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港股三大指數早盤跳水轉跌,午後震盪回升,恆指收漲0.36%,國指基本平收,恆生科技指數一度跌近3%,最終下跌1.32%。今日南下資金微幅淨流入0.01億港元,大市成交額為1595億港元。
盤面上,大型科技股跌多漲少,快手跌4.5%,騰訊跌2.6%,阿里巴巴跌近2%,網易漲近4%,小米小幅上漲;汽車股表現活躍,比亞迪股份表現最佳,中國石油漲約4%領漲石油股,保險股、豬肉概念股、光伏股普遍上漲。另一方面,旅遊、餐飲等大消費股全天表現萎靡,內房股與物管股攜手走低,抗疫概念股集體下跌,家電等百貨業全天低迷。
具體來看:
科技股全線走低,嗶哩嗶哩、快手跌超4%,騰訊跌超2%,阿里、美團、百度、京東、小米等跟跌。
旅遊及觀光跌幅居前,新世紀集團、縱橫遊控股跌超9%,中國中免跌超5%,粵運交通、途屹控股跌超3%。不過高盛認為,由於被壓抑的需求、強勁的經濟反彈和較少的供應限制,股價仍具進一步上行空間。預計國內旅行將在23年第三季度全面復甦,國際旅行將在2023年底全面復甦,隨後被壓抑的需求將在2024年穩健增長。
餐飲概念走低,特海國際跌超9%,聚利寶控股跌超6%,利寶閣集團跌超4%,太興集團、譚仔國際、倫司跌超3%,九毛九、奈雪的茶跟跌。招商證券發佈研究報吿稱,2022年12月場景有所復甦,但第四季度整體需求依然較弱,企業更多蓄力來年,建議適當降低對消費板塊四季度的業績預期。
物管股表現低迷,旭輝永升服務、合景悠活、卓越商企服務、碧桂園服務、時代鄰里跌超6%,越秀服務、新希望服務跌超5%。消息面上,據中指院統計,2023年內房企到期信用債及海外債合計9579.6億元,相比上年多700億元。其中,2023年1月、3月,房企償債規模均超千億元,4月、7月也超千億元。而據克而瑞分析師介紹,2023年1月房企將有40筆債券到期,剔除掉已經提前贖回的外,到期規模約為916億元,環比增加476%。
汽車股走強,比亞迪股份漲超5%,華晨中國漲超3%,長城汽車、吉利汽車跟漲。消息面上,中汽協表示,2023年,我國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們相信,隨着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的實施,將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和消費活力,我們對於全年經濟好轉充滿信心。加之新的一年芯片供應短缺等問題有望得到較大緩解,預計2023年汽車市場將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呈現3%左右增長。
氣油設備與服務概念漲幅居前,海隆控股漲超5%,中石化煉化工程、中海油田服務漲超3%,安東油田服務、漢思能源等跟漲。高盛認為,新的一年,以石油為主的大宗商品將有望迎來價格上漲,中國經濟的完全放開將成為重要推動力。高盛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Jeff Currie表示,如果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全面解除新冠疫情方面的限制,布倫特原油到第三季度可能達到每桶110美元,較當下上漲約34%。
個股方面,鴻騰精密大漲17.19%報2.25港元。消息面上,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最新調查顯示,鴻騰精密 (FIT) (鴻海集團子公司) 可能將取代歌爾,成為AirPods新組裝廠商並因此顯著受惠。下一代AirPods機種預計將在2H24或1H25大量出貨,包括低價版AirPods (Apple的目標是定價在99美元) 以及新款AirPods Max,組裝廠商包括立訊與鴻騰。
今日,南下資金淨流入0.01億港元,其中港股通(滬)淨流出5.68億港元,港股通(深)淨流入5.69億港元。
展望後市,廣發證券表示,從遠期PE、遠期PS、PB綜合來看,當前港股各行業估值仍然偏低。擴內需引領港股牛市二階段,繼續看好“三支箭”。(1)總需求發力:地產龍頭適度信用下沉、地產銷售竣工鏈條。年初地產“鬆綁”超預期體現的是應對新形勢戰略思路的變化——歲末年初會議定調“供改—>"擴內需"+“供改”,是自過去7年以來的關鍵變化。(2)“重建”+“發展”:平台經濟——重視資本(民企&外企)為特徵的“重建”+擴內需方向下發展新型消費/創新消費場景。(3)2023年擴內需消費“優先位置”、擴內需戰略下長期仍是消費升級(可選消費、必選消費、醫療保健),消費行情並非“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