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全國碳交易市場明確7月開啟 中國碳中和(1372.HK)成港股唯一碳資產和碳交易概念股
格隆匯 07-12 09:20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在試點基礎上,於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碳排放減少。屆時,政府會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額度分配給企業,超額排放的企業需要到碳交易所購買其短缺的配額,否則將會面臨鉅額罰款。

開啟全國碳交易市場這一事件,對於中國的碳達峯碳中和事業來説影響深遠。自2020年9月國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佈“30·60”碳減排目標後,碳達峯碳中和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從今年兩會碳達峯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吿,上升為國家戰略,到“十四五”規劃也將碳達峯碳中和納入五年規劃,並提出了具體指標要求,在頂層設計和政策方案的密集出台之下,圍繞碳中和碳達峯目標的重大舉措也正加速推進。

就在7月6日,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峯會並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將履行大國大黨責任,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貢獻。中國將為履行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承諾付出極其艱鉅的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黨和國家把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一大趨勢下,資本市場圍繞“雙碳”概念的投資熱度不斷升温。

“雙碳”板塊藉着政策紅利與時代風口等無可比擬的優勢,一舉成為今年市場中最大的熱點之一,巨大的投資機會正孕育其中,伴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和落地,迎來爆發期。

7月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開啟,則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從投資機會來看,隨着港股市場對於”碳中和”“碳資產”認識的逐步深入,並受A股市場帶動,“碳交易”“碳資產”概念股的價值必將在港股市場上有所體現。有市場人士表示,A股市場對“碳中和”“碳交易”“碳資產”等投資概念的認知已經很好,當前已經建立起相應的板塊和指數持續跟蹤相關投資的趨勢,較具參考價值。比如富途行情終端的A股碳交易板塊指數(BK0774)以去年12月成立時的1000基點起算,至今的指數表現站穩1600點之上,這意味着短短的7-8個月時間內其整體漲幅已逾60%。

目前來看,中國碳中和(1372.HK)是香港資本市場中唯一的“碳資產”概念股,據富途行情數據所示,中國碳中和最新的PE-TTM不足5倍,因此,該公司仍有機會獲得“稀缺性”溢價。

一、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線在即,金融創新開啟萬億級市場空間

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線之所以能夠掀起資本市場的關注熱浪,與其背後孕育和釋放的巨大市場空間息息相關。

根據我國“30·60”碳減排目標,中國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的時間窗口只有30年,遠遠短於於主要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如何通過科學方法儘量去縮短這一目標實現的時間跨度至關重要。要在這樣高難度的背景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技術變革和金融創新缺一不可。而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正是金融創新方面的一大重要實現路徑。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近期表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建設和制度體系設計已完成且滿足上線要求。”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開啟,將會打破以前各地方性碳交易市場的藩籬,改變市場交易量較小的局面。

並且,隨着碳市場的逐步發展,除了現有的2225家電廠之外,越來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將會被納入碳交易市場。同時,為了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未來將會把市場參與主體從排放單位擴充到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市場的交易品種也會從現貨擴展到掉期、遠期、碳指數等衍生品領域,從而構建一個更具層次性的碳交易市場。

隨着碳交易市場的落成,其背後的投資機會也顯露出來。業內人士指出,到“十四五”末,有望建成一個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碳資產交易市場規模將達2—3萬億元。這樣的一個市場規模有望支撐碳排放權成為一個新的受歡迎的大類別資產。

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民生證券前副總裁管清友表示:“未來,伴隨着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引導碳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發揮市場化力量,推動綠色轉型,其前景大有可為。”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7日國常會上,亦明確設立支持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意味着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碳減排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

二、碳價長期上行利好碳資產管理行業,中國碳中和先發優勢打開公司長期空間

減少碳排放目前已是全球共識,隨着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後,在規範透明的市場機制下,伴隨交易活躍度的提升,以及減少碳排放目標確定,碳價格未來的上升趨勢也將進一步明確,對於碳資產管理行業直接構成重磅利好。

申萬宏源研究發表的碳中和系列報吿之碳定價篇明確表示出其看好碳資產管理行業的觀點。

全球視野之下,未來隨着全球碳定價體系的不斷深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有望上行。而據碳定價高級別委員會估計,要想低成本、高效益地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温控目標,每噸二氧化碳定價在2030年前至少要達到50-100美元。該價格區間對比於目前中國各地碳交易試點市場的碳排放交易價格,存在較大的潛在可比空間。

從碳定價的本質來看,碳價格的上升有助於達成減碳目標。具體來看,碳定價指的是一個單位的碳排放訂出費用,由此可以確定企業需要為碳排放量支付多少費用,並期待能因此提高企業或國家的減碳意願。當價格訂得越高時,企業或國家對於降低排放,還有投資低污染能源的動力就會相對變大。

另外,在碳交易制度下,設計碳排放額度讓有超量排放需求的企業能向有多餘的企業購買額度,有助於獎勵企業投入更多綠色行動。而從市場機制來看,供需是決定價格的核心。碳價上行的最大影響因素也將在於整體碳排放的收緊。

實際上,我們看到,儘管早在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曾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但由於各試點交易碳市場成交規模較小,流動性嚴重不足,加之地方試點的碳排放免費配額較多,整體市場供大於求,實際的碳交易較為冷清,碳價格較低。

但隨着全國碳市場的建立,以及後續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量有了更具體的目標,未來碳價格上漲將是大勢所趨。

進一步結合國際碳交易市場來看,在今年3月,歐洲議會已通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決議,計劃徵收碳關税。一旦2023年碳關税正式啟動實施,歐盟將對進口商品的含碳量進行徵税。基於歐洲碳價與他國/地區碳價的差值計算碳關税的機理,國際碳市場有望在未來實現逐步連通、各國/地區的碳價有望走向趨同。

考慮到目前,歐洲碳交易價格已約為中國各地碳交易試點市場中間價的10倍或以上,隨着全球碳關税機制下的貿易發展及碳市場的融通,也將進一步倒逼我國碳交易價格上漲。

據6月27日彭博新聞報導,歐盟正在計劃收緊碳市場,減少免費碳排放配額的發放,併為一些新行業的污染定價。市場預期隨着政策的收緊,將帶動歐洲碳價格進一步走高。

今年以來,歐洲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價格持續創出新紀錄,最新交易價格已經升穿並穩固在50歐元/噸上方,而據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數據顯示,EUA現貨在7月首週五的收盤價為57.24歐元/噸;碳期貨方面,7月首週五的EEX21年12月份交割的EUA期貨主力合約成交量為383.1萬噸,結算價為57.35歐元/噸。

結合我國的碳排放供給,並據我國“雙碳”目標以及此前實施的年度配額分配方案來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量應整體呈收斂趨勢,且在前期或較快下降、後期逐步趨於穩態。這也意味着在中長期,碳價上行仍將是趨勢所在。

隨着國內碳交易活躍度的提升以及碳價格的上揚,中國碳資產管理行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一方面,在嚴格的減排目標和國家意志下,市場對綠色節能的需求將驅動企業實施碳資產管理,並逐步參與到節能減排的具體行動中來。通過開展碳交易,企業不僅能夠完成碳排放的要求,同時也能夠通過碳資產獲得收益。

另一方面,企業無法獨立完成的碳資產管理,也將藉由專業機構從中指導,並衍生出巨大的圍繞碳交易產業鏈的服務市場。對個體而言,未來亦不排除碳交易市場將進一步向普通大眾開放,進一步催生巨大的碳資產管理交易與服務市場。

在此利好下,早期玩家必然是最為受益的標的。就當前資本市場而言,中國碳中和(1372.HK)無疑是其中之一。

三、獨一無二的中國碳中和:產融兩端打造業務閉環,稀缺性突出

中國碳中和是目前資本市場上唯一一個同時從事碳匯資產開發、碳資產管理和運營的標的,也是港股“碳中和”“碳資產”板塊中最為純正的概念股之一。完整的業務鏈條令公司本身稀缺性尤為突出,也深受市場追捧,股價相比年初也有了三倍以上的漲幅。

從公司業務結構來看,中國碳中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業務鏈條,既包括新型植樹造林和碳匯開發、負碳技術投資和應用等產業領域業務,也包括了碳資產管理和運營等金融資管端業務,產融兩端業務協同效應突出,以獨特的“三位一體”的商業模式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業務閉環,幫助公司建立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同時,公司深刻理解了技術變革對於碳中和的長遠意義,十分注重在人才方面的儲備。今年,公司先後聘任姜冬梅博士為首席科學家、生態建設領域專家陳蕾為公司董事,進一步確立了其人力資源在碳中和產業中的絕對優勢,為業務長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人才壁壘和技術壁壘形成互為協同驅動的正向循環發展模式。

從大型的央企、國企再到實力民企,從產業端的森林碳匯等碳信用資產的開發再到碳封存、碳捕捉和碳利用技術應用,中國碳中和不斷探索出與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行業的企業合作的新空間,確立了公司在碳中和、碳交易領域加速開發和管理碳信用資產的趨勢,積極迎接即將到來的碳資產管理大時代。

在具體業務推進方面,公司已經和多家實力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例如公司先後與大型央企、國企(如中化集團、中節能環保集團)建立起牢靠、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在剛過去的6月底,中國碳中和發佈自願公吿,宣佈與香港上市公司粵豐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公司名稱“粵豐環保”,代碼01381)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打響了與實力民企共同圍繞着碳信用資產開發,碳封存、碳捕捉和碳利用技術應用,以及碳資產管理與交易進行協同合作的“第一槍”。

據瞭解,中國碳中和與粵豐環保的合作同時包括了聚焦在中國碳市場的中國核證減排(”CCER“)項目,業內人士指出,CCER能夠按一定比例和規定用於抵消碳排配額,因而可長期受益於全國碳市場啟動以及碳交易價格的長期上升趨勢。

國際業務方面,公司也有所突破。今年5月,公司完成了300多萬噸的國際核證減排量收購,且進入了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兩家國際碳信用資產交易平台Gold Standard和VERRA的自有賬户,為其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公司已擁有涵蓋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填埋發電、煤層氣發電等不同類別項目所產生的核證減排量(CCER)。隨着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後續也成為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

根據以上業務發展思路可總結出,憑藉該公司在碳資產開發與碳資產管理上的獨特商業模式和執行力,中國碳中和一方面戰略性地購買或儲備了大量優質的碳信用資產(GS和VCS),另一方面又具備了持續開發國內/國際認可的碳信用資產(CCER、GS和VCS)的能力,短短几個月已經使公司真正成為中國碳市場的“領頭羊”。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碳中和已迅速躋身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碳信用資產持有者。

綜合來看,碳中和是有望誕生千億級乃至萬億級大公司的黃金賽道,中國碳中和能夠快人一步早早佈局相關領域,已經取得了先發優勢。同時,其完整的業務鏈條所形成的稀缺性也吸引了資本市場更多關注,對於其未來發展是一大助力。

在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落地之時,中國碳中和也會乘勢而起,成為碳中和這股歷史浪潮中亮眼的存在。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