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硅谷銀行破產衝擊蔓延,還有10家銀行“壓力山大”,百家風投呼籲“接盤俠”!

從暴雷到擠兑再到破產,美國知名創投圈銀行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在僅僅48小時內轟然倒塌。然而這起震驚全球的事件仍在持續發酵。

硅谷銀行是美國曆史上倒閉的第二大銀行,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倒閉的最大一家美國銀行。有分析認為,它的破產可能引發初創行業的大範圍倒閉和裁員浪潮,不過,危機會否進一步在銀行業蔓延,眼下還很難斷言。

眼下,硅谷和金融界的大佬們紛紛公開呼籲美國聯邦政府出手救助硅谷銀行:推動另一家銀行接管硅谷銀行的資產和債務。

最新消息顯示,硅谷銀行迎來了最終的結果——倒閉,將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

百家風投呼籲硅谷銀行“接盤俠”!

由於硅谷銀行此前主要為初創企業和創投機構服務,因此在破產事件發生後,美國創投機構紛紛聲援硅谷銀行,希望幫助該行不致倒閉,度過難關。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硅谷銀行發佈財務狀況聲明後,正是風投大額提款助長了儲户擠兑,許多風投公司敦促其投資組合公司從硅谷銀行撤資,將資金存放到更安全的地方。而現在,風投界卻正在呼籲政府提供援助。

“這是一場由風投引發的狂暴銀行擠兑,”Restive Ventures的金融科技投資者Ryan Falvey週五表示。“這將成為一個行業損人不利己的終極案例之一。”

據悉,超過100家風險投資和投資公司簽署了一份支持硅谷銀行的聲明,這是越來越多的行業呼籲的一部分,這些呼籲包括降低硅谷銀行倒閉的影響,避免科技公司可能出現“滅絕級事件”。

據報道,當地時間週六下午,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125家風投機構簽署了一份共同聲明,由風投公司General Catalyst牽頭,呼籲硅谷銀行應當被“另一個實體”收購,這樣他們仍能與該銀行保持業務往來。

該聲明上週五首次由一小羣簽署人發佈。聲明稱,過去兩天發生的事件“令人深感失望和擔憂”,並表示,如果該機構被另一個實體收購,投資者將繼續與該機構保持關係。

同日,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發佈了一份由數百名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簽署的請願書,致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其他監管機構,要求“緩解和關注對小企業、創業公司及其作為銀行儲户的員工的直接重大影響”。

還有10家銀行“壓力山大”

有媒體統計稱,全美108家銀行中有102家銀行去年第四季度淨息差擴大。剩下的10家銀行在過去一年淨息差收窄、或擴大幅度最小:硅谷銀行排在第11位,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和平均總資產比值為1.93%,高於去年同期的1.83%。在硅谷銀行爆雷後,排名前10的美國區域性銀行最有可能面臨壓力。

據MarketWatch,在利息收入減去利息開支,再除以平均總資產之後,下述十家銀行的淨息差指標表現最差。

Customers Bancorp Inc. (股票代碼CUBI),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61%,環比三季度的3.10%下降,較一年前的4.03%下降1.42個百分點。

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股票代碼FRC),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28%,環比三季度的2.53%下降,較一年前的2.50%下降0.22個百分點。

Sandy Spring Bancorp Inc. (股票代碼SASR),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3.10%,環比三季度的3.34%下降,較一年前的 3.29%下降0.19個百分點。

New York Community Bancorp Inc. (股票代碼NYCB),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10%,環比三季度的2.06%上升,較一年前的2.20%下降0.11個百分點。

First Foundation Inc. (股票代碼FFWM),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35%,環比三季度的2.98%下降,較一年前的2.41%下降0.07個百分點。

Ally Financial Inc. (股票代碼ALLY),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4.04%,環比三季度的4.20%下降,較一年前的4.09%下降0.05個百分點。

Dime Community Bancshares Inc.(股票代碼DCOM),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98%,環比三季度的3.20%下降,較一年前的2.95%下降0.03個百分點。

Pacific Premier Bancorp Inc.(股票代碼PPBI),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3.34%,環比持平三季度,較一年前的3.27%下降0.07個百分點。

Prosperity Bancshares Inc. (股票代碼PB),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2.72%,環比持三季度的2.78%下降,較一年前的2.65%上升0.07個百分點。

Columbia Financial Inc. (股票代碼CLBK),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比為 2.69%,環比持三季度的2.78%下降,較一年前的2.60%下降0.09個百分點。 

不過,多數華爾街分析師不認為硅谷銀行會變成“雷曼兄弟”,進而引發美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

Bruyette & Woods資管機構主管R.J.Grant指出,硅谷銀行緊急售股募資行為令所有人都對這家銀行的存款狀況感到緊張。很多機構投資者不太想持有某些銀行的股票。市場被嚇壞了,因為SVB歷來是一家運營良好的大銀行。如果它也出現業務風險,人們就會想,其他中小型銀行得有多糟糕。

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卡西迪(Gerard Cassidy)認為,硅谷銀行流動性風險不大會產生太大的溢出效應,因為與硅谷銀行相比,其他華爾街大型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零售存款,不會像硅谷銀行遭遇科技企業大規模存款抽離狀況。

“但更多資本仍可能從美國區域性中小銀行撤離,因為硅谷銀行所遭遇的流動性風波,令投資資本意識到美國區域性中小銀行因業務結構獨特性,可能存在未知的風險。”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指出,這恰恰又給華爾街大型銀行兼併收購擴大自身業務版圖創造新的契機——此前每逢美國中小銀行遭遇風險,華爾街大型銀行都會通過兼併重組持續做大做強,成為最終的大贏家。

初創企業呼籲政府介入

硅谷銀行的破產對於一些初創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美聯社報道稱,其倒閉正在引起全球一些初創企業的擔憂。

當地時間11日,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美國硅谷和金融界人士公開呼籲聯邦政府在硅谷銀行倒閉後,推動另一家銀行承擔其資產和債務責任。

報道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將為每位儲户提供高達25萬美元的保險,但硅谷銀行的儲户多數都擁有超過該數額的存款,其中包括大量初創公司。報道分析,硅谷銀行倒閉可能引發科技行業的大範圍倒閉和裁員浪潮。

暴雷前該行CEO套現2500萬

據美國《財富》網站11日報道,就在美國硅谷銀行10日宣佈破產的11天前,其首席執行官格雷格·貝克爾(Greg Becker)根據一項交易計劃出售了價值3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68萬元)的母公司SVB金融集團的股票。根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監管備案文件,貝克爾在2月27日出售了約1.2萬股SVB金融集團股票,為一年多來首次。貝克爾在1月26日提交了出售股票的相關計劃。對此,貝克爾和SVB金融集團都沒有予以迴應,也沒有迴應貝克爾在提交出售股票計劃時是否清楚該銀行的經營狀況。當地時間10日,硅谷銀行在經歷了一週的動盪後宣佈破產。

硅谷銀行破產波及中國創業者

據第一財經,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簡稱SVB)一夜破產,科技投資人和創業者陰雲籠罩。“沒想到一覺醒來,居然趕上了銀行倒閉,人生完整了。”中國醫療初創公司創業者安迪(化名)3月11日午間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他的公司大部分美元資產都存在硅谷銀行,主要用於美國辦公室人員的工資發放。另一位業內人士在談及此次硅谷銀行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時對記者透露,有初創企業因此損失上億人民幣。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 CEO更是將硅谷銀行的後果稱為“初創企業的滅絕級別事件”,他稱YC 1/3的項目約1000多個創業公司的所有錢都在硅谷銀行,下週甚至付不了工資和房租,而保險公司理賠的上限是25萬美元。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目前,已經陸續有16家公司發聲披露其在硅谷銀行的資金狀況。

馬斯克有意收購?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福布斯》雜誌網站等多家外媒報道,美國硅谷銀行當地時間週五(10日)在“驚人的48小時”後宣佈破產,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當天晚些時候,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提議推特公司收購美國硅谷銀行,並將其變為“數字銀行”,對此馬斯克迅速回複稱“持開放態度”。

提出這一建議的是雷蛇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民亮,他在推特發文:“我認為推特應該收購美國硅谷銀行,並將其變為‘數字銀行’。”不到20分鐘,推特老闆馬斯克在底下回復,“我對這個想法持開放態度”。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