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從《寶蓮燈》看俄烏之戰

編者按:

以下是作者對俄烏局勢的態度,“情感上我同情烏克蘭人民,原則上我尊重各國主權,立場上我反對北約不斷東擴,感受上我理解俄羅斯的無奈,根本上我討厭美西方的霸權。”

——出自微博用戶“躺平學博士”

俄烏之戰進展到今天,結局仍然懸而未決。

已經過去的兩輪談判未能讓雙方達成共識,意味着這場戰爭沒有在短期之內終止的可能。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體現。反過來,戰爭又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劇烈衝擊。

本質上,這是俄羅斯的國運之戰。普京對抗的是建立在全球兩大經濟體上的整個北約集團,因此牽扯到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紛繁複雜,雙方必須十分謹慎,使得局勢撲朔迷離。

當此時,國內的看客們切勿被一些碎片信息抓住眼球,導致偏聽偏信被帶節奏。想要抓住問題本質來看清俄烏局勢的朋友,不妨重溫一下那些年我們追過的一部經典電視劇:

《寶蓮燈》。

01

布魯塞爾效應

先來簡單回憶一下,電視劇《寶蓮燈》裏的主要角色分爲三個不同陣營:

正派是一心救母、決定與玉帝作對的沉香一方;反派是維護天庭尊嚴、對沉香圍追堵截的玉帝一方;此外還埋着一條暗線:假裝逮捕沉香,實則以修改天條爲己任的二郎神一方。

矛盾衝突是戲劇的靈魂,一出精彩的戲劇必須具備深刻且衝擊性十足的矛盾。《寶蓮燈》的核心矛盾就很不錯:圍繞“天條的破與立”,衛道士與反抗者各執一詞,演出了這段神話。

然後再來看俄烏局勢,應該很容易就能把握到它的主線。

2012年,芬蘭法律學者Anu H. Bradford提出了“Brussels effect”的概念,2020年還出版了同名專著來論述這個理論。在國內,人們把它翻譯成:

“布魯塞爾效應”。

“布魯塞爾效應”的核心結論,就是歐盟在經濟走向衰落的情況下,依然能通過參與頂層的規則制定對全球經濟施加重要影響,從而維持歐洲在經濟全球化裏的中心地位。

這種效應在俄烏局勢中最直接的體現,莫過於2月26日對俄羅斯實施的SWIFT制裁。

俄國民衆首當其衝。2月28日,盧布在外匯市場上應聲暴跌,繼2月24日之後再次創下新的歷史最低記錄。兌換1美元的成交價升至120盧布,比幾天前便宜了三成左右。

俄羅斯的汽車、藥品等都依賴進口,盧布貶值將使進口產品價格上漲。俄央行公佈的1月通脹率爲8.7%,其中食品通脹率11.1%,民衆的生活消費也會受到影響。

其次從長遠來看,上一次受到SWIFT制裁的伊朗,當年GDP暴跌到-6%,裏亞爾貶值到原來的6分之1。俄羅斯這次受到的制裁規模更甚當年之於伊朗,未來的經濟衰退在所難免。

不費一兵一卒,美國和歐洲兵不血刃在莫斯科上空丟下一枚隱形核彈。這就是“規則”的力量,它不同於法律,後者的力量來源於權力和公理。

規則只能約束同意它的人,規則的本質和它的力量來源,是認同。

回到SWIFT,它的全稱爲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是一個國際銀行間的非盈利性合作組織,設立初衷是爲了確保各銀行往來款項的安全且高效率結算。

SWIFT之所以具有如此可怕的殺傷力,來自於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認同: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接超過11000家銀行和金融機構。光在俄羅斯,就有466家SWIFT會員。

誰制定了規則,誰就可以對它進行解釋,從而掌握權力。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好比王者玩家必須接受ELO機制。罵策劃不會有用,除非取而代之。

至於SWIFT,它由來自美、加和歐洲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於1973年成立。在組成管理層的25個董事中,美、法、德、英、比利時和瑞士各擁有2個席位,其它會員國最多1席。

從《寶蓮燈》看俄烏之戰

SWIFT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與歐盟總部相隔不遠,受到比例時和歐盟的法律監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SWIFT是布魯塞爾效應的最佳體現。

歐洲爲何要用這柄利刃,插向自己的胸膛?

02

目前是平局

“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將以誰有權制定規則爲核心”。

在年初《日本時報》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馬克·倫納德提出了以上的看法。

倫納德的思路不難理解,國際交往中從來只存在絕對利益和相對公平,尤其在經濟領域。全球化時期,“此消彼長”的特點更加突出。

倘若能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力,至少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布魯塞爾效應”在過去幾十年間的運行機制。

因此,歐洲各國即便沒搭上信息化革命的班車,依靠衆多世界通用規則的制定機構,依然能在互聯網時代保持主導地位。

對於這一點,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們感觸應該最爲深刻。

2016年,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規定科技企業收集個人數據必須得到用戶的明確同意;收集到的數據不能用於企業聲明服務之外的目的或與第三方共享。

爲了避免繳納最高幾十億美元的罰款,2018年該條例生效之後,蘋果立刻向歐洲用戶開啓了刪除個人數據的通道,並在之後幾年內推廣到全球。

GDPR作爲全球標準被近120個國家參考,與巨頭們開拓市場的腳步如影隨形。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用之不竭的“石油”,歐盟擁有GDPR,相當於抓住了科技巨頭的命脈。

最近的例子,去年7月亞馬遜違反條例被罰8.88億美元。9月,臉書旗下WhatsAPP被罰2.25億歐元。就在上個月,法國國家信息與自由委員會又盯上了谷歌的網絡分析服務。

歐盟割韭菜的方式不止一種,“反壟斷”更是一把無往不利的快刀。

近5年來,歐盟先後對谷歌開出3張反壟斷罰單,收到罰款超80億歐元。蘋果情況稍好,只需每週向荷蘭反壟斷監管機構繳納500萬歐元罰款,截至本週累計到3000萬歐元。

截至2021年,在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互聯網公司中,來自歐洲的只有德國SAP,可謂碩果僅存。然而今天布魯塞爾效應仍然在發揮它的作用,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是市場。

歐盟27國擁有4.5億總人口,2020年人均GDP爲3.4萬美元。歐洲地區是蘋果、臉書等衆多公司本土之外的第二大收入來源,龐大且富裕的消費市場賦予了歐盟更多話語權。

其二是技術。

歐洲是現代製造業的發源地,在憑藉兩次工業革命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也率先劃定了衆多行業準則。其他國家要完成工業化進程,必須遵循這些既定的規則。

比如在造船行業,韓國從1999年開始就拿下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但韓國每賣一艘船,大部分利潤都要作爲專利費上交歐洲,本質上做的是薄利多銷生意。

誰讓爲造船行業制定規則的是法國、西班牙等昔日“海上霸主”,並且真正尖端且利潤空間更高的豪華遊輪和科考船等高端船舶製造技術,仍然掌握在歐洲國家手裏。

從《寶蓮燈》看俄烏之戰

那麼問題來了:論市場,歐洲不是最大的;論技術,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對於美、歐、中之間圍繞“制定基於規則的秩序”的競爭,倫納德給出了“目前是平局”的結論。

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決定最後贏家的勝負手又是什麼?

03

華盛頓共識

1989年,爲解決第三次石油危機,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提出了十條政策,核心思想是“給市場完全的自由”,它們被統稱爲:

華盛頓共識。

在“華盛頓共識”提出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宏觀經濟理論指導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共同開展工作,經濟全球化時代徐徐展開。

如果布魯塞爾效應只侷限於行業尺度,利用制定規則來收割利潤。華盛頓共識則與其說建立在自由主義之上,其實意在通過更完整的底層經濟制度,在國家尺度上進行經濟殖民。

華盛頓共識何以有如此威力?

美國2021年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約7.4億美元,仍然是全球最大消費國,但並非沒有對手。中國消費市場連續數年達到美國的90%到95%,日本、歐盟的消費能力也正在復甦。

技術方面,美國掌握了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底層技術——從CPU、GPU等基礎設施,到操作系統和編譯器等工具。但科學永遠是不斷髮展的。

往前看,電氣時代,歐洲製造工業體系無論在全面性還是先進性上都無懈可擊,仍然在互聯網時代輸給了美國技術。

往後看,信息時代美國擁有獨一無二的話語權,仍然無法阻擋日本在氫能源車技術發展上獨步天下,中國在下一代通信技術上彎道超車。德意法三國宣言也讓歐盟看到了在工業4.0時代重振歐洲製造業榮光的希望。

這是一場關於21世紀規則制定權的較量。但沒有哪個國家甘於失去制定規則的權力,所以它註定是不公平的。

放眼全球,日本的半導體技術在發展到世界頂尖後跌落神壇,在新能源車時代首屈一指的氫能源技術被排擠出主流路線,中國在芯片領域也被卡了脖子。

至於歐盟,開啓SWIFT制裁之後,單單俄羅斯佔歐盟4成的天然氣出口價格飆升就是無法承受之痛,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歐盟當然不傻,但在確定這個世界運行機制的所有規則之上,存在着一則牢不可破的“天條”。這就是布魯塞爾效應臣服於華盛頓共識的原因。

“天條”本來掌握在英國手中。工業革命後,世界金融體系在很長時間內以倫敦爲中心,英鎊是最重要的國際貨幣,其次則是法郎和馬克。

從《寶蓮燈》看俄烏之戰

早在一戰前,美國的GDP和人均GDP已經超過英國。但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特裏芬的說法,直到1928年,英鎊作爲全球儲備貨幣的份額仍然高達八成。

改變發生在二戰之後,歐洲各國幾乎打空了所有外匯儲備。受戰爭影響最小的美國終於粉墨登場,在重建國際秩序時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成爲“全球貸款人”。

憑藉美元主導地位,源源不斷的財富從全世界流向華爾街。石油危機後把工業血液與美元綁定,更使這種地位牢不可破。

戰爭,不過是確保規則不受侵犯的一種手段。

2003年,薩達姆宣佈將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改爲使用歐元支付。當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年底遭到逮捕,三年後被處死。

2015年,英法德、奧地利和俄羅斯共同投資的“北溪2號”管道項目正式啓動。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之一,“北溪2號”投產後,俄羅斯80%的對歐出口天然氣將由管道輸送。

去年普京還在發言中表示,俄羅斯考慮用歐元同歐洲結算天然氣。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只要地下石油一天沒被抽乾,中東和東歐的戰火,就永遠不會停止。

04

結語

把歷史放大到地球尺度,人類的出現只是偶然。同樣的,把歷史放大到人類的尺度,和平年代也是個幸福的偶然。戰爭,纔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三體》告訴我們,只有“威懾紀元”才能帶來短暫的和平。然而北約不斷試圖用東擴挑釁目前的均衡狀態,普京不得不證明,他依然是那個威懾率100%的執劍人。

當然,政治家永遠紙上談兵,那些無辜的民衆卻在真實地失去家園和親人。從人道主義出發,我們應當譴責每一場被主動挑起的戰爭。

想推翻“天條”,戰爭無濟於事。從悟空到沉香,兩次大鬧天宮結果都是失敗,畢竟螳臂無法擋車,只有猴子死了一大片。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