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市場情緒率先轉暖,走出“五連陽”上漲行情,大摩、瑞銀、中金公司等多家大行,都紛紛表達了對今年港股市場的期待,並表示低估值成為港股的核心因素,市場有望實現底部重生。
在港股市場情緒轉好、資金“高低切”風格明顯,同時伴隨A股年報預吿逐步出爐,一些方向的改善/景氣持續邏輯得以確認,比如物流、新能源等板塊相繼走強,其中物流板塊估值仍處在相對低位,並且以快遞為代表的子賽道在去年下半年迎來價格拐點且得到確認,上修動力強。而在十萬億級別的中國物流大市場中,被視為覆蓋“最後一公里”的即時物流賽道已成新的主戰場之一,且在疫情影響下實現迅猛發展,其中作為順豐系在此賽道的重要落子——順豐同城(9699.HK)備受矚目,公司在去年12月14日成功登陸港股主板,亦被視為行業步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
伴隨港股情緒轉暖,順豐同城估值上升空間進一步打開。事實上,自上市以來,相比同期幾隻港股次新股表現來看,順豐同城亦相對較為穩定。
“市場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雖然目前順豐同城的綠鞋期已結束,不過結合現時估值水平及基本面來看,後市長線發展仍值得高看一線。
即時配送第三方龍頭,順應專業化發展浪潮,成長性凸顯
首先,即時配送是市場空間足夠龐大且成長性足夠高的物流子賽道,想象空間充足。
經疫情推動、新零售發展、及下沉市場延伸,即時配送行業將保持較高速增長。據艾瑞諮詢測算,即時配送行業單量將由2020年的210億單增長至2025年的795億單,五年實現四倍高增長,其中非餐配訂單是重要的增量來源。
行業按場景可進一步劃分為餐飲外賣、同城零售、近場電商及近場服務四類,順豐同城目前均已覆蓋。同樣據艾瑞諮詢測算,對應場景產生的單量結構將由2020年的65%、23%、2%及10%轉變成2025年的41%、30%、11%及18%,對應五年複合增速分別為19%、38%、77%及46%。
與此同時,在私域流量迅速崛起、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持續升級、場景趨於多元化以及反壟斷背景下,第三方即配平台將具備更強活力與優勢,實現高於行業的增長。據艾瑞諮詢測算顯示,第三方即配的單量將由2020年的30億單增至2025年的163億單,對應複合增速將達到40%。
據艾瑞報吿顯示,按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年度訂單量計,順豐同城憑藉11%的份額已是國內最大的第三方及配平台,未來大概率也將率先受益於行業深度專業化的發展趨勢。
其次,同城即配行業的高成長性及第三方化趨勢,也在順豐同城不俗的業績答卷中得到了有力驗證。
根據公司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2020年,總訂單量分別為7980萬筆、2.11億筆、7.61億筆,複合年均增速達209.7%;對應期間的營收分別為9.93億元、21.07億元、48.43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120.8%。
伴隨業務體量的快速上升,規模效應也開始顯現,近三年來,公司的毛虧損率、淨虧損率及經調整淨虧損率這些反映盈利水平的關鍵指標都呈持續縮窄趨勢,其中毛利率的最新數據為-0.9%,已接近正向拐點。
與大股東協同發展優勢強,引入阿里等戰投有望打開新空間
從低調入局到獨立運營,再到快速突圍,以第三方龍頭的姿態衝擊資本市場,順豐同城只用了五年時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這除了能夠抓住良好的行業契機之外,當然也離不開背後大股東順豐集團的支持。這又可從三個主要的層面來看:
一是順豐“高舉高打”的品牌形象及客户基礎,可以説是為同城業務之後的爆發提供了紮實的基本盤。
二是順豐對於時效的極致追求,同樣深刻在同城業務中。據瞭解,順豐同城在全國範圍內編織起了駐店網絡+商圈網絡+全城網絡三張運力網絡。其中,駐店網絡覆蓋核心商户3-5km範圍,以全職騎士為中心發散,提供優質服務;商圈網絡覆蓋各商圈5-10km範圍,由全職和優秀眾包騎士組成,兼具時效性、穩定性和價格優勢;全城網絡覆蓋全城,由優秀眾包騎士組成,兜底全城運力。
在完善的運力網絡基礎上,順豐同城依靠智能化調度系統實現其與訂單的高效匹配,將平均配送時長做到了半小時、時效達成率超95%,這也是順豐科技能力的重要延展和體現。
此外,疫情期間,無人化配送在“最後一公里”環節的應用作用與價值愈發凸顯,大股東在這方面的深入佈局以及順豐同城自身的在這方面的投入,都將在效率與服務安全上帶給其更多的優勢。
三是與大股東的融合協同層面,據瞭解,除了末端配送,順豐同城在順豐速運標準快遞流程的收、集、轉、運、散、派的各個環節中均有參與,這也是順豐同城相比其他即配平台獨有的優勢。
此外,順豐同城還引入淘寶中國和哈囉出行作為IPO基石投資者,阿里系的進一步加持,未來也將為順豐同城實現更大範圍的資源整合及協同提供了更多可能。
因此,總的來看,即配賽道天花板高且在快速增長+公司業績不斷自證+自身定位及大股東帶來的關鍵性優勢,順豐同城未來的長線價值可見一斑。
儘管公司上市前兩天股價稍有下跌,但目前總體平穩,考慮到有出色的基本面作為“壓艙石”,目前港股市場情緒的底部反轉信號已確立,儘管可能會有疫情、海外加息等短期因素擾動,但市場一致看漲的預期強烈,加上去年下半年港股再現回購大潮,都意味着持續上行動力與空間充足,伴隨公司未來業績的不斷兑現,估值上行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