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2021年全球「最慘」的股票市場,港股可能有「一席之地」。2021年全年,恆生指數大跌15%,表現不及A股,並遠差於美股及歐洲等主要股指。進一步看港股中主要板塊的表現,部分板塊的跌幅也可謂「一騎絕塵」。
來源:王德倫策略與投資
比如,港股科技板塊跌幅高達33%,信息技術、醫療保健板塊跌幅分別達到32%、28%,其他的如地產建築、必選消費等板塊跌幅也超過10%。近1年的跌跌不休,使港股市場充斥着悲觀情緒。
經歷了近1年的劇烈調整後,站在當前時點,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港股?從部分機構的微觀調研情況來看,悲觀情緒依然佔據主導。
簡單彙總繼續看空港股的「理由」,既有「美聯儲加息會打壓港股」、「10Y美債利率上行會打壓港股」、「人民幣匯率趨於貶值會打壓港股」等論調,也有觀點提出「港股會因爲美股崩盤而被拖下‘深海’」。
這些看空港股的「理由」,是否真的成立?對此,我們實際上不必深糾裏面的邏輯鏈條,只需要簡單回溯歷史數據,便能一窺究竟。
「美聯儲加息會打壓港股」,這一論調,從歷史數據來看,並不成立。
我們看到,2004年至2006年的美聯儲加息週期中,港股一路大漲。同樣的,2016年至2017年,美聯儲前後4次加息中,港股也一路上漲。總結經驗來看,美聯儲加息,似乎可以成爲看多、而非看空港股的邏輯。
「10Y美債利率上行會打壓港股」,這一邏輯,也沒有歷史數據的支持。
簡單比較10Y美債利率和港股的走勢,可以發現,後者多次在前者大幅上行期間,一路大漲。典型的有,2007年、2009年下半年、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2015年2季度、2016年4季度,以及2020年至2021年1季度。
「人民幣匯率趨於貶值會打壓港股」,這一論調,依然不成立。我們可能習慣於從匯率角度,去判斷港股走勢。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不穩定。
比如,2013年4季度至2015年2季度,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弱的同時,港股出現大幅上漲。同樣的,2016年2季度至2017年2季度,人民幣匯率走弱和港股上漲,持續「共存」。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2020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幣匯率一路升值,而港股「先漲後跌」。
美聯儲加息、10Y美債利率上行、人民幣匯率貶值,都無法成爲判斷港股走勢、尤其是判定港股將走弱的核心邏輯支撐。
與它們一樣,美股,也不能簡單用於判斷港股的走勢。
簡單回顧過去10年港股和美股的表現,能非常容易地發現,它們頻繁分化、背離。美股漲的時候,港股不一定漲;美股跌的時候,港股很多時候也不會「跟」。
當然,如果認定美股要崩盤,那港股一般會比較難受。但前提是,美股會崩盤嗎?過去10年,看空美股和看空國內房價,一直是最容易、最高頻被「打臉」的兩個觀點。
簡單回顧歷史數據,就能直觀地發現,當前常見的看空港股的邏輯,都沒有歷史數據的支持。
我們沿用歷史歸納總結的方法,不討論具體邏輯,簡單從港股估值角度出發,回顧港股走勢。經驗顯示,估值掉至歷史低位(PB在1附近或以下)後,港股接下來都會迎來反彈,儘管每輪反彈的時間、幅度不一。
歷史經驗告訴了我們,在港股估值已經跌至歷史低位的情況下,繼續看空港股,對投資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多意義。
作爲目前全球少有的「窪地」,港股2022年,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研究、挖掘投資機會。2022年初至今,全球主要股指持續調整之際,港股「逆勢」上漲,已經足夠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對待。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本文所表達觀點僅代表對宏觀市場的當期判斷,可能隨市場環境變化而產生調整,不構成任何信息屏受衆羣體的任何相關投資建議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