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騰訊美股,作者:費綠
現在,太空行業正受到整個金融系統,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上一次該行業頭頂如此的光環,還要追溯到20世紀60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期,而這很大程度上當然要歸功於幾位億萬富翁、“太空爵士”——馬斯克(Elon Musk)、貝佐斯(Jeff Bezos)和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日前,布蘭森和貝佐斯已經先後乘坐自己的航空器完成了太空之旅,而馬斯克的SpaceX已經成為了國際空間站人員和物資運送領域具有統治性的服務提供商。
投資者們生怕錯過眼下的良機,他們蜂擁衝向這些太空公司,希望自己的投資也能夠伴隨着火箭升空。這樣的勢頭已經使得一些分析師們敲響了警鐘,他們吿誡投資者,這其實只是一個初生的行業,商業風險巨大,一次火箭爆炸就可能讓企業遭受滅頂之災。
之前很長時間當中,太空行業都被公認為風險過高,因此不適合作為嚴肅的投資對象,但是現在,這個行業卻面臨着數以億計的資金的瞬間湧入。各種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誕生,讓人很容易想起當初互聯網時代剛剛啟幕時,也曾經有海量資金被傾瀉到了硅谷。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雷蒙德(John Raymond)上將甚至在不久前的一次講話當中預言説,商用太空行業將開啟“太空的第二個黃金紀元”。
根據太空投資公司Space Capital的數據,在過去十年時間當中,投資者總計向1500家太空公司注入了2000億美元的資金。諮詢公司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的數據則顯示,單單去年一年,太空初創企業所獲得的總投資就達到了76億美元,較之2019年足足高出了16%。
Bryce在研究報吿當中指出:“自從2015年以來,這種力度的投資就已經形成了長達六年的持續性趨勢,風險資本驅動下,投資如此流入太空行業,堪稱是史無前例。”
行業組織航天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在去年當中,全球太空經濟的規模增長了4.4%,達到了4470億美元的規模。在過去十年時間裏,太空經濟規模累計增長55%。據基金會估計,商用航天產品和服務市場的規模,目前大約有2190億美元。
除了這些投資的不斷注入之外,在過去一年當中,已經有不止一家太空初創企業利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渠道進入了公開市場。
布蘭森的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就是如此,在2019年和一家紐約對沖基金合併,通過SPAC渠道上市的。Avascent和傑富瑞近期聯名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吿當中,分析師們指出,維珍銀河迂迴上市可以視作一個標誌性事件,正是在那之後,SPAC“聲名鵲起”,在2020年當中,在眾多不同行業當中完成的合併交易總規模達到了830億美元,而前一年,這一數字才只有140億美元。
不過,這些上市太空公司的股票價格,不難想見都波動劇烈。比如,在最近一兩週時間當中,將有兩家太空公司遇到麻煩,導致股價暴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宣佈,他們正在對布蘭森本人蔘加的那次維珍銀河飛行時偏離軌道的問題展開調查,該股價格應聲猛跌。
另外一家遇到麻煩的,是舊金山火箭初創公司Astra,上個月發射的火箭未能到達預定軌道,導致該股價格一路走低。
儘管如此,已經上市,或者宣佈計劃在近期上市的太空公司總數已經達到了十多家。其中包括Planet,一家建立了自己的衞星羣,能夠提供地球等影像的公司;還有Rocket Lab,該公司的Electron火箭已經發射了數十枚小型衞星;以及維珍軌道(Virgin Orbit),這家維珍旗下的公司不久前完成了一次“空中發射”,從波音747機翼下方發射了一枚可以攜帶衞星的火箭,他們宣佈在剛剛結束的,由波音和AE Industrial Partners領投的融資輪次當中籌集了1億美元資金,逐步不久後通過SPAC上市。
美國之外的其他地方,太空公司也在迅猛成長。Bryce項目經理伯恩斯克(Nickolas Boensch)表示:“展望將來,我認為這個領域將日益國際化。中國、日本和英國都是重量級的玩家,擁有本國產能對大家都非常重要。”
不過,這個市場至少有部分領域很可能已經被炒作過頭了,分析師們警吿説,市場大概率會迎來“重置”,就像本世紀初期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那樣。
“我認為,毫無疑問,我們目前就是置身在泡沫當中。”亞利桑那州大學航天領導政策和商業教授奧特利(Greg Autry)評論道,“不過,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當初的電子商務泡沫破滅後,確實有很多玩家都三振出局了。可是,如果我當時有機會,哪怕在泡沫的頂點,買入亞馬遜或者谷歌的股票也是划算的。”
話雖如此,但是Avascent的分析師們在研究了10家近期上市的太空公司的營收預期後,還是發出了警吿説,“並非所有SPAC都是生而一樣的”。他們指出:“資本市場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這些SPAC確實提供了高回報的機會,但是在另外一側,它們自然也就伴隨着相應的巨大風險。”
Space Capital執行合夥人安德森(Chad Anderson)表示贊同,也説“在審視這些玩家當中的絕大部分時,人們都必須抱着高度懷疑的立場”。
他指出,這一領域當中數量眾多的企業,其實至今還都沒有創造出任何實質性的營收。“他們的預期都頗具戲劇性,要在兩年內就將營收從1500萬美元提升到20億美元。你難免會感到好奇——他們怎麼才能做到呢?”
長期以來,普通投資者都會規避太空市場,有人甚至開玩笑説,這裏是能夠最快速締造百萬富翁的地方——前提是,你開始投資這一市場時,身份是億萬富翁。
安德森指出:“這個市場曾經是高度有限的,一方面數量很少的國防承包商,而另外一方面則是政府。”
可是,SpaceX的出現改寫了一切。馬斯克的公司成功證明,他們一樣可以獲得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國防部的信任,獲得誘人的政府合約,同時還在商用發射市場上分得了一杯羹。比如去年,SpaceX獲得了五角大樓一份3.16億美元的合同,將從2022年至2027年為後者提供火箭發射服務。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聯合創建的United Launch Alliance,同期獲得的發射合同也不過是3.37億美元的規模。
SpaceX現在已經成為了私募投資者追捧的明星。2015年,谷歌和富達總計向該公司投資了10億美元,幫助他們完成了星鏈(Starlink)衞星羣的搭建,後者主要是為了從太空提供互聯網服務。
只是,其他玩家想要復刻SpaceX的成功,其實是很困難的。比如説,Astra上週的發射未能達到預定軌道,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不過即便如此,公司首席執行官坎普(Chris Kemp)依然相信自己的公司靠着移動發射技術能夠從任何地方成功發射火箭,最終可以從市場上成功地分到屬於自己的蛋糕。
Analytical Graphics是一家軟件公司,他們的產品可以追蹤航天器及其殘骸,該公司指出,目前近地軌道當中還在運轉的衞星大約有數千枚,而未來十年當中,預計將有5萬枚衞星被送入這一軌道。
基於這一大的預期,坎普大膽預測,到了2025年,Astra就將幾乎每天都要發射火箭,而這還是“保守”的估計。“這也正是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為何那麼重要。”他説,“你必須要拿出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然後股東才會根據你的表現來判定你是否合格。”
Rocket Lab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貝克(Peter Beck)也認為自己的公司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他們過去三年當中已經進行了二三十次發射,將超過100枚衞星送入了軌道,而客户當中就包括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國防部。目前,他們已經從商業和政府客户那裏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預訂發射業務。貝克表示,這就使得自己的公司在資金方面比一些其他同行寬裕不少。
“這三年來,我們一直是市場領導者。投資者很容易發現我們,因為其他公司的財務賬目,到處都是零——發射次數為零,營收為零,一切為零,Rocket Lab的表格卻填滿了實實在在的數字。因此,我們很自然會脱穎而出。”
2016年,艾利斯(Tim Ellis)為自己剛剛建立的火箭公司籌措資金時,在六週時間裏先後見了90位投資人,讓他筋疲力盡。他回憶説,其中“89位都説了不,只有一個人同意了”,領投了那個1000萬美元的融資輪次。
可是去年,局面已經完全不同了。艾利斯的公司Relativity Space迎來了成羣結隊的投資人,雖然公司還沒有完成過一次發射,但是他輕鬆就在融資輪次當中獲得了5億美元。今年6月,他們又融資6.5億美元,艾利斯説,這筆資金使得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的新產能,去製造更大型的,能夠與SpaceX競爭的火箭。
Relativity Space已經為其Terran 1火箭簽署了一些預訂合約,他們計劃在明年年初進行首次發射。艾利斯稱自己的火箭“無論以發射次數還是交易總價值論,都毫無疑問是史上預售最火爆的”。
Relativity能夠從競爭對手當中脱穎而出,與他們硬件的製造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的火箭全部是由巨大的3D打印機制造出來的,而這一技術完全可以用於公司的其他產品。不過目前,他們還是專注於製造火箭,顛覆這一行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因此也就難怪,該公司受到了億萬富翁投資人庫班(Mark Cuban)、Y Combinator、富達、貝萊德和老虎環球等的支持。
只不過,不管是Relativity這樣的寵兒,還是其他光彩沒有那麼奪目的玩家,他們遲早都必須證明,自己確實值得這麼多錢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