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半導體、芯片股、消費電子等概念全線走弱。
截止發稿,A股佰維存儲、蘇州固鍀、甬矽電子跌超8%,聯動科技、偉測科技跌超7%;港股上海復旦、中芯國際跌超4%,華虹半導體跌超3%,芯智控股、宏光半導體等紛紛走低。
消費電子板塊中,歌爾股份跌停。消息面上,歌爾股份公佈的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淨利潤1.06億元,同比下降88.22%。
昨晚,歌爾股份發佈2022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公司2022年實現營收1048.94億元,同比增長34.1%;歸母淨利潤17.49億元,同比下降59.08%,淨利潤率1.67%。2023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41.22億元,同比增長19.94%;歸母淨利潤為1.06億元,同比大跌88.22%。
雖然今日半導體、芯片股出現了回調,但值得關注的是,自三月初來,A股半導體板塊一路拉昇,截止到目前,累計升幅依舊超24%。
今年以來,隨着美、荷、日相繼加碼制裁,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邏輯持續強化。不過在這輪大火之後,行業也迎來一輪減持潮。
昨日晚間,A股迎來一大波減持公吿,在而在密集減持公吿中,有5家半導體產業鏈上市公司,且在此次減持潮中,千億市值的中微公司也赫然在列。
中微公司公吿,持股15.13%的股東巽鑫投資計劃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及大宗交易等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234.1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2%)。
普冉股份公吿,因股東深圳南海基於自身運營管理需求,計劃根據市場情況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119.7469萬股,佔公司當前總股本的2.36%,減持期間為公吿披露3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
鼎龍股份公吿,副總經理肖桂林、副總經理黃金輝和監事田凱軍三人擬合計減持本公司股份不超過34.37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比例的0.037%。
蘇州固鍀公吿,公司控股股東蘇州通博擬減持不超過2%的公司股份,即不超過1615.77萬股。
翱捷科技公吿,持股5.51%的股東前海萬容紅土擬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418.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
不過,從各家公司的減持公吿來看,總體減持比例都不是太高。
有市場人士分析,在實際情況下,市場開始出現減持潮,並非意味着市場立即見頂,並正式步入調整的行情。控股股東及重要股東的減持行動,或者是資金獲利了結的體現,也可能是它們提升資金利用率的需求。對它們的減持行為,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增減持行為,取決於市場自身的需求,只要符合減持規定的要求,不必過度解讀。但是,若持續出現批量上市公司的大額減持潮,那麼就需要引起注意。
隨着經濟的持續回暖及人們消費熱情升温,各行業開始加速復甦,半導體也出現了回暖跡象。從半導體產業鏈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來看,去年在101家半導體產業鏈上市公司超九成實現盈利。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101家已經公佈業績的半導體及元件上市公司總營收達4366億元,相比2021年的3994億元,增長接近10%。上述101家公司中,有92家實現盈利,佔比超九成,合計歸母淨利潤達520億元,較2021年的576億元有所下降。此外,101家公司2022年研發投入合計374億元,較2021年的309億元增超20%。
整體來看,受益於國產替代化的影響,行業表現還是非常亮眼的。但細從上下游產業鏈來看,業績分化也比較大。
其中,產業鏈上游的晶圓代工企業以及龍頭公司是賺得盆滿缽滿,而產業鏈偏下游的消費電子行業以及公司則十分落魄。
比如説,2022年中芯國際全年營收約500億元,同比增長39%,毛利率增長到38%,歸母淨利潤超過12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其中,晶圓代工業務營收為人民幣452.9億元,同比增長41%。
2022年華虹半導體銷售收入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4.755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51.8%,公司的毛利率也從去年的27.7%提高到34.1%。
反觀下游的產業鏈公司,卓勝微2022年實現營收36.79億元,同比下降20.59%,歸母淨利潤10.7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9.61%。歌爾股份也增收不增利,雖然2022年實現營收1048.94億元,同比增長34.1%;但歸母淨利潤17.49億元,同比下降59.08%。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近來,集成電路相關支持政策及舉措逐漸推出,預計市場期待的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後續有望落地,佈局集成電路“卡脖子”環節廠商有望核心受益。此外,國內晶圓廠建設需求持續且剛性,國內邏輯和存儲成熟製程將逐步實現正常擴產。
中信證券表示,當下從產業安全角度,建議重點關注設備、零部件、材料、高端芯片等易“卡脖子”環節,我們預期有望獲得政策推動。短期來看,建議關注美國、日本及荷蘭廠商佔有領先地位的、並能夠實現國產替代的設備/材料環節;長期來看,建議關注受益國內晶圓廠繼續擴產,國產替代加速的設備、零部件、材料、高端芯片等各環節的相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