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斑馬消費 作者: 陳曉京
維他奶國際終於回血了。
去年,其在公共輿論事件中遭遇重創,發生上市以來首次鉅虧。2022/2023財年中期,公司收入、歸母淨利潤均錄得增長,徹底扭轉虧損局面。最終,還是得依靠內地市場。
中國內地一直是維他奶最重要的市場,內地人還喝不喝維他奶,關乎這家港資企業的命運。
經過半年時間恢復,維他奶國際終於走出上個財年鉅虧的陰霾。
11月18日,公司披露2022/2023財年中期業績(截至9月31日)顯示,實現營業收入36.42億港元,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1.42億港元,同比分別增長1.05%、330.30%。
分市場區域來看,中國內地、新加坡收入同比分別下降1%、18%,澳洲及新西蘭收入與上期持平,唯香港業務收入增長6%。
公司成功扭虧,並實現逆勢增長,主要在於3個方面:來自中國內地的經營溢利貢獻回血、壓縮費用支出和獲得相關財務資助。
期內,中國內地市場錄得經營溢利1.39億港元,在公司經營溢利中佔比47.93%。去年同期,這一市場區域的經營溢利錄得-0.33億港元。
公司在經歷了去年輿情危機之後,傾全力拯救內地市場,同時,也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2022/2023財年上半年,公司總經營費用減少9%,市場推廣、銷售及分銷費用減少10%,其他經營費用(員工成本等)減少14%,3項合計減少支出3.01億港元。
另外,公司在期內獲得有關疫情補助5900萬港元,去年同期為400萬港元。
公司盈利能力仍處於高位,期內毛利率為47.71%,與上年同期持平。淨利率3.75%,較上年同期增加2.61個百分點。
為緩解原材料及包材價格上漲壓力,公司已在10月1日正式對旗下系列產品調價,同時提升渠道毛利水平。
2021年7月,維他奶國際深陷輿情危機,遭遇網友的口誅筆伐,產品在內地慘遭下架。
這直接給公司帶來重創。2021/2022財報(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1.59億港元,為上市26年來首度虧損。其中,內地市場收入39.13億港元,經營溢利-3.40億港元。
2022/2023財年(截至2022年9月31日)中期業績顯示,內地市場實現收入22.88億港元,同比下滑1%,經營溢利實現1.39億港元,扭虧為盈。
隨着內地市場經營向好,今年81歲的羅友禮,終於可以喘上一口氣了。
內地市場對於公司至關重要,甚至可直接決定這家香港食品飲料企業的命運。
公司1994年登上港股之後,羅友禮從其父羅桂祥博士手裏接過權杖,開啟了一場市場改革和佈局。除了專注即飲豆奶品類,他還在百事可樂前華南高管袁傑的協助下,加速對內地市場的滲透。
當時,中國內地市場對豆奶的食用,還停留豆奶粉沖泡階段,市場霸主長期由維維股份把持。
隨着市場教育的深入,即飲豆奶產品逐漸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維他奶司也嚐到市場紅利。
2003年,內地收入貢獻佔比僅6%,至2020/2021財年,內地市場收入規模已達50.1億港元,貢獻率升至66.6%。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市場收入增速正在逐年放緩。數據顯示,2017/2018財年至2020/2021財年,內地收入增速從39%一路降至10.68%。2021/2022財年,首次發生負增長,為-22.77%。
即飲豆奶產品的護城河並不高,維他奶國際贏在起跑快。
約2015年之前,維他奶在內地橫行一方,還沒有多大的市場壓力。在這之後,隨着中國食品工業轉型升級,以及植物基蛋白奶的市場需求增長,競爭對手們逐漸覺醒,開始陸續加碼即飲豆奶產品。
豆本豆、誠實豆、植選等即飲產品陸續面世,當年被維他奶逼到牆角的維維股份,也推出了即飲豆奶產品。
伊利、蒙牛及農夫山泉等食品飲料巨頭,攜渠道和資金優勢,快速實現對這一品類的佔位。
即飲豆奶屬於植物基蛋白奶細分領域,可以解決乳糖不耐受的痛點,逐漸成為市場熱寵。據前瞻研究院報吿,未來幾年我國植物奶行業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超過千億。
品牌眾多,同質化嚴重,維他奶國際遭遇的市場壓力越來越大。儘管公司推出了各種口味、各種包裝的豆奶產品,還將港式檸檬茶、菊花茶等引入內地市場,藉以鞏固自身市場地位。不過,多品類產品協同作戰,沒能翻起太大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