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美國銀行業危機結束了嗎?

硅谷銀行的倒閉將進一步刺激儲戶們將存款轉移到“安全島”,中小型銀行大量未投保的存款已不再具備“粘性”,中長期危機或許正慢慢醞釀。

看似硅谷銀行引發的銀行業動盪已逐步平息,但美國中小型銀行的傷口仍在出血,或許慢慢積攢的中長期的風險纔是最可怕的。

美銀固收分析師Jay Barry在3月28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Crane的數據表明,截至3月24日的一週,貨幣基金淨流出130億美元。分析師認爲,這些流出的資金可能代表一些現金轉向銀行迴流,表明儲戶的恐慌差不多已經停止。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背書的銀行體系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HLB) 的發債規模大幅下降,意味着FHLB預借需求減少,存款流出已經放緩。

但存款外流放緩,意味着危機真的結束了嗎?

《華爾街日報》首席評論員Greg Ip在最新發布的文章中分析稱,中長期風險正在慢慢積攢,未來幾年,中小型銀行面臨的真正問題不再是資產端,而是負債端。

美國中小型銀行存在大量未投保的存款(客戶存款超過250000美元保險上限),此前這些存款“粘性”的特徵也因社交媒體和手機銀行的普及而被改變,儲戶們會本能地把錢轉移到他們認爲“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中,這對中小型銀行將造成更大的傷害。

上週五,媒體報道稱,儲戶們現在要求財政部等監管機構更清楚地表明,將準備爲未投保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美國監管機構正面臨着更大的壓力。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曾敦促,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明確承諾,將爲今年倒閉的任何銀行中未投保的存款提供保障:

現在的重中之重是防止銀行擠兌,這個時候寧可過頭也不要猶豫。

中小型銀行的大額存款或已不具備“粘性”

Ip分析指出,因疫情間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導致美國居民現存款高企。穆迪曾在一份報告中表示,2021年9月,銀行貸款與存款的比率降至約60%,創下50年來的最低水平。

Ip分析稱,此前,未投保的銀行存款激增,但市場普遍認爲這些存款相對具有“粘性”,但隨着社交媒體的及手機銀行的普及疊加美聯儲激進加息,儲戶們開始轉移,“粘性”的特徵已被改變:

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已經愈發流行,根據FDIC的數據顯示,使用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的客戶比例已從2017 年的52%升至2021年的66%。

當利率接近零時,儲戶們沒有理由尋找高收益的替代方案,但當美聯儲去年將基準利率提高到約4%時,儲戶們開始轉移:過去一年銀行存款規模正逐步縮減。爲進一步抑制通脹,美聯儲的縮表政策減少了債券的購買,吸收了銀行的過剩準備金和存款,這導致了存款量的下降。

硅谷銀行在3月9日遭遇了420億美元的大規模擠兌,但事實上,第二天3月10日,硅谷銀行遭遇的擠兌高達1000億美元,這使得該銀行在兩天內共計流出了1420億美元而這纔是真正壓垮硅谷銀行的最後一根稻草。

Bianco Research的CEO兼宏觀策略師Jim Bianco 指出,硅谷銀行的倒閉會給正在準備轉移資產的儲戶們進一步的刺激,儲戶們會本能地把錢轉移到他們認爲“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中,這對中小型銀行將造成更大的傷害:

據美聯儲的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15日的一週內,規模較小的銀行損失了1200億美元的存款,而最大的銀行則增加了 660 億美元。

美國總統拜登的前經濟顧問、現任PGIM Fixed Income首席經濟學家Daleep Singh上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存款超過聯邦保險最高 250000 美元的儲戶或小企業會理性地將這筆錢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Ip認爲,除非FDIC爲未投保的銀行存款提供擔保,否則中小型銀行的存款可能會長期面臨壓力,這最終將導致它們被收購,或限制它們放貸規模,這與大衆所認知的金融危機的觸發點不同,但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此外,2008年9月以來長期任巴克萊董事總經理的高級固定收益策略師Joseph Abate在最近的報告中警告,因爲客戶意識到,目前貨幣市場基金的利率更高,美國銀行系統將迎來新一波存款外流。

Abate認爲,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面臨兩波截然不同的資金外流壓力。第一波和硅谷銀行倒閉後產生的銀行償付能力擔憂有關,它“可能快結束了“。不過,硅谷銀行可能讓公衆意識到,目前在銀行存款的利率很低。

“最近有關存款安全的風波可能喚醒了‘沉睡’的儲戶,開啓了我們認爲將到來的第二波存款撤離,存款餘額將流入貨幣市場基金。直到本週,儲戶都似乎很少關注(存款)餘額高於(存款)保險上限的無擔保風險。他們看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存款的低利率。”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