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阿里巴巴披露2022財年年報,阿里雲EBITA利潤從去年的虧損22.51億元大幅改善為今年的盈利11.46億元,苦守13年終於實現全年盈利。
收入方面,阿里雲收入規模跨過1000億大關,財報披露其全年收入在扣除跨分部交易前為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扣除後為745.68億元,同比增長23%。
截止目前,中國三朵雲、美國三朵雲均發佈了財報。對比中國三朵雲業務數據,中國雲計算行業出現普遍放緩,阿里雲在規模數倍於其他雲廠商的前提下,依舊實現不錯增長。但看向全球市場,中國雲增長普遍遜於美國廠商,中美雲計算走出差異行情。
具體來看,騰訊已經多個季度未單獨披露雲計算營收,最新財報中披露包括雲計算在內的企業服務收入出現同比略有下降。據海通證券估算,2021年騰訊雲總收入達359億元。
3月,華為在年報中披露2021全年雲業務營收為201億元,增速為34%。此外,在美股上市的金山雲披露2021年營收90億元,同比增長38%。
美國廠商業績普遍較強。亞馬遜在最新季度實現了40%的增速,季度收入177.8億美元。前兩年,AWS營收層一度下跌至30%以下,但自2021年開始,受到疫情後數字化需求帶動,AWS增速逐步回暖,至最新季度達到40%。
微軟智能雲增速26%,季度營收190.5億美元。谷歌雲在體量小於前兩者的情況下,增速雖較此前的5字頭有所收縮,但也達到40%。
從數據看,中美雲計算廠商走出了差異行情。過去數年間,中國雲廠商增長基本數倍於美國雲廠商,情況在去年開始出現反轉。分析認識認為,中美IT市場的成熟度有別,產業差距也一直存在,例如在軟件行業,全國35家上市公司的營收、市值、利潤綜合指標僅為微軟的3.5%——由此來看,中國雲廠商與美國雲廠商的差距已經不算過分,在Gartner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雲計算市場數據中,前六名中美各佔三家,可以説是差距正在縮小中。
迴歸基本盤看,中國雲廠商在技術能力上與美國廠商十分接近,甚至部分領域能實現並駕齊驅和領先。例如阿里雲的自研飛天操作系統能夠實現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大數據的全棧自研,技術水平在全球一直處於前列。在Gartner、Forrester等權威機構的評估中,阿里雲甚至能在部分領域拿下最高分,騰訊、華為技術也在進入榜單前列。
從佈局來看,當前,中國雲廠商仍在研發、佈局上持續投入。阿里財報中披露,去年的研發投入達到1200億元,可以推想,這其中大部分是用於雲計算的技術研發。自研芯片、服務器、計算架構等算力領域的技術突破,也可視為上述投入的可見成果。
同時,幾家雲廠商也在加速全球化的佈局,阿里雲近期新增了德國、泰國的幾座數據中心,騰訊雲去年也在印尼啟動了首個數據中心。近年來,中國雲廠商正在東南亞各個國家紮根,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家,中國雲廠商份額都已超過30%,且再持續增長。在這些國家市場日漸紮根,也將為中國雲廠商帶來新的增量。
值此時刻,不應以過激情緒動搖市場信心,對中國雲企業進一步唱衰、施壓,而應給予一定耐心和信心。雲計算的發展與IT市場整體環境息息相關,與美國更為成熟的IT市場條件相比,中國數字化市場還在發展中,許多數字化轉型項目還需要通過"堆人力"的項目制完成,在當前階段,增速下滑也並非意外。
但長期來看,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傳統企業正在加速上雲。中國雲廠商在持續技術投入的同時,也在探索合作、被集成、PaaS新界面等針對中國IT市場特色的新模式。
加以時日,隨着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自動駕駛、XR等新興高算力市場出現,中國雲廠商的發展勢必出現回暖,不僅能縮小與美國廠商的產業差距,也將走出獨特的雲計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