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錦緞
騰訊派息式減持京東,讓我第一時間想起3個與“瓜“有關的成語。
京東2014年5月23日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兩個月,也就是同年的3月10日,根據雙方聯合公吿,騰訊作別電商夢,將一切與電商有關的資產以及2.14美元現金,作為IPO嫁粧注入京東,換來15%股權。
2014年的京東,距離現金流完全轉正還要熬3年。彼時,它在二三線以下城市影響力相較淘寶還相差甚遠,仍處於自營物流重資產投入期。
京東最新市值1070億美元。粗算下來,從IPO前的成人之美,到2016Q3增持至第一大股東,再到此番派息減持,理論上,騰訊8年在京東身上獲得5倍以上財務收益。
當然,“瓜熟”還不是指騰訊投資京東獲得了豐厚回報,而是指後者的變化:
劉強東“倔強”的從2007年選擇自建物流,最終使京東成為所有互聯網公司裏最“實”的一家公司。15年時間成本和300億級別實體供應鏈投入,後來者再複製一個京東,已無可能。
簡單點説,當前京東的規模性實體物流buff屬性,就相當於高速公路、燃氣管道這樣的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這一點,已經為這兩年的疫情充分檢驗。
這也是瓜熟蒂落所在——京東的基礎設施屬性完全顯露,也就到了騰訊退出的時機:讓基礎設施的所有權更加公眾化,也讓更多公眾享有基礎設施所帶來長期財務性回報收益。
帳很好算,作為實體+科技的新型實體經濟公司,近幾年收入增速在25%-30%的京東,估值也就不到30倍動態PE,長期持有必然會有成長的收益。這種估值問題就是一眼看穿的事,用常識就能判斷。
本質上,瓜熟蒂落,昭示的趨勢是第三次分配。這是騰訊的眼力見兒所在。
藤是主線,瓜是結果。
第一個問題:最近一個時期互聯網平台經濟的主線是什麼?不言而喻。
第二個問題:順着主線,最終要導向什麼結果?這個問題未必有一個標準答案,但答案中至少包括:1.防止資本無須擴張;2.從流量經濟與模式創新拐入技術創新和生產方法創新。
騰訊從京東第一大股東位置退下,股權比例減至2.3%,劉熾平同時卸任京東董事,這些動作傳遞的信息,顯然述説騰訊正在沿着主線積極行動。
昨天看一些媒體報道,騰訊自己表態退出成熟期的京東,將投資方向更多指向硬科技。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當前語境下“順藤摸瓜”的涵義。
有觀點進而解讀認為,京東不會是最後一個將被“減持”的成熟型公司。我們認為這種判斷是對的:這是一次產業資本主動迴歸有序的標誌性事件,騰訊打個樣,蝴蝶效應之下,大公司之間的參股,會出現較多退出案例;企業與產業資本會更加聚焦於自己的主營業務,減少無序擴張。
本質上,順藤摸瓜,昭示的趨勢是順應宏觀導向。
互聯互通是另一個大勢所趨。
從經濟學上講,在當前語境下,互聯互通對應着一個名詞“全要素生產率”,前者是後者的客觀要求。
所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也叫技術進步率,指包括資本、勞動、土地等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都不變時,生產量仍能增加的部分,表示的是純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的增長。
純增量時代,各家有各家高招,超高增速的發展能夠平衡掉很多矛盾;但在存量時代,生產資料要素投入產出效應已經不明顯,就要求高維技術生態的平權。以高維技術,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實體生產率的增長。
當前一説互聯互通,大家都將矛頭指向微信的技術生態。實質這也是不公允的:因為互聯互通,不意味沒有規則。互聯互通的過程,反而是新的結構框架下競爭規則重新博弈重構的過程。
某種意義上,通過在股權結構上的“澄清”,與京東這位電商領域核心玩家客觀上形成“疏離”,將有助於騰訊在後續互聯互通過程裏,獲得競爭規則博弈重構的主動權——往事已如煙,別再提只有是“血緣兄弟”才能拿到我的“九宮格”,互聯互通的未來,不講親疏只講規則,大家都要明晰並遵守新格局下的新規則。
當然,互聯互通不指代“九宮格”,這裏只是舉個例子。
本質上,瓜田李下(擺脱這種束縛),昭示的趨勢是互聯互通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生態將發生競爭規則的重構。
總體來説,派息式減持京東是騰訊一步好棋。而這三個“瓜”,本質上也存在共通之處。一言以蔽,時代大潮之下,變更航線以順勢而行,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