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金點睛
整體規模:截止6月30日,內地整體7870支總規模14萬億人民幣的非貨幣基金中,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扣除QDII)共1483支,總資產3.3萬億元,支數和規模佔比分別爲18.8%和23.7%;較一季末的1309支和3萬億人民幣規模繼續增加,佔比也分別提升1.4和0.6個百分點。進一步細分,可投港股的主動偏股型基金共873支,總資產規模2.4萬億元人民幣,佔全部主動偏股型基金數量和規模的44%和53%;另有84只指數型基金(含ETF),總規模爲606億元。發行節奏大幅放緩,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增208支、月均新發69支,較一季度258支新增和月均86支明顯降溫。
持倉變化:港股持倉回落。根據基金二季報,1483支可投資港股基金港股持倉總規模爲5836億人民幣,較一季末的5200億元增加12%,但較一季度51%環比增速明顯回落;5836億港股持倉佔股票總持倉的24.4%,較一季度的27%也有所下降。類似的,873支可投港股的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港股市值4742億元,較一季度增長13%,持倉佔比從28.3%降至25.2%。
公募佔比進一步提升:相比互聯互通南向2.3萬億人民幣的整體持股市值,二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倉佔25.5%,較2020年底19.5%和一季末24.2%進一步提升,表明公募基金在南向投資中的角色進一步加強。
行業配置:二季度公募持股仍以新經濟爲主,二季度仍高達84.5%,且明顯高於南下整體60.7%的新經濟持股比例。但結構上更爲均衡,紡織服裝、製藥與生物科技、汽車及零部件、技術硬件以及醫療保健設備等佔比明顯增加;而傳媒娛樂、綜合金融、電信服務等減持最多。對比歷史水平,目前公募基金在零售、紡服、技術硬件、製藥與生物科技等配置比例位於2015年以來的高位,而軟件服務、原材料、保險的配置比例已降至2017年以來的新低,僅爲1.7%、1.0%和1.0%。
持股特徵:重倉持股變化不大。二季度重倉持股仍爲騰訊、美團、港交所、安踏和藥物生物等,與一季度基本一致,僅有2支變動,其中李寧新增,而碧桂園掉出重倉持股。具體看,李寧、安踏體育、藥明生物、舜宇光學增持最多;騰訊、小米、中國移動等減持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持股集中度下降,二季度前10大重倉股佔比72%,較一季度73%和2020年底76%進一步降低。個股的基金持有數也呈現類似特徵,持有騰訊基金明顯下降,持有藥明生物、安踏和李寧的基金數增加最多。
受港股波動影響,南向資金7月流出530億人民幣,創港股通開通以來新高。年初至今淨流出84%集中在新經濟板塊,例如媒體娛樂、零售業和科技硬件板塊最多。7月初至今,騰訊和美團各流出384億港幣和252億港幣,合計流出636億港幣,高於同期南向604億港幣淨流出總規模,此外香港交易所、安踏體育和微盟集團也同樣出現大幅流出。比例上,騰訊和美團的南向持股較前期高點大幅回落,但依舊處於歷史持股相對高位。不過,近期隨着市場企穩,南向資金也逐步企穩甚至迴流,與我們在《港股逐步進入「佈局區」》中的觀點一致,恐慌情緒釋放後,一些優質成長優質龍頭將迎來再配置機會。
長期而言,我們預計在居民資產配置和港股作爲新經濟投資橋頭堡的雙重推動下,南向資金的長期流入趨勢仍將延續,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南向資金年均流入5000~6000億人民幣,而公募基金有望貢獻2500~3500億人民幣流入(《剖析公募基金港股投資》)。長期看,我們預計A股和港股的均衡配置比例可能爲7比3,與兩地市值規模基本相當,較當前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