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國風吹醒山寨夢,從此再無莆田鞋
格隆匯 04-13 19:04

莆田鞋,這次玩兒真的。

近日,福建莆田鞋業協會傳出消息,“莆田鞋”集體商標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註冊。

LOGO以鞋帶為構圖創意,勾勒出莆田兩字的拼音首字母P和T兩個字母。其中,P拔地而起,T向上而去,不僅表現出鞋的特徵,或許也標誌着,莆田鞋業從“莆田製造”向“莆田創造”改變的決心。

“莆田鞋”天貓產業大店也將在本月開業,原創新品或於此發售。

來源:莆田鞋業協會

而“莆田鞋”,與莆田鞋,這兩者有着天然的區別:前者是正品鞋,後者則是“山寨”、“高仿”的代名詞。

對於明白內情的人而言,“莆田鞋”與莆田鞋之間涇渭分明,但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辨別它們仍需要花費時間精力。

那麼,莆田是如何走向山寨之路的?莆田鞋為什麼這麼有名?現在又為何要走向自主品牌之路? 

01

起於草莽

先科普一下。所謂集體商標,即以協會、團體名義註冊,專供組織成員在商業活動中使用。

類似的商標,有紹興黃酒、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鎮江香醋等,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

而鞋業之於莆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2021年,莆田全市鞋產量為13.9億雙,佔全國十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共4200多家鞋企,50萬從業人員,產值達到1311億元,超過全年GDP的六分之一。

來源:莆田統計局

有一個流傳世界的説法:全球的耐克鞋,有三成是莆田“高仿鞋”。

也就是山寨鞋。

至於如何鑑定這些山寨鞋,時任莆田市市長的李建輝曾這樣自嘲:

有一個尷尬的笑話。如果你的耐克鞋穿兩年就壞了,是真的耐克;如果穿三年才壞,那就是莆田做的。

從上面這些説法,我們不僅可以看出莆田高仿鞋市場的發達,更能看出一個諷刺的事實:山寨鞋除了沒有牌子,質量反而比正品好。

當然,莆田鞋能夠把高仿鞋做到這種地步,並非一日之功。

遠在明清時期,因為當地耕田貧瘠,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只好從事手工業,大量製鞋手藝人、鞋販也由此而來。

改革開放後,由於東臨台灣海峽,大量台商帶來代工訂單。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國際上眾多大牌鞋商都將代工廠設在莆田,如巴黎世家、鋭步、阿迪達斯、耐克等。乃至不少國內知名運動鞋品牌,也選擇莆田代工廠進行貼牌加工。

代工的生意不好做,相當於工具人,鞋類代工則更慘。

一雙名牌鞋,成本或許是100元,代工廠最多能賺10元,但貼牌包裝好,賣到市面上,一兩千元也有人搶着買。

有人曾統計,代工高端鞋利潤率為15%—20%,中端10%—15%,低端8%—12%,而仿冒鞋的利潤可以達到代加工的三倍。

何苦為他人做嫁衣呢?在利潤的驅使下,“仿冒”成了轉型成本低且暴利的捷徑。80年代開始,一批小作坊誕生在莆田,依傍正規代工廠而生。

每當正品鞋出現新款,他們就賄賂工廠裏的工人,把樣品鞋和圖紙弄到手,再找內行的人把每一個零件都拆開一一仿造。

圈內話叫“解構”。

在那個年代,仿製正版鞋還是很難的,即便做出來,買家一上腳就能很快辨認出來。直到千禧年後,仿真度才迅速提高。直到現在,某些商家甚至只憑借一段廣吿片,連圖紙都不需要,居然能在正品代工廠之前就把高仿鞋做出來。

他們並非是突然掌握了啥核心科技。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僅僅是正品鞋的核心技術在面世後長時間沒有改進。

以耐克為例,Air Max、Air Zoom、Shox這三個核心氣墊技術階段,都誕生於90年代,過了這麼多年,對業內人來説早已不是祕密。至於其他零部件,就更不在話下。

正如莆田高仿產業鏈中流傳着的一句話:讓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

懷揣着這一偉大願望的從業者被稱為“阿冒”,假冒的冒。他們賣出的每一雙鞋都是假的,但掙來的錢卻真的。

02

興於國潮

不必諱言,在中國製造業幾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山寨式的路子在許多行業都一度頗為流行。

在世界範圍內同樣如此。舉一個鮮少人知的例子,如日中天的耐克,在創業初期,也不過是日本品牌鬼冢虎的代理商。

僅以莆田鞋而言,它其實也是中國鞋類產業發展史上,一種必需的畸形產物。

國外的品牌方在吃肉,國內的代工廠兢兢業業喝口湯,還得看其臉色。但不管怎麼説,在長期的代工中,這些代工廠逐漸掌握了大量技術,並開始有自己吃肉的野心。

1985年,擺在國內眾多鞋廠面前就有兩條路:

1.走向前台自己做品牌,和外國品牌競爭;2.繼續處在幕後,直接山寨代工產品。

莆田選擇了第二種。

因為擺在眼前的就是現成的流水線和設計,能躺着賺錢幹嘛要累死累活?我不要知名度,我只要快錢,挖資本主義的牆角,痛飲資本眼淚。

這種想法在當時是合情的,市場也回報了他們:莆田的高仿鞋產業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發展,解決了幾十萬人的就業問題。

沒有利益,哪來的成本研發成熟的技術,打造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常年為國際品牌代工,莆田積累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製鞋專家,即使開發製作複雜、需要高級工藝的鞋款也並非難事。

而這麼多年,莆田鞋之所以能活得不錯的原因無非兩個:

1. 國外的品牌不思進取和放任自由;2. 品牌方赤裸裸地割韭菜。

穿山寨鞋確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銷量説明消費者是非常現實的。摳門是人類的天性,喜歡鞋子又不喜歡多掏錢全世界人民都一樣,白嫖才能真正的快樂。

直到現在,開始註冊自己的商標,這不單是在市場競爭中活出了自信,還因為歷經五十年沉浮的國產體育品牌,上位大逆轉終於姍姍來遲。

在運動服飾領域,中國頭部玩家最近兩年逐漸佔據C位。《華爾街日報》也忍不住下場提醒:耐克、阿迪當心被中國玩家超越。

從財報來看,去年四季度,耐克中國區營收同比大跌24%,阿迪達斯21年Q2、Q3在華銷售額也分別下滑16%、15%。

反觀國產品牌,特步、李寧、安踏在2021年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7.1%、136%、50%。

耐克鞋類供應商數量逐步減少,來源:德邦研究所

過去30年,傳統制造業完成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蜕變,在時下正興的國潮熱中,則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大好時機。

《2021國潮搜索大數據》顯示,中國品牌的關注度從2016年的45%提升至2021年的75%。其中90後、00後的羣體佔比超過一半。

再從地域上看,不同於曾經一線城市作為消費高地,二三線城市的訂單量佔39%,超過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之和,成為國貨崛起的新動能。

也就是説,誰能掌握下沉市場,尤其是其中的年輕人,誰就能拿下未來增長的基本盤。就這一項來看,全域覆蓋、高性價的國產品牌,明顯優於國外大牌。

而本就以低價、高質而聞名的莆田鞋,在實現品牌化後,或許能在屬於自己的這個市場,更加如魚得水?

自此之後,成為有商標、有原創、有品質的“三好青年”。

03

“我”殺死我

《武林外傳》中,呂秀才曾質問姬無命:

你是誰,姬無命嗎?不,這只是一個代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那把這個代號拿掉呢?你又是誰?

同樣,莆田鞋也只是一個代號——被高仿鞋抹得烏漆嘛黑的代號。

所以對莆田鞋而言,如今最大的訴求,就是洗白。

而最好的洗白手段,就是做品牌、上市。

“莆田鞋”集體商標獲批,無疑是莆田鞋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契機。但在品牌已經接近飽和的成熟市場中,想要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並非易事。

在暗地裏走慣了的人,早就對陽光有天然的恐懼。

雖然頂着共同的名頭,但對4000家大大小小的莆田鞋企而言,既有激烈的內部競爭,也有友好的合作共贏,更有如螞蟥一般的存在,在陰影下貪婪吸血。

眾所周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莆田鞋積累的口碑資產,大多是負面的——總與“假冒”、“仿造”掛鈎。

當地鞋企很早就嘗試過在拓展電商渠道的同時,創立自有品牌,但投入成本太高、孵化難度過大,再加上起步晚,效果微乎其微。

技術、產能、供應鏈、政策扶持,莆田都不缺,他們最缺的是營銷和設計。

不過就算如今成功註冊商標,也不能代表一個品牌完全崛起,更需要從戰略高度做好品牌培育。

牽一髮而動全身,從生產型轉為品牌型是一個長期工程。

品牌分為三個層次,企業品牌、地域品牌、和國家品牌,後者是前兩者的基礎:一個地方乃至國家擁有具影響力的企業品牌越多,其本身的知名度就越高。

很顯然,因為缺乏足夠的領頭品牌,“莆田鞋”與各色莆田鞋之間,尚未形成這種良性的價值。

至少得付出實際行動,否則具有創新力的鞋企還沒有冒出頭,就被淹沒在假貨的陰影中。

據莆田鞋業協會介紹,創建集體商標旨在提升影響力和整合產業供應鏈,打造“1+N”的“莆田鞋”品牌生態——在打造區域性品牌的同時,幫助各個鞋企孵化自主品牌。

政策方面,多年來,為了摘掉“假鞋之都”的帽子,莆田市政府對製假售假的打擊力度不斷提升。僅去年3·15期間,莆田市市場監管局展開集中銷燬活動,便焚燒了47000雙高仿成品鞋。

“莆田鞋”品牌公司負責人也在微博上説道,“從產品設計上重塑‘莆田鞋’這個區域性品牌的DNA。希望大家放下偏見,給莆田鞋一個機會,給中國良心產品一個機會。

想摘掉外界的有色眼鏡,一兩年的努力不夠,一個協會的影響不夠,一個商標的效果更不夠。當莆田鞋真正被打造成“莆田鞋”,兼具高質量與品牌力,或許還需要一個年代的時間。

只有這樣,“莆田鞋”才能殺死莆田鞋。

有朝一日,莆田,能否誕生出真正的國貨之光?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