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張憶東最新發聲:港股將有反彈小牛市,互聯網反彈30%很正常

精彩觀點

“應對這一次的朱格拉週期、應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應對中國經濟的走向、自主可控,科技驅動、雙碳驅動的共同富裕新時代,這個時候,新經濟是在哪裏?就是圍繞着朱格拉週期去擁抱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香港市場的大機會恰恰在於先進製造業。”

“現在的港股互聯網平臺,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還是處於國內外經營環境不利、基本面下行的大熊趨勢下,但是,從戰術的角度,按照價值股估值,跌多了反彈,這很正常,去年跌那麼多,2022年階段性反彈百分之二三十很正常,甚至更多。”

“2022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都有蠻多的機會,依然是機構投資者的一個好時光。其中港股2022年也具有明顯的跌深反彈的動能,特別是下半年隨着中國經濟的企穩,內外資配置性的力量將會推動香港指數。”

2022年港股是反彈行情,恆指有可能漲15%~20%的技術性小牛市。但這個牛市,不是可持續的真牛市。拉長來看,這只是修復性反彈,並不是基本面驅動的長牛。

因爲港股還沒有找到主心骨,代表中國大方向轉型的科創型新經濟、先進製造業、科創型新技術的核心標的,還沒有成爲港股的指數權重股。

“要圍繞中國的未來做投資,投資優質的公司,投資精選優質公司的主動性股票基金、做長期定投,以及結構化的、行業特徵比較明顯的港股ETF,現在也是非常好的時機。”

以上,是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1月5日在易方達基金主辦的港股主題直播中,分享的最新觀點。

張憶東結合港股市場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和當下大背景,展望今年港股和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認爲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今年都有結構性機會,其中,A股仍處於結構性長牛,而港股將迎來反彈,恆指或有15%-20%技術性小牛市,但不是基本面驅動的長牛、真牛市。

小編整理了張憶東問答全文,分享給大家。

香港市場作爲東方之珠還將繼續發出光芒

問:怎麼看香港市場在我國金融市場的整體定位?

張憶東:有三點。

第一點,過去和現在,香港市場都是我國的離岸金融中心,而且隨着2014年陸股通的開通,香港資本市場越來越明顯地成爲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

目前,香港市場市值佔比80%左右的都是內資股,而成交金額裏邊,內資股也是佔80%以上的。從90年代以來,香港市場越來越以中國內地經濟爲主導,成爲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部分,展望一下未來,香港市場“一國兩制、貫通東西”地域優勢,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在一個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宏觀框架下,能夠發揮出獨特價值。

就像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裏邊,明確了香港未來將會成爲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以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還有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重任。

拉長了來看,香港市場作爲東方明珠還會繼續發出光芒,只是說未來跟過去30年或者說更長遠的歷史背景有點不一樣了。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了全球化紅利,但是,現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反過來,現在要聚焦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大背景不一樣。

此前以房地產爲主導的城鎮化,是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之一;現在,中國強調新型城鎮化,強調房住不炒,強調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導向。

以前20多年是輕工業化走向重化工業化,伴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性發展;而現在是低碳、綠色的高質量發展,是圍繞“雙碳戰略”的新發展格局。

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香港市場會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融入祖國新的發展格局。

最後,香港市場的一個獨特優勢——它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過去10年甚至過去20年,香港穩居前五,多數時間是穩居前三,甚至是第一名。香港 IPO活躍度非常高,從而爲中國經濟轉型,爲這些專精特新、新經濟上市打造了非常好的國際通道。

所以,香港市場不可能“B股化”,國家會堅決維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港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北交所,都將爲中國經濟轉型做出重要驅動。

香港市場的IPO的便利性高,資金聯通全球,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優質公司IPO根本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問:2021年,在港股總共有97家公司上市,其中有54家是新經濟公司,這些新經濟、新賽道的公司爲何如此喜愛港股市場,紛紛赴港上市?

張憶東:第一點,IPO的便利性高。從2018年開始,香港市場開啓了IPO制度改革,同股不同權以及第二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來港IPO的門一下子打開了、門檻降低了,另外,對於生物科技,沒有利潤甚至沒有收入,只要有真實的科技創新能力,也能上市。

2022年元旦開始,香港進一步降低來港第二上市的門檻,積極擁抱中概股迴歸港股。

第二點,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美國監管當局開始設立很多限制,特別是《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推進,對於赴美中概股上市以及存量中概股的存續都出現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推動中概股裏邊的優質公司加速回歸港股。

第三點,香港市場是離岸市場、資金聯通全球,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優質公司IPO根本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舉個例子,最近港股大市表現並不特別給力,大家都比較悲觀,可是,最近IPO的幾個有科技含量的製造業公司依然受到了追捧。

香港是個機構化的市場,機構是識貨的,真正優質的新經濟公司、代表着未來高增長趨勢的公司,在香港可以得到全球資金的追捧。

而現在海外資金,特別是歐美的資金利率非常低,那裏有錢但是缺少好資產。這種情況下,優質的新經濟、新賽道的公司在港股IPO,依然能夠得到很好的對待。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反壟斷的背景,香港市場“主心骨”將變化,

從2021年開始,港股可能會有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艱難重塑階段

問:在當前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反壟斷的背景下,未來香港市場的新經濟行業發展趨勢將如何演變?

張憶東: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叫鳳凰涅槃。

香港市場從2021年開始,可能會有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艱難重塑階段。

簡單回顧過去幾十年,香港市場的主心骨——帶着香港指數向前走的中流砥柱產業發生的幾次變化。

第一次變化,80年代到1997年,隨着中國加大對外開放、步入市場經濟,香港成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香港成爲了亞洲四小龍,所以,在八九十年代,香港極度繁榮,所以,港股的主心骨就是香港本地股,比如,金融、地產以及香港製造業、航空等。

但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把這一切打碎了,亞洲四小龍的榮景不在。

所以,1997年到2002年初這五、六年,香港市場一直在寬幅震盪中找尋它的基本面自信,找尋它的新的中流砥柱產業,而原有的主心骨——香港本地股在不斷震盪休整。

第二次變化,直到2002年,中國成爲世界工廠。因爲2001年中國內地加入WTO,2002年世界工廠的美譽就開始風聲鵲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中國週期性行業的龍頭公司、金融、地產,包括銀行的四大行都到香港上市。

2002年到2010年這8年多,香港走出真牛市、長牛,行情的主心骨跟內地“五朵金花”相似,也是城鎮化、工業化、全球化的紅利驅動的週期、金融、地產等行業。

而這一切到了2011年,隨着中國開始去槓桿,4萬億大刺激的後遺症開始體現,週期性行業過剩產能,帶來價格戰通縮的壓力,相關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雙殺。

所以,2011年一直到2016年年初,五六年的時間,香港市場又沒有主心骨了,又是一個徘徊期,箱體震盪、陷入困境,指數重點就是騰訊加上一輪老經濟,金融地產和週期。

第三次變化,2016年年初,我們當時提出核心資產的投資理念,對應的是國家搞供給側改革,強者恆強、贏家通吃、勝者爲王,強調的是ROE、護城河、競爭壁壘,強調的是滾雪球效應、躺贏,可以不斷擴張它的競爭力。

所以從2016年一直到2021年年初,差不多5年多,是結構性的牛市,這個結構性的牛市的主心骨就是核心資產,對應到指數上面的主導產業,就是以互聯網爲代表的,過去10年新經濟的龍頭。

互聯網在恆生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的佔比就非常大,恆生科技指數75%是互聯網相關的,10%是工業,8%左右是汽車爲代表的可選消費品。在恆生指數裏, 互聯網佔比30%。

2021年互聯網,我們看到了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的一系列組合拳,這種情況下,過去十年的互聯網估值體系,估值模型、盈利預測都被顛覆。

所以,如果歷史以相似的韻腳重現的話,香港市場從2021年開始,可能會有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去尋找新的行情主心骨的重塑階段,這個階段行情就是大的箱體震盪。

互聯網已經從成長股邏輯走向價值股邏輯

未來的演繹可以參考2007年之後的中國移動

我們可以形容2021年的港股是牛頭,但是熊身,下半年是熊市,年初的時候是個牛市,年初前兩個月,恆生科技指數漲了30%多。爲什麼有這麼大的起伏?因爲主心骨互聯網。如果2021年港股是一場百米賽跑,起跑階段很牛,但是中途摔跤,大腿骨給摔斷了。

隨着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規範發展以及共同富裕成爲常態化,互聯網開始進入到價值股邏輯的新階段,而以前是它們是高增長、高估值,不斷滾雪球,競爭力越來越強。

但是在反壟斷的背景下,互聯網平臺們、巨頭們反而要不斷地收縮期。我這半年一直拿微軟和中移動作爲我們對於互聯網行業未來前景的判斷,這個判斷核心就是它們從成長股的邏輯走向價值股的邏輯,以前的新經濟成了老經濟,小甜甜成了牛夫人。

第一個例子是美國微軟公司,過去幾十年股價的變遷。90年代股價的高點在1999年,1999年因爲反壟斷,微軟領先於2000、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而見了高點。

微軟在1999年高點後,一路跌,暴跌跌了以後反彈,然後震盪盤整,然後繼續跌,如此,熊了 10多年,一直到2011年纔到了最後的底部區域,跌了70%多。從2011年開始它在底部盤整,一直盤到2013年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纔開始從2013年至今的大牛市。

第二很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移動。中國移動2007年見最高點160港幣,至今還是歷史的高點,跌到2021年初39港幣。

這個過程中,2008年暴跌,2009年大反彈,然後,從2009年到2018年震盪盤整盤了近10年,是大箱體震盪,跌多了反彈,做俯臥撐。2018年以後進一步下臺階,直到如今。

我想表達什麼意思?

我們不要去貼標籤,說它是新經濟還是老經濟,重點在於它是不是適應時代的潮流,是不是適應黨的政策,是不是適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如果是,那纔是擁有未來的新經濟。否則,原來的“新經濟”,就已經變成了老經濟,當時代拋棄它們的時候,不要爲它們而嘆息。

所以我的看法是,隨着互聯網龍頭轉向老經濟、價值股的邏輯,香港的指數現在徹徹底底的淪爲了價值股的指數。

我在2016年、2019年、2020年,屢次提到港股可能會走向美股化,基於ROE、護城河、競爭壁壘……港股有望效仿美股走長牛,但是,2021年下半年,這種邏輯徹底壞了。

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再像2020年那樣給恆指或恆生科技指數以真正牛市的信心?就在於行情主心骨的基本面邏輯、估值邏輯變了。

過去,在2000年代“五朵金花”是新經濟,但是,在2010年,它們就變成老經濟。現在恆指裏邊,不只是00年代的主導產業是老經濟,連過去10年就是2010年代的主導性,這些所謂的“新興行業”代表——互聯網,現在也變成了老經濟。

香港市場的大機會在於先進製造

未來的主心骨、主導的產業將跟科創五大賽道相關

現在應對這一次的朱格拉週期、應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應對中國經濟的走向、自主可控,科技驅動、雙碳驅動的共同富裕新時代,這個時候,新經濟是在哪裏?就是圍繞着朱格拉週期去擁抱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

這些方面是硬核的科技創新,不是靠模式創新、壟斷優勢,跟前十年真的不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市場的大機會恰恰在於先進製造業。

歲末年初,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硬核科技公司、先進製造業以及新能源的公司,在2021年港股下半年非常慘淡的行情下,逆市上漲。這都反映港股未來的機會,因爲港股的出清機制比較快,而且IPO的機制又比較靈活。

5年以後,當香港鳳凰涅槃,那個時候無論是香港的主板,還是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恆生國企指數,它們主導的產業應該跟科創五大賽道相關。

第一是低碳科技,比如,像電網、電力設備、風電、核電、氫能、光伏以及新能源車的產業鏈、綠色環保技術,其中,2021年的綠電在香港漲得已經非常不錯了。

第二個是新基建,特別是萬物智聯相關的,港股有代表性的就是消費電子、汽車電子。

第三個領域是半導體爲代表的高端製造,特別是中國補短板的領域,包括,新材料、人工智能、精密製造。

第四個領域是生命科學,包括現代農業、種子、養殖,也包括生物醫藥。2021年乃至2022年上半年,生物科技公司大浪淘沙、估值重塑,拉長了看,還是有戲的。

第五個是軍工產業鏈,在我推薦A股機會的時候,軍工產業鏈往往放在前三優先推薦,但因爲港股市場到現在都沒有什麼相應的優質軍工股票,長遠來看,可能有一些軍民融合、跟軍工相關的民企專精特新“小巨人”會到香港IPO。

這纔是香港股市未來數年具有大的戰略性方向的機會。

港股價值類資產的機會在於跌深反彈、逢低配置

價值類資產直到出現第二增長曲線,纔有反轉性機會

目前港股主流的資產,包括,金融、地產、香港本地股、博彩、傳統消費、互聯網龍頭,這些價值股範疇的資產,機會在於——跌深反彈,箱體震盪、逢低配置並且需要做做交易。

直到這類資產有了第二增長曲線,比如,2013年之後微軟打造生態,比如2021年港股電力運營商擁抱綠電。

現在的港股互聯網平臺,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還是處於國內外經營環境不利、基本面下行的大熊趨勢下,但是,從戰術的角度,按照價值股估值,跌多了反彈,這很正常,去年跌那麼多,2022年階段性反彈百分之二三十很正常,甚至更多。

頭一年跌得多了,第二年反彈,這些都屬於價值股的跌深反彈邏輯。

香港市場估值容易極端化

問:當前這種機構投資者參與比較高的結構,爲香港市場帶來了哪些特點?

張憶東:第一點,機構太理性了,往往估值容易極端化。

因爲香港股市是機構之間的博弈,都是鐮刀,缺少韭菜。比如,價值股是deep value,但便宜不是漲的理由,可能是價值陷阱。直到價值股有了新邏輯,無論是賺央行的錢,賺貝塔的錢,還是產業邏輯、個股邏輯出現反轉,那麼之後,它從一個極低的估值爆發出來的動能非常強大,就像2021年的綠電在港股也是一騎絕塵,非常強。

反過來說,一旦相關公司的戰略性大邏輯變了,它就熊途漫漫,你發現每一次百分之二三十的反彈,都是下一輪戰略性做空的開始,直到把估值殺到慘不忍睹。

我們站在2007年的時候看中國移動,真的是花好月圓,誰能想到那個時候代表成長、代表着高估值,代表中國當時核心資產的中國移動,十年以後估值穩定在6倍到8倍之間徘徊,這就是香港市場的極端性。

關注基本面不受美國人影響,同時中資能夠在籌碼面、資金面把握住的企業

第二點趨勢變化,香港市場機構化的特徵不會改變,但是,機構化的結構會改變——中資崛起,北水中資將慢慢成爲香港市場的中流砥柱。

以港股通和 QDII爲代表的北水中資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強,背後是大潮流是中國龐大的社會財富要進行優化配置。在房住不炒的新時代,戰略性配置優質的權益資產的大趨勢非常明顯。長線中資是願意去配置高分紅、高股息的港股價值股,當做債券類的資產進行配置。

相比中國龐大的社會財富,香港市場就是一個小池塘,每天成交1000億港幣,香港100多隻流動性比較好的股票加總流通市值可能也就10萬億港幣左右。

在房住不炒的時代,中國社會的財富配置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的居民財富60%配置房地產,8%左右配置在廣義的權益資產。但是美國的權益資產佔比超過了30%,而美國的房地產佔居民財富的比例也不超過20%。

中資將會成爲香港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而這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什麼?

要關注那些基本面不受美國人影響,同時中資能夠在籌碼面、資金面把握住的企業。比如優質國企央企、優質的製造業公司,市值1000億或者1000億以內,具有更大的機會。

反觀(市值)兩三千億,甚至上萬億的公司,因爲歷史原因,籌碼基本上都是外資在主導,估值體系的重塑就比較麻煩,時間拉得就比較長,一旦中資給它打上去,外資就可以做空。

特別是中資喜歡的科創5大賽道,而這5大賽道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美國可能對一些領域進行阻撓、幹擾、圍追、堵截,會有一些不確定性。

一旦港股資產的基本面、性價比改善,外資依然願意配置中國資產

第三點,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海外資金的主導性在下降,但影響力仍然強大。一旦港股資產的基本面、性價比在逐步改善,外資本質是逐利的,它依然願意配置中國資產,這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

2022年,我們要高度重視中國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初,一個大的基調已經定下來了,叫做“穩字當頭”,2022年,貨幣環境會比2021年更加寬鬆,無風險收益率會下降。

同時在2022年下半年,我們大概率會看到經濟的穩步復甦,人民幣將有希望對美元保持強勢。

而美元在2022年上半年對一攬子貨幣保持強勢,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外部環境有些震盪,但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隨着美國的加息動盪,但是,中國資產風景獨好,當中國資產具有較強性價比的時候,它們也會加大中國資產的配置,包括A股和港股。

2022年,A股和港股都有蠻多的機會

問:2021年香港市場的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相比境外市場的主流指數甚至A股市場,整體表現還是比較遜色的。能不能再給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港股市場去年表現不佳的核心原因或者主要矛盾是什麼?

張憶東:那我回顧一下2021,再展望一下2022吧。

首先我要給大家鼓鼓勁,今天(1月5日)A股和港股又是幅度調整比較大的一天,我在歲末年初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在失望之幽谷找尋黎明的曙光》。

無論是A股的3500點附近,還是港股的23,000點附近,基於它的盈利,都屬於底部區域。2022年,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都有蠻多的機會,依然是機構投資者的好時光。

其中 A股仍處於一個結構性的牛市中,而港股2022年也具有明顯的跌深反彈的動能,特別是下半年隨着中國經濟的企穩,內外資配置性的力量將會推動香港指數。現在的香港指數基本上可以理解爲一個價值股,按照價值股的邏輯應該會有一個修復。

2021年遭受重大挫折、受損的行業有希望觸發反彈,2022年產業政策對港股的影響,不再是泥沙俱下,而是分化

爲什麼2021年港股這麼慘,而A股、美股比港股好得多,最大的區別是估值變化。

對美股而言,雖然年初的時候,美國無風險收益率從1%向1.77%有一個快速的提高,但是在3月份以後符合我們的判斷——美國無風險收益率會在較長時期處於2%以下。去年美股的估值處在一個低位,而基本面是在復甦,因此 2021年的美國是一個小牛市。

港股爲什麼這麼慘?第一是產業政策,第二是經濟,第三是外部環境特別是中美關係。

產業政策,從2021年二季度開始,在互聯網、教育方面的不確定性就開始涌現出來,到了7月份就變成了質變,7月2號某平臺上市的問題,從那以後,產業政策監管發力,互聯網反壟斷、教育雙減政策、電子煙政策,產業政策的組合拳是應接不暇,把港股市場的中流砥柱給打廢了,直接使中概股和港股形成了系統性的風險。

在此情況下,海外資金寧可去買其他新興市場,因此,海外資金出現了分流。

但是,這個變量在去年歲末有了新的說法,從2021年的規範到2022年將強調“紅綠燈”,要引導資本的有序發展。此前只是規範、打巴掌,現在就是要引導它進行有序的發展,這樣就會有結構性的分化,比如說反壟斷,大企業可能有問題,其他企業可能會有好處。

再比如,反壟斷可能對電商有約束,但有利於快遞物流行業的競爭格局改善。

2022年產業政策對港股的影響,不再是泥沙俱下,“在規範中發展”將帶來分化、反彈。

後續,一旦資金利率下行、中國經濟復甦、人民幣升值預期上行,那些在2021年遭受重大挫折、受損的行業就有希望觸發反彈,不論未來如何,階段性的跌深反彈是完全可能的。

好比2009年、2010年的煤飛色舞,只是後續多年週期股漫長熊市長河裏的反彈小浪花,但是短期不可低估這個反彈動能。

垃圾債還是要小心

第二是經濟,從投資時鐘的維度來說,滯脹,PPI大幅上升,而經濟的需求開始明顯回落,海外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經濟會不會硬着陸,擔心房地產違約風險會不會引發一定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金融和互聯網一樣是恆生指數的權重板塊,房地產帶動金融,在2021年下半年都遭遇了明顯調整。

但是,隨着2022年中國的“穩字當頭”,房地產政策邊際變化有一些改善,比如,開始提出房地產的發展新模式,因城施策,提出要維護房地產的良性發展,推動保障房建設,這使得房地產行業不至於出現系統性的信用風險、系統性的違約危機,而是併購重組大年。

2022年好孩子舉手,一些國企、央企以及一些優秀的、符合三條綠線,現金流、資產負債表良性的民營企業,反而被鼓勵去併購這些“壞孩子”的優質資產,從而變成顯著分化。

在這裏我要提醒一下,那些垃圾債還是要小心,因爲這一次房地產供給側的改革,會使得好的更好。但是不符合三條紅線、資產負債率過高的民營企業,歸宿是退出歷史的舞臺。

對於港股而言,這種優秀的民企地產、一些死不了的國企、央企,以及一些券商或者銀行,死豬不怕開水燙,有點陽光也能燦爛,2022年也能夠反彈的。

從經濟的維度來說,去年是前高後低,今年經濟是前低後高,所以,2022年特別是下半年,機構投資者的預期將跟2021年下半年完全不一樣了。

在香港股市不用怕沒有錢,要關注是不是好資產

第三點,去年港股牛頭熊身的另一個原因是外部環境,特別是中美關係和疫情的擾動。

一方面,疫情對於澳門博彩股,對香港本身一些企業的盈利會有衝擊。因爲疫情,使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通關至今還沒有落地。

疫情不僅對海外資金的信心有影響,甚至對內資股的基本面,特別是餐飲業,也有衝擊。

另一方面,外部風險除了疫情以外,就是中美關係。一個層面是政策溝通,特別是在下半年,外資可能不太明白中國長遠的政策導向,比如共同富裕,他們開始時不是很理解。

2022年,就如證監會所說,政策溝通將會更加流暢,有利於外資更好地理解中國一些戰略性的安排,同時也有利於提高中國優質資產對他們的吸引力。

中美關係的另一個層面,美國的監管局對於外國公司的問責法案不斷加碼推進,引發了中概股的暴跌,中概股的退市風險會加大,而中概股和港股是一個連通器,中概股估值的殺跌又壓制了港股相關的公司,特別是互聯網公司。

下個階段,一些優質的公司會從美國中概股回到香港二次上市。在香港不用怕沒有錢,要關注是不是好資產,如果真的是好資產,特別是細分行業的小巨人或者龍一,乃至在全球能夠排前三、前五,這種公司到香港上市,根本不用擔心發不出一個非常好的價格。

2022年港股是反彈行情,恆指有可能漲15%~20%的技術性小牛市

以上幾個方面總結了爲什麼2021年的香港,特別是下半年會出現了一個熊市。反過來,2022年港股是反彈行情,恆指有可能漲15%~20%的技術性小牛市。

但這個牛市,不是可持續的真牛市。因爲,拉長來看,這只是修復性反彈,並不是基本面驅動的長牛,因爲港股還沒有找到主心骨,代表中國大方向轉型的科創型新經濟、先進製造業、科創型新技術的核心標的,還沒有成爲港股的指數權重股。

如果港股的主心骨重塑成功了,那麼,2018年和2021年的“雙頂” 33,000 點、34,000點自然就能被掀掉,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相信專業機構,小心香港的低估值陷阱

問:最後,能否針對2022年給投資者提供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投資建議。

張憶東:第一要相信專業機構,因爲香港真的是沒有韭菜,不要覺得自己很牛,如果按照投A股的方式來買港股,往往風險極大,所以要找靠譜的機構來做一個長線的投資。

第二,建議要相信中國,要圍繞中國的未來做投資,投資優質的公司,投資精選優質公司的主動型股票基金、做長期定投,以及結構化的、行業特徵比較明顯的港股ETF,現在也是非常好的時機。

所以要圍繞一些優質的企業,或者一些主動管理型的基金做定投,背後的邏輯就是相信中國。

第三,一定要小心一些香港的低估值陷阱。

因爲它有很多老千股,自己不要貿然去玩港股,哪怕有些小股票漲得非常多,但是裏邊可能有很多陷阱。

所以第三點要聚焦於自己的風險偏好,認知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專業投資者,還是要用一個長期的眼光把資金配置給專業的港股機構投資者,趨利避害。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