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作家:海榕財富風險投研
在1969年的5月,巴菲特39歲,在給股東的信中巴菲特稱,“通過定量分析能找到的投資機會,現在幾乎找不到了” ,準備解散清算基金。
巴菲特當時明確指出,股市已到達奢侈的頂部,自己找不到任何可投資的品種。實際上,在1968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已經罕見的表示,今年我們獲得的收益率為 58.8%,創造了新的記錄 ,但這種投資收益率有一定的運氣成,當年道瓊斯指數僅為 7.7%,
(巴菲特合夥人基金早期收益率)
在1967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説:合夥人基金整體上漲 35.9%,道指上漲 19.0%,近距離觀察一下 1967 年的股市,就會冷靜下來。或許歷史上沒有哪一年像去年這樣,市場中有那麼多人遠遠跑贏道指。1967 年,對於許多人來説,天上掉金子了,盆越大的接的越多。現在我手裏還沒有最終的統計數據,但是估計 95% 以上的股票型基金都取得了領先道指的業績,很多甚至把道指遠遠甩在了後面。去年賺錢多少和年齡大小成反比,理念像我這樣的,得被送到老年病房了。
巴菲特清倉的主要原因還是估值太貴了 ,在1965年左右美股市場就開始追求“漂亮50”的公司了,從1965年算起,1965.01-1969.12,漂亮50上漲 230%,標普500上漲 9%。巴菲特在此之前曾重倉美國運通,1964-1966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將40%的資金陸續買入漂亮50中的美國運通,總成本為1300萬美元,到了1967年該筆投資升值為2800萬美元,之後在1969年之前陸續賣出,總收益率約2倍多。
在巴菲特清倉之後,漂亮50的公司又上漲了3年,漂亮50上漲113%,標普500上漲37%,這期間估計巴菲特又承受了巨大的壓力,1972年通常認為的漂亮50高光時刻,漂亮50已經進入了“市夢率”階段,龍頭股寶麗來達到了 90 倍,麥當勞 85 倍,迪斯尼 82 倍,而同期標普 500 平均的市盈率為 33 倍,從1973年開始 ,漂亮50開始下跌。
1973年的春夏兩季,巴菲特重新投下1060萬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12%的B股股份,一舉成為該報的第二大股東,買入的估值是6倍PE,1倍PB, ROE 18%,當時華盛頓郵報 還是小盤股。但收購完成後,美股繼續下跌,他的持股市值也從1973年的1060萬美元下降到1974年底的800萬美元,到1976年一直都低於他的收購成本。之後華盛頓郵報開始逐步企穩,這筆投資從1000萬美元增長最高超過10億美元,投資回報率超過100倍。
在巴菲特重新建倉後,從1973年到1983年的十年中,“漂亮50”的估值從43倍大幅回落到不到10倍,正常情況下估值不會跌這麼多,運氣比較差,主要原因是全球原油價大漲,美債收益率從6%飆升到14%。要補充的一點是,當前利率環境與美國70年代不是一個量級水平。70年代,10年期美債利率在10%上下,而當前美債利率在2.0%上下,國內10年期國債利率也僅在3.2%上下。那麼,對於A股核心資產來説,隨着利率回升,殺估值幅度自然也不會如美國70年代“漂亮50”幅度那麼大。
“漂亮50”崩盤後,從1975年開始,美股市場風格發生重大變化,轉變成為以成長股為特徵的中小盤股票行情,小盤股行情持續到1985年才結束。在這些中小盤股票中,如果有高成長性,會受到更大程度的熱捧。另一方面,高成長的股票,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關,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發展為代表,產生了英特爾、惠普、微軟、蘋果和甲骨文等一批高科技企業。而這些企業,在當時,就是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