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iPhone 13系列不再齊「芯」,蘋果爲什麼要造三款不同的 A15 處理器?

蘋果的產品向來不會着重的強調參數規格,而是把它們轉化爲人們容易理解的詞彙。 

單說 300ppi,大衆可能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標榜出視網膜屏(Retina),可能就有了幾分輪廓。 

而這種模棱兩可的認知到了芯片上就更容易讓人迷惑,不同於 Intel 複雜迷惑的產品線,蘋果的芯片就簡單很多,每年隨着 iPhone 更新一代,A 字母附帶一個數字,統一的規格,統一的表現,清晰明瞭。 

再加上蘋果 A 芯片一向的躍進式升級,以及讓對手汗顏的功耗比,一年一枚芯片足夠傲視羣雄。 

iPhone 13 Pro Max 搭載的纔是滿血 A15. 

只是 A 系列芯片到了第十五個年頭,也就是 A15 上,卻衍生了三個版本,分別由不同的產品所演繹。 

iPhone 13、13 mini 的 A15 在 GPU 上縮水了一個核心,爲 4 核心。iPad mini 6 的 A15 在 CPU 大核心最高頻率有所縮水,爲 2.9GHz。只有 iPhone 13 Pro、13 Pro Max 的 A15 爲滿血版本(主頻 3.2GHz,5 核心 GPU)。 

蘋果罕見的把 A15 分成了三款配置不同的 SoC,這是根據產品定位的刻意行爲,還是另有隱情? 

01 A12 的三款處理器是個特例 

早在三年前,蘋果在 A12 上就做出了兩個衍生版本,爲 iPad Pro(2018)配備的 A12X,以及爲 iPad Pro (2020)配備的 A12Z。 

A12X、A12Z 是 A 系芯片越級的存在,現在已被 M 芯片所替代,而 A15 表現已經超越了 A12Z. 

A12X、A12Z 與 A12 在 CPU、GPU 核心數上完全的不同,幾乎可以算作全新型號的 SoC。但 A12X 與 A12Z 卻僅差 1 個 GPU 核心,甚至在 TechInsights 的相關分析中表示它們的裸片幾乎相同。 

左:A12Z、右:A12X,二者模塊排列一模一樣。圖片來自:TechInsights 

A12Z 上的每個功能模塊的位置與 A12X 如出一轍,A12Z 只是把 A12X 未開啓的第八顆 GPU 開啓了。 

分析至此,TechInsights 猜測「開核」的行爲更像是臺積電在 7nm 工藝上的成熟,有着更高的良率,甚至可以大膽的說 18 個月後,臺積電製造的 A12X「芯片體質」更好。 

02 根據體質挑選芯片,再決定型號 

「芯片體質」其實並非是個新鮮詞彙,在傳統的芯片行業,這已不是個祕密。 

猶如生化實驗室的現代芯片製造廠。圖片來自:Intel 

芯片製造過程需要數百道工序,十分的精密。在不斷地刻蝕、氧化、清洗流程中,一片晶圓上的不同區域有着物理特性的差別,算是一種工藝偏差。 

而把這些晶圓再分割成不同的芯片,工藝偏差會導致功耗表現的不同,有的快一點省一點,有的慢一點廢一點,有的加電壓後能夠維持很高的頻率,有的一加電就宕機。 

製造 Intel 第九代處理器的 11.8 英寸晶圓 

一整塊晶圓的製造成本大概數千美元,同時也會耗時幾個月的時間,爲了能夠充分利用這來之不易的芯片,傳統芯片廠商便會根據「體質」來具體劃分爲不同的處理器型號。 

生產 i9-10900 處理器的同一塊晶圓可能產出的處理器型號。圖片來自:Techspot 

拿我們熟悉的 Intel 桌面級處理器舉例,這塊晶圓按計劃是生產 i9-10900,它有 10 核心 CPU 與集成的 GPU,但由於工藝、溫度等等因素,再除去邊緣 5%~25% 的廢料,剩餘的部分可能只有 10% 的面積能夠達到 i9-10900K 的芯片設計要求,另外一大部分可以以 i9-10900 型號出廠,也有一些被封閉核心以 i7、i5 出廠。 

14nm 工藝巔峯的 Intel 第十代酷睿 i9-10900K. 

簡單來說,芯片生產並非像其他電子產品一般,按照具體的型號去制定生產計劃,它更像是開「盲盒」,一整塊晶圓具體能生產多少片 i9、多少片 i7 或 i5 都難以確認。 

而同一塊晶圓,相同型號的處理器,具體的「體質」也不相同。這個「體質」具體的實用價值就是超頻,其餘性能幾乎相同。 

03 同型號芯片挑體質只爲了超頻 

CPU 超頻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娛樂項目。在衆多 Intel 處理器中,K 後綴表示並未鎖頻,是 DIY 圈子裏超頻的主力型號。 

即使市場小衆,依然有提供挑選 CPU 體質的機構,國外工作室 Silicon Lottery 就是這麼一家。 

驗過身包超的 i9 全部售罄。圖片來自:Silicon Lottery 

同樣的 i9-10900K,也被它們挑選爲 4 檔,包超 4.9GHz、5.0GHz、5.1GHz 以及 5.2GHz,價格也水漲船高,平均比 Intel 官方售價高出 100 美元,而 Silicon Lottery 也提供單獨的篩選體質服務收費約爲 40 美元。 

另外,Silicon Lottery 透露,經過篩選的 i9-10900K 均能夠超頻到 4.9GHz,其中 73% 可以達到 5.0GHz,而只有 24% 能夠維持 5.1GHz 以上的水準,也基本能看出「王中王」i9-10900K 大概去了兩成半。 

Intel 與微星溝通的可超頻範圍,i5 31% 不及格、i7 有 32%、i9 有 27%. 圖片來自:微星 

再橫向對比微星所公佈的第十代 i9、i7、i5 處理器體質比例,可以看出 i9 的體質要遠好於 i5、i7。 

當然,主動挑選處理器體質,本質上就是爲了超頻準備,對於普通用戶的常規使用來說,意義不大。 

芯片生產過程中,根據芯片的體質不同去區分型號十分常見。到了芯片面積小很多的移動端,這種情況依然存在。 

高玩的超頻 

芯片面積小,很難確保芯片僅一個核心出現「體質」問題,更多的可能是切割後的芯片而成爲廢料。 

另外,由於移動芯片的出貨量遠大於 PC 端,像 Intel 一樣分等級顯然不太現實,廠商會傾向於「按差分配」,也就是向體質差的看齊,統一調成較低的頻率,以保證整批芯片的良率。 

只是,隨着移動端處理器的面積、核心數不斷增加,體質不佳的芯片數量增加,再按照此前的調校就有些得不償失,這就好像把 i9 封裝成了 i5 賣出去。 

移動芯片廠商也開始追尋 Intel、AMD 傳統芯片廠商分級賣處理器的步伐。比如說高通現在的 Plus 版本,以及麒麟的 9000 和 9000e、900 和 900e,甚至上文的 A12X、A12Z 都是同樣的道理。 

蘋果此次把 A15 分出三款不同的 SoC 也更像是芯片行業的一個通用做法。在生產 A15 的過程中,體質最佳的留給 iPhone 13 Pro 系列,GPU 體質不佳的分給 iPhone 13、13 mini,CPU 體質不佳的留給 iPad mini 6。 

04 蘋果芯片分等級或成常態 

如同 Intel 把 14nm 工藝打磨的足夠成熟後,超頻的潛力較爲一般,尤其是 i7、i5。而蘋果這邊其實也較爲類似,今年的 A15 仍然是基於臺積電的 5nm 工藝, CPU 提升有限,但滿血版的 A15 在 GPU 表現卻判若兩人,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不排除是因爲核心數的增加。 

今後 A16、A17 想要繼續拔高性能表現,更新的製程、更高的頻率、更好的工藝、更大的面積都是改進方向,由此來說後續這種移動端處理器分級(少個 CPU、少個 GPU)的現象應該更爲普遍。 

不過,桌面級處理器的體質辨別,更多是影響「超頻」,面向的是核心玩家,在 DIY 過程中可以自行(或加錢)選擇更好體質的處理器。 

而在移動端這裏,你買到的是一整套已經挑選完畢並經過統一調校的產品,即使 Root 後通過三方軟件超頻,最終可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續航水準。 

更別說在手機 ARM 架構的處理器中,提升 0.1GHz 是否會得到相同的增益。這裏的反例是高通驍龍 888+ 之於高通驍龍 888,具體可以查看《 高通驍龍 888 對比高通驍龍 888+》的文章。 

M1 芯片可能是蘋果硬件大一統的最後一塊拼圖. 

蘋果的產品線相較以往已經有了足夠的擴展,iPhone、iPad、Mac 三大硬件產品線幾年間在不斷擴充調整。蘋果自研芯片也不僅限於面向移動端的 A 系列,爲了對產品有更全面的掌控,開始逐步涉及桌面級芯片,而剛發佈的 M1 就展現了足夠的競爭力。 

M2、M1X 或許有更多的衍生型號出現以區分不同的產品定位. 

並且,M1 也有着相應的分級,同樣有缺少一個核心 GPU 的版本和標配版本,而在傳聞之中的 M1X 會有更多的 CPU 核心與 GPU 核心。如此來說,這種芯片的分級像極了傳統廠商 Intel。 

或許,將來對於蘋果產品來說,不同等級的 SoC 也會成爲不同等級產品的一個重要區分,對於日常體驗來說可能區別不大,但對一些高能進階的功能,或許一個 GPU 核心就會是一個門檻。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