產、中海、華潤......
要麼低調得一批,要麼就是“官老爺”門下,商業價值我不知道有多少,但娛樂價值確實不高。
有且只有恒大,上至廟堂,下至黎民,內至小縣城,外至資本主義大本營紐約,都有所涉獵,範圍夠廣,尺度夠大,甚至氣勢恢宏,適合好萊塢大片風格。
在許老闆的人生經歷中,如今還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兩段。
第一段是和香港大佬們打牌的經歷。
那個時候,金融海嘯肆虐,上市進程被動中斷的恒大,確實很危險。那個時候,恒大在全國拓展的37個地產項目中,僅有4個項目達到了開盤銷售的標準,資金缺口一度高達120億元以上。如果沒有資金注入,基本就死翹翹。
但是,看似岌岌可危,但命運的齒輪轉動起來,真的可以逆天改命。
2008年6月,周大福老闆鄭裕彤聯手科威特投資局、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等投資機構,總共斥資5.06億美元入股恒大。其中,鄭裕彤通過旗下週大福以1.5億美元買入恒大3.9%的股份,恒大的負債率一舉降至65%,躲過破產。
説實話,許老闆真的算奇人一個,想到的不是去巴結上頭,不是做胡雪巖、盛宣懷,反而去了香港找大佬打牌。這套路,你我估計打死都想不出來。更絕的是,人家還靠打牌挽救了公司。
想想普通人,不要説打牌救了公司,就連自己都救不了,純粹就一給棋牌室送錢的人。在那一刻,我篤信許老闆心中,還是自由市場的信奉者。
不過,真正讓老許翻身的,其實還是國家。
4萬億砸下去,成功讓房地產行業起飛。2009年上半年,恒大銷售額突破百億元,銷售面積位列全國三甲,老許趁機重啟上市。11月5日,恒大地產成功登陸港交所,許家印以480億港元一舉成為當時的內地首富。
或許,因為這個原因,使得老許開啟了第二段人生經歷。
這個事,可以從另外一個視野去看,那就是恒大足球。當年老許大手一揮,成立足球隊,硬是憑藉金錢的力量,讓萬達老王都絕望了的中國足球推向了亞洲之巔。
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據説這是後來老許獲得了登上天安門看閲兵的“門票”的開始。
古人怎麼總結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不扯別的了,還是説回生意吧。
要説做生意的能力,老許肯定是有的。
別的不説,能夠在20年的時間裏,打造出恒大這艘商業旗艦,確實不簡單,比起你我這等只配待在電腦前碼字的人,天差地別。即使恒大現在不行了,但這份敬意還是要給的。
在談及恒大高位墜落的原因時,很多人將恒大的失敗歸結於跟香港大佬“學壞”,比如因為結識了大D會的人,過分痴迷於金融炒作,加槓桿、搶風口、玩套路、炒概念。
貌似也沒説錯,恒大汽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輛車沒有,市值就先炒上7千億,拆開股權分佈一看,他自己持股都有6成。還有眾多的文旅項目,説白了都是給周邊的恒大樓盤拉銷售的,房地產始終是金融屬性太強的產業。
但是,恒大也並非不做實業,做礦泉水、做糧油,你不能説人家是搶風口炒作吧?這可是實打實的實業。問題只是,在眾多的商業話嘗試中,除了地產,始終成不了氣候。
究竟什麼原因?
我想主要還是許老闆太“地產”了。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什麼都想做,難免鞭長莫及,又或者説,地產老闆始終有侷限性,做地產可以,但做別的行業,隔行如隔山。
特別是像汽車這類重資產、重技術的行業,根本就不適合地產大佬去玩,因為做地產的,基本不需要技術研發,也沒那麼多技術含量,唯一需要具備的,是金融和關係。汽車就不一樣,給你錢,給你關係,都不能確保你能夠做出來。要不然,馬斯克也不至於創業這麼艱難。
我相信許家印很清楚單靠地產,無法保證公司永恒大,多元化從戰略上看是對的。但壞就壞在,他總是用地產的思維去做其他生意。
看看恒大的生意口號和動作,就可以看出來,尤其是做汽車時喊出的:
買買買!合合合!大大大!圈圈圈!好好好!
能買的都買回來,不能買的,就合作,目標是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2025年產銷量目標是100萬輛,2035年達到500萬輛;核心技術必須世界一流,知識產權必須自主擁有;產品品質必須世界一流。
這話,估計當年“浮誇風”的幹部聽了,都要從棺材板裏跳出來。
説白了,還是地產那一套,利用資本快速催熟,但有些東西,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要不然,咱們又怎麼會有今天被科技“卡脖子”,直接花錢把整個美國買下來不就可以了?
不得不承認,做多元化經營,許老闆還是差點意思。
其實,也不單單是許老闆,貌似做地產的,沒有一個能夠多元化成功。
萬科,自始至終沒有偏離過地產,早兩年説養豬,現在看就是一笑話;碧桂園説做機器人,其實也還是為了省工人,快速週轉。
不知道這是有自知之明,還是看透世事。
然而,地產這個行業始終會歸於平靜,實際上任何一個產業都如此。那些瘋狂年代的百花齊放,能夠長成參天大樹,萬年長青的,畢竟很少,絕大多數都以凋零為主。
從這個角度去看,老許的做法似乎也找不出什麼毛病。
多年前,TCL的李東生回憶當年收購海外電視機廠,推行全球化戰略遭受重大困難時,就説過,很多人覺得TCL做錯了,但是不走出去,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TCL總要選擇一個。
這個用來形容地產行業,或者再適合不過。我們今天在批評恒大多元化失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沒有多元化的地產公司,最終絕大多數也會失敗。老許的主動出擊,反而多了幾分悲情英雄的意味。
其實,也並非地產公司做多元化都是失敗的,至少香港有一位大佬成功打破了這個魔咒,他是李嘉誠。如今,李嘉誠的公司已經成功轉型為跨國公司,旗下的業務涵蓋地產、基建、零售、科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李也是做製造業出身,區別只是在於,李的工廠是塑膠花,老許的是鋼鐵廠而已。
當時,老許説自己是造鋼鐵出身,很懂製造業,説實話,我是相信的。只是,他始終沒有躲過地產魔咒而已。
或許很多年以後,説起中國經濟發展史,恒大都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公司。
因為它牛逼過,瘋狂過,被奉若神明,也因為經營不善,跌落神壇,最終黯然退場。
這樣的經歷,很多人應該會很熟悉,即使很多年後也會相當回味,因為很多人和他一樣,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地產狂飆的時代,毫無疑問結束了。
浮華的世界裏,最難得的,是人間清醒。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希望大家搞清楚,過去這麼多年能夠賺錢,究竟是自己天資異稟,勤勉奮鬥的結果,還是僅僅生於一個有利於賺大錢的時代一樣?
我想此時此刻,老許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