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紅週刊
受監管陰影等因素影響的互聯網電商巨頭——阿裏巴巴(BABA.US),股價不斷創下年內新低,市值大幅縮水。
但據阿裏的美股二季度機構持倉來看,在1757家持倉機構中,約7成機構給予了阿裏「贊成票」,對於阿裏的未來預期,機構的態度遠未「如此悲觀。」 在機構來看,受「監管導致的偏好下降」已獲充分反映,另有觀點認爲,阿裏「目前估值已經頗具吸引力」,但「抄底時機」還爲時尚早。
截至美東時間8月19日收盤(下同),美股機構披露的持倉數據顯示,二季度,機構對阿裏的調倉整體偏「樂觀」。
如13F最新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共有1757家機構持倉阿裏,與第一季度1749家的持倉數量基本持平。進一步來看,在二季度1757家持倉阿裏機構中,給予增持、持倉未變、新進的機構家數分別爲703、245、248,合計爲1196家,佔二季度持倉阿裏機構比例爲68%。與之相對,減持、清倉的機構分別爲561、240家。
受股價重挫影響,二季度末,機構持倉阿裏的總市值爲1495億美元,該持倉市值水平已經降至近五個季度最低水平。此外,機構的持倉佔比也在不斷下降,最新的持股比例爲24.34%。
縱向對比來看,截至2020-6-30,機構持倉阿裏佔比爲44.11%,持倉市值爲2552億美元;截至2020-09-30,機構持倉阿裏佔比和市值分別爲40.73%與3212億美元;截至2020-12-31,持股佔比和市值分別爲36.19%與2283億美元;截至2021-3-30則分別爲32.55%與2000億美元。
圖1 機構近五個季度持倉阿裏,數據來源:Wind
從增持名單來看,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目前持倉阿裏市值最高,達69億美元,二季度,高盛增倉阿裏23.86%,目前,爲高盛二季度第五大重倉股。(注:高盛二季度總持倉市值爲4463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對阿裏的增持並非短期動作,而是「長情行爲」。據Wind數據顯示,曾在2014年3季度,高盛即建倉阿裏,當時持倉僅23,032.2萬美元,截至今年2季度末,已連續持倉達25個季度,且在其間不斷增倉。
圖2 高盛持倉阿裏巴巴,數據來源:Wind
另外,二季度對阿裏進行增持且持倉市值居前的公司還包括SCHROD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GROUP(施羅德投資管理集團)、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PRIMECAP管理公司等。
表1 二季度主要增倉阿裏機構(部分),數據來源:Wind
與之相對,二季度,共有561家機構對阿裏進行了減倉。統計顯示,減倉幅度<20%的公司332家,減倉幅度在20%~50%的公司有136家。減倉幅度>50%的機構有93家,其中有39家機構減倉超過80%,如BLACKROCK INC.(貝萊德)減倉達88.28 %,持倉市值由今年一季度末的190.1億美元降至22.3億美元。此外,STATE STREET CORP(美國道富銀行)減倉幅度同樣高達86.23 %;
表2 二季度主要減倉阿裏機構(部分),數據來源:Wind
截至美東時間8月19日收盤,阿裏巴巴(BABA.US)當日重挫6.85%,刷新年內新低,今年以來,阿裏累計跌幅已經達到了31%。而自去年10月27日高點至今,累計跌幅已近50%,幾近「腰斬」。
圖3 阿裏股價表現,數據來源:Wind
伴隨股價下跌,阿裏市值大幅縮水。目前來看,阿裏最新市值爲約4364億美元,相較於年初6243億美元縮水1879億美元,相較於去年10月27日高點8507億美元市值縮水4143億美元。
圖4 阿裏市值變化(億美元),數據來源:Wind
進一步來看,阿裏估值水平也出現進一步下降。今年以來,阿裏估值多保持在20倍~30倍之間,最新估值僅在20倍左右。
圖5 阿裏估值水平變化,數據來源:Wind
與二季度多數投資機構對阿裏持有「積極態度」相通,券商也同樣給予阿裏「樂觀預判」。
如中信證券,據其8月上旬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阿裏巴巴發佈FY2022Q1業績,核心商業穩健增長,其認爲,股價經過持續調整,已反映公司新業務投入對業績增長影響的悲觀預期,及監管風險帶來的估值偏好下降。而伴隨着阿裏巴巴新業務的不斷推進,公司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呈現明顯提升態勢,公司依然具有較好的相對競爭優勢,維持對公司中長期發展的樂觀判斷。
招商證券(香港) 認爲,由於監管機構禁止通過價格傾銷來促銷,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公平,而阿裏的優勢如充足的現金儲備,以及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如高鑫零售在生鮮、快消品類的供給)則更能被凸顯。此外,阿裏承諾將着眼於長期價值,並將加大在供應鏈、履約能力和基礎設施上的投入。
有觀點認爲,阿裏「目前估值已經頗具吸引力」,但「抄底時機」還爲時尚早。如陳達表示,阿裏的估值創新低,「但不會貿然抄底...」。
而從《紅週刊》採訪的多位投資人反饋來看,對於阿裏的長期投資價值 ,「看多」的佔絕大多數,但短期而言,風險偏好降低帶來的波動或仍將持續。
這也可能就會導致,雖然投資需要「做時間的朋友」是個人盡皆知的良言,但實操中真正能做到的可能仍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