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新春伊始,醫藥板塊就迎來多個標誌性事件,無論是國內CXO巨頭被列入UVL,還是國內創新藥企出海受阻,都在説明國內醫藥領域正在面對大變革與大洗牌時期。近日,老牌創新藥企石藥集團的一則公吿,也正在向外界透露一個信號:收購浪潮即將開啟。
根據公司公吿顯示,石藥集團已經完成獨立第三方收購珠海至凡企業管理諮詢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珠海至凡”)100%權益,珠海至凡持有廣州銘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銘康生物”)註冊資本的約51%,打響國內Big pharma收購Biotech的第一槍。
圖表一:石藥集團收購公吿
數據來源:公司公吿,格隆彙整理
銘康生物成立於2000年,是一家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專注於動物細胞無血清連續培養技術和生物新藥研發。公司的技術團隊在生物新藥的研發、生產和質量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建有國際一流的GMP生產廠房,擁有國際先進的動物細胞無血清連續培養技術系統,併成功開發國際最新一代溶血栓新藥——注射用重組人TNK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hTNK-tPA,銘復樂),填補了國內空白。
作為心腦血管領域擁有核心產品的Biotech企業,銘康生物所處賽道臨牀需求廣闊。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健康與疾病報吿2020概要》數據顯示,2018 年,心血管病死亡佔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0 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按照世界衞生組織的疾病分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5大臨牀分型之一。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總體呈上升態勢,縱觀2002-2018年的數據,城市的死亡率由16.46人/10萬人上升至62.33人/10萬人,農村羣體的死亡率上升更甚,從12人/10萬人上升至78.47人/10萬人,翻了5.5倍。未來,基層地區是心梗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戰場。
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恢復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但受患者就診醫院的醫療條件、地理位置及技術能力的限制,難以在我國眾多基層醫院推廣。基於我國國情及急性心梗救治現狀,對於大部分不能於120分鐘內行直接PCI治療的患者,早期溶栓結合轉運PCI是適合基層患者的首選策略。
溶栓治療是一種生物化學性溶解血栓並開通堵塞血管的方式,通過靜脈注射即可實現治療,不受地點和環境限制,具有快速、易行、操作簡單等優勢。早期溶栓結合轉運PCI可儘早開通梗死血管,擴大治療時間窗,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效果。
溶栓藥物包括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前者對纖維蛋白具有選擇性作用,對全身性纖溶活性影響較小,出血風險低,且血管再通率更高,是急性心梗溶栓的首選。
銘康生物自主研發的銘復樂(注射用重組人TNK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一代特異性溶栓藥物,成為《STEMI合理用藥指南(2019)》、《院前溶栓中國專家共識(2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規範化胸痛中心建設與認證(2017)》等權威指南推薦的優選溶栓藥物。
從適應症上來看,銘復樂用於治療發病6小時以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2015年在國內獲批上市,2020年被納入國家醫保談判目錄。此外,用於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的適應症在2017年獲得臨牀試驗批件,2021年開展III期臨牀(TRACE II),有望替代進口的rt-PA,填補第三代溶栓藥治療腦梗的全球空白。截至2022年1月28日,公司已經啟動61家研究中心,入組患者1362例。
從臨牀效果上來看,銘復樂擁有多重優勢。首先,銘復樂使用簡單方便。只需要唯一單次、單劑量給藥,5-10秒單次靜脈推注,溶栓更快,有利於急救患者,且可在25℃保存,最適合院前溶栓。其次,銘復樂安全性與有效性佳。根據公司數據顯示,銘復樂特異性增強10-14倍,溶栓更加安全,開通率高達83%。
圖表二:銘復樂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格隆彙整理
這次石藥收購案例可以説是近期藥企中的里程碑事件。
對於收購方而言,石藥集團此番收購銘康生物,銘復樂被收入麾下,將有效擴充石藥在心腦血管藥物領域的產品線,與核心產品恩必普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豐富公司心腦血管產品線,也能夠將公司產品治療腦卒中的時間關口前移,為公司未來帶來新業績增長驅動力。
對於被收購方而言,銘康生物並表到石藥集團,背靠石藥在腦血管領域的專業推廣實力以及強大的市場能力,可以實現生物製藥1.0到2.0的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強強聯合的故事,而是中國創新藥企在BD浪潮中Big pharma收購Biotech的首個案例。
從大環境來看,醫改進入深水區之際,可以觀察到,對於pharma創新轉型正在加速,積極參與創新競爭。Pharma的優勢在於研發資金充裕,具有成熟的營銷推廣團隊,關鍵需要核心乃至爆款產品加持,從而加厚護城河的邊際。
而對於Biotech而言,研發成果正在不斷兑現,創新實力正在逐步得到國際化認可。Biotech的優勢在於研發實力強勁,但劣勢也非常明顯,通常難以擁有商業化的條件與實力。
自從港交所18A以及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類企業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融資,時至今日已經超百家企業成功敲鐘,更有上百家生物科技企業正在交表或者上市輔導的路中。而此次銘康生物的案例則吿訴我們,Biotech除了走IPO的路,也可以通過收併購來“抱大腿”。
問題來了,這筆買賣時機是否划算?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2月11日收盤,創新藥指數(8841049.WI)PE(TTM)已經從2020年7月最高點100倍左右回落至31.58倍,遠低於平均值甚至低於機會值37.24倍,整體估值已經回落至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幾乎達到首次集採帶來行業黑天鵝後最為低迷時期。
如此低的板塊估值,對於Biotech而言,即使努力成功IPO,也難以擺脱上市即為破發的命運,一旦後續沒有產品管線持續提供驅動力,只會變成“內卷”之戰中被人遺忘,不如“背靠大樹好乘涼”。而對於Big pharma 而言,相較於直接進行BD交易爭取單一產品權益,當醫藥行業板塊估值低時,收購公司對價更為划算,也更能有效補充自身管線與佈局。
圖表三:創新藥指數PE/PB BAND
數據來源:WIND,格隆彙整理
大浪淘沙,中國創新藥的大時代正在來臨。當國內外政策風起雲譎之時,只有優質創新藥企才能突出重圍。石藥集團作為老牌創新藥企,此番拉開國內收購浪潮序幕,可以看作是其自身實力的體現,也將成為醫藥領域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撥開短期波動的迷霧,醫藥板塊即將迎來估值修復,此時選擇成長性佳,安全邊際高,能夠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將會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