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君宏觀董琦,作者:國君宏觀董琦團隊
導讀
新興經濟體佔我國出口份額提升,成為出口“新動能”,其本質是由發達國家週期向下、新興經濟體週期向上的階段性錯位所致,23年下半年出口仍存在壓力。儘管新興經濟體對我國出口總量的拉動可能只是階段性現象,但確實能為我國部分高技術製造業的過剩產能提供新的出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設備、數字經濟等領域有望繼續成為出口的結構性亮點。
摘要
本週聚焦:“新動能”對出口意味着什麼?
(1)新興經濟體成為中國出口“新動能”,本質是由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經濟週期階段性錯位所致。22年以來,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發達國家內需轉弱,而俄羅斯、沙特等新興經濟體受益於原油價格上升,經濟表現好於發達國家,從而刺激了從中國的進口。
(2)中國出口新興經濟體份額提升,短期有助於維持出口韌性,但隨着全球衰退週期下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下半年出口仍有壓力。
(3)儘管新興經濟體對我國出口總量的拉動可能只是階段性現象,但在結構上確實能為我國部分高技術製造業的過剩產能提供新的出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設備、數字經濟等領域有望繼續成為出口的結構性亮點。
風險提示:海外需求超預期回落。
1.1 “新動能”的本質是經濟週期錯位
年初以來出口所表現出的韌性超出市場預期,原因之一是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出口的支撐,市場認為未來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將成為拉動中國出口“新動能”。可以看到,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增速的貢獻已經是負值;進入2023年,中國出口基本由新興經濟體貢獻。
但我們認為,新興經濟體佔中國出口份額的提升,本質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經濟週期階段性錯位所致。2022年以來,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發達國家內需轉弱,製造業PMI紛紛降至榮枯線以下;而俄羅斯、沙特等新興經濟體受益於原油價格上升,經濟表現好於發達國家,刺激了國內投資需求,從中國進口量出現明顯增長。
覆盤歷史我們能夠得到相似的結論,即新興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經濟週期差與中國出口動能相對貢獻高度正相關。歷史上新興經濟體經濟表現好於發達經濟體的階段,如2011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2019年和2022年下半年,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出口的拉動往往強於發達國家。
新興經濟體經濟表現內部也有分化,出口導向型新興經濟體受全球需求回落影響較大,從中國的進口也同步下降。經濟表現較好的新興經濟體主要是俄羅斯、沙特等資源型國家,而像越南這樣的出口導向型新興經濟體經濟週期隨發達國家一同回落,年初以來中國出口越南的份額也在下降。
因此我們認為,新興經濟體對發達經濟體份額的替代只是經濟週期錯位的階段性現象,短期確實有助於維持中國出口的韌性,但隨着全球衰退週期下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下半年國內出口仍有壓力。
1.2 “新動能”確有助於消化國內高技術製造業過剩產能
我們在前期報吿《高技術製造業產能過剩是宏微觀數據背離的主因》中指出,在各地方政府產業政策支持下,大量高技術製造業產能擴張,中觀行業競爭格局惡化導致宏觀數據強、微觀盈利差的現象。這種背景下,面向“一帶一路”等新興經濟體挖掘需求潛力就成為國內高技術製造業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隨着我國同“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加深,眾多高技術領域出現在合作名單中。中國與沙特、俄羅斯、東盟、中亞等國家簽署的聯合聲明中包含了通信、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現代服務業等眾多高技術領域的合作。得益於過去若干年國內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舉措,中國在這些領域積累了一定競爭優勢,而更低的成本也受到新興經濟體的青睞。
從近年來我國高技術設備出口目的國的演變趨勢來看,新興經濟體市場得到極大拓展。我國機電設備出口到美國和英國的份額在不斷下降,而歐盟、新加坡和新興經濟體的份額在不斷上升,特別是23年以來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沙特等國佔比仍在繼續上升。這一方面反映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轉口貿易在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新興經濟體市場得到極大拓展。
因此我們認為,儘管新興經濟體對於我國出口總量的拉動可能只是階段性現象,但在結構上確實能為我國部分高技術製造業的過剩產能提供新的出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設備、數字經濟等領域有望繼續成為出口的結構性亮點。
注:本文摘自國泰君安證券2022年5月21日發佈的研究報吿《“新動能”對出口意味着什麼?——國泰君安宏觀週報(20230521)》,分析師:董琦 S0880520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