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驅動產業結構深入調整,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供應鏈金融市場賽道駛向風口。在此背景下,政策和科技兩大關鍵維度的革新,共同催化供應鏈金融產業變速發展。
政策層面,2017年第一次出現在國家政策中,2020年,央行等八部委聯合出台《關於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到今年“推動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創新發展”被寫進“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國家頂層設計中,供應鏈金融已與國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技術層面,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金融基礎設施、業務邏輯深層次變革,推動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和運用,突破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瓶頸,推動供應鏈金融市場發展迎來新高潮。
在科技發展帶動下,國內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已大致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藉助ERP系統對接供應鏈上下游及參與各方,實現整體服務線上化,減少“牛鞭效應”並擺脱了對紙質文件的依賴;第二階段,依託雲技術與數據風控模型,打造立體綜合服務平台,清晰地呈現出交易結構和關係,避免信息和資源錯配問題;第三階段,通過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技術,滲透到整個產業供應鏈環節中,提供定製化、實時化和去中心化的綜合金融服務。
毫無疑問,科技工具的使用有效地實現了降本增效,用數據和算法加強了信任和風險防範,加快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步伐。但這些目標實現的前提是數據來源真實全面,數據分析完整可靠,此類訴求往往因為涉及到企業核心機密而難以達成。此外,如何確保數據保存和使用的安全合規也是一項阻礙,一旦某些企業集聚大量產業信息數據後,限制其他產業鏈成員進入,形成事實上的市場壟斷,也將阻礙市場的良性發展。
市場需要理性認識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輔助風險管理屬性,意識到只有在適用條件下,配合其他工具與方法才能實現最大的增值效果,推動供應鏈金融可持續發展。
那麼依託科技的深度應用,未來的供應鏈金融將走向何方?
在繼續推動多個層面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供應鏈金融發展已呈現兩大清晰發展路徑。
一是,重視依託真實的上下游企業交易場景,打造圍繞行業服務的產業生態,推進定製化服務。只有在真實場景下與產業鏈深度結合,生態建構者才能洞悉產業的變化和趨勢,相應技術開發和應用更能切中要害,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滿足專業化要求的同時,在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明確服務價值。
二是,注重金融供應鏈的發展,增強服務的密度和深度。一方面,讓更多的新型金融機構參與到供應鏈金融服務當中,避免單一服務主體下可能出現的服務盲區。另一方面,讓多元金融機構協同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例如保貸聯動等形式,協同發揮各自優勢,彌補能力不足和風險管理缺陷,為供應鏈金融服務打開更多可能。
在眾多的供應鏈金融科技平台中,盛業資本(6069.HK)是一個產融結合成果顯著的典型案例。在“雙驅動+大平台”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盛業資本除了可以直接向中小微企提供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還能對外輸出創新性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智慧工地、消費醫療SaaS、醫院供應鏈運營管理綜合服務(SPD)。
今年以來,盛業資本陸續與中建八局一公司、騰訊雲建立合作,深化在智慧工地、基建SaaS科技等領域的供應鏈智能服務生態建設。
具體來看,在與中建八局一公司的合作中,盛業資本旗下的盛業科技通過接入中建八局一公司的智慧採購SaaS系統,實現雙方系統平台端口的對接和數據的交換,為上游供應商定製化輸出了更靈活、更便捷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與此同時,盛業科技攜手騰訊雲共同打造“智能建造+數字供應鏈”平台,通過智能硬件實時採集數據,實現工地業務數字化,再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推動建築信息化升級,實現工程的精細化管理,有效助力智慧工地、綠色工地建設。
事實上,基於基建產業的深耕和實時數據積累,盛業目前已鏈接了中建、中鐵等大型建築類央企的生態,在行業積累和生態融合方面經驗豐富,並於近期與騰訊聯合戰略投資夢誠科技,加速佈局基建領域SaaS科技。
醫藥領域,盛業與大型國企醫藥商業集團旗下省級平台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利用旗下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為醫藥商業公司所覆蓋的醫院定製化地輸出更高效的醫藥SPD智能供應鏈綜合服務。盛業資本深入醫藥流通場景,通過數字化風控,高效解決醫藥流通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持續加大醫療SPD、SaaS信息化等產業科技的輸出,致力於構建供應鏈智能服務生態。
盛業對供應鏈生態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也已獲得外界認可。日前,盛業資本獲得MSCI首次予以MSCI ESG評級,“A”級,在科技和金融科技公司中名列前茅。MSCI在報吿中指出,盛業資本在ESG管理的實踐上強於同業,特別是在企業管治方面,在全球及中國同業公司中分別位列前20%及前5%。
未來競爭趨勢正從企業端向供應鏈端轉移,站在供應鏈高度統籌佈局的發展模式,讓供應鏈金融擁有無窮的爆發力。但這並不意味着任何帶有科技噱頭的企業都能大肆投入供應鏈金融,行業的天然門檻並不低,並且會越來越考驗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對產業的深入理解和生態圈建設能力,只有真正深耕產融的公司,才能幫助供應鏈企業以及自身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持續享受風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