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呷哺呷哺的中年危機與賀光啟的囚徒困境
格隆匯 07-09 09:4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一點財經, 作者:一點財經

核心高管被裁的羅生門式事件,恐成呷哺呷哺(0520.HK)的滑鐵盧。

上市公司開除核心高管流程複雜嗎?對呷哺呷哺來説很簡單,只需要一個電話一封公吿。

開除高管需要過硬的理由嗎?至少在當事人——前行政總裁趙怡看來,自己並沒有過錯。

呷哺呷哺在5月21日和6月14日分別發佈公吿解除趙怡的行政總裁和董事職位,理由為“部分子品牌表現未達董事會預期”。

6月27日,趙怡通過社交平台發表聲明對公司公吿進行了“打臉”,稱自己在呷哺任職9年間,業績下滑時臨危受命,推動上市和業務開拓,所謂“業績不達預期”從何而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趙怡是近期繼子品牌湊湊CEO張振緯之後第二位離開的高管,在人事動盪背後,集團業績不佳成為焦點:2020年營收、經歷雙降,其中淨利潤連續三年下滑。

近4個月以來,呷哺呷哺股價持續下滑,截至7月8收盤,股價為7.76港元/股,相較2月份27.15港元/股的高位下滑超70%,市值蒸發約200億港元至84.23億港元。

資本市場的墜落,不過是一系列纏繞着呷哺呷哺的問題和矛盾明面化的開始,那個曾經開創小火鍋先河的呷哺呷哺似乎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變化了。

即便是賀光啟(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重新出山,出任CEO,怕是也難挽救呷哺呷哺業績口碑下滑、人才流失、轉型受困的種種頹勢。

種種問題,不禁讓人疑惑,“小火鍋之王”怎麼了?

“罷黷”大戲背後的危機

在與賀光啟共事的9年裏,趙怡經歷了從“天才”被降格為“不合適人選”的大起大落。被解職後,與公司之間的“撕逼”也將集團背後的管理困境暴露出來。

據趙怡履歷,其曾先後擔任聯合利華商務經理、索尼愛立信通信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的零售運營總監、麥當勞中國北區的財務總監,擁有美國紐波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靚麗的履歷引起了賀光啟的青睞,2012年11月12日,趙怡應賀光啟之邀加入呷哺呷哺負責財務相關事務。

僅僅兩年後,也就是2014年,趙怡帶領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當時的“火鍋第一股”。2019年,趙怡出任行政總裁一職,行使CEO職責。

在上市之後,趙怡更得賀光啟信任,甚至在會議上被誇獎為“天才”,趙怡也於去年表示,“賀董事長是一個有夢想的人,我希望可以幫助他把呷哺做成第二個麥當勞或者肯德基。”當時還是其樂融融的一番景象,如今卻已物是人非。

今年4月16日,呷哺呷哺管理層動盪開始,湊湊CEO張振緯離職,卸任公司所有職務,湊湊各部門、各區域負責人暫時向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彙報。趙怡也被公司於4月20日安排休假。緊隨其後,5月21日呷哺呷哺發佈公吿解職行政總裁趙怡,賀光啟暫時接任。

6月初,賀光啟發布全員信稱,公司重大人事變動,屬於“對於不合適的人進行適當的流動”。他表示,將進行集團資源的全面整合,建立員工薪酬激勵機制等。

趙怡在近日個人聲明中對公司隔空“開撕”,稱公司董事會宣佈解除自己行政總裁職務,系在其休假期間、在“未被事先通知會議議題”的情況下,匆促且“勉強”獲得通過。

趙怡列舉了任職期間的功績,對解職理由進行了駁斥,稱自己是推動公司上市的功臣之一,工作期間不僅公司股價大漲,在2019年上半年存在業績壓力下臨危受命於下半年扭轉局勢,各類指標同比2018年出現上升趨勢。

呷哺呷哺至今未對趙怡的聲明進行迴應。

值得玩味的是,趙怡接到革職通知,也僅僅比公司公吿早一天而已。據趙怡描述,回京途中她突然接到通知要20分鐘後開會,並未被吿知會議主題,隨後不得不在高鐵廁所中參加了這場將自己解職的會議,讓事情具有了“不一般的味道”。

人事動盪背後,深層次原因是呷哺呷哺業績的大幅下滑。

依據最新的2020年報數據,呷哺呷哺總營收54.5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9.5%;歸母淨利潤183.7萬元,同比下降99.36%。翻枱率也一路走低,從2016年到2020年分別為3.4次/天、3.3次/天、2.8次/天、2.6次/天和2.3次/天,呷哺漸漸被消費者拋棄了。

誠然,趙怡作為行政總裁有一定的責任,但疫情對餐飲行業的打擊豈是人力所能抗衡?將曾經的功臣趙怡當做“替罪羊”難免有失偏頗,至少在部分內部員工看來,董事長賀光啟也有不少責任。

早已有傳言稱,呷哺呷哺出現“蛀蟲橫行、官僚主義深入骨髓、派系爭鬥明顯”等管理問題,一些呷哺內部人士對於賀光啟也有疑心重、難放權等評價。

面對業績和股價的低迷,賀光啟急了,親自下場做救火隊長,相比找“替罪羊”,呷哺呷哺更需要的,是找出不受市場認可的根源。

“掣肘”轉型的賀光啟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理解容易,做起來難。

台灣省商人賀光啟於1998年在北京創立呷哺呷哺,將吧枱就餐與傳統火鍋結合起來,開創了時尚小火鍋的形式。經歷幾年的埋頭髮育,直到2003年非典期間,外出就餐環境出現顯著變化,一人食小火鍋受到追捧,呷哺呷哺火了起來,曾創出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記錄。

消費市場紛紜變幻,呷哺呷哺發展20多年來,為順應潮流也做了多次轉型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逐漸偏離了市場。賀光啟在用人上也飽受詬病,有評價形容他“疑心重、難放權”,這也為呷哺呷哺轉型失利、高管動盪埋下注腳。

隨着呷哺呷哺的擴張壯大,賀光啟引入一批職業經理人搭建管理體系。此後,敏鋭的賀光啟嗅到了消費升級帶來的機遇,決定依推出全新高端品牌湊湊,並籌謀打造“火鍋+茶飲+宵夜”的全新模式。

在CEO張振緯的帶領下,“湊湊”這個新品牌,越來越成為呷哺呷哺倚仗的對象,自2016年第一家店開業,5年間已開出140多家店,收入在集團中佔比超過三成。

張振緯此前曾表示,為了項目的操盤順利,湊湊的運營和呷哺主品牌不是一套班子,高管團隊為新組成,不少成員來自王品、西貝和麥當勞等企業。在湊湊還掙扎在盈利線邊緣時,張振緯就宣稱,未來湊湊將從呷哺呷哺集團中獨立出來上市。

不過,賀光啟似乎並不這麼想,甚至有媒體披露,他要求呷哺呷哺總部把湊湊的開發、供應鏈、財務人員都抽調到集團,“收編”湊湊,並親自帶隊。

此外,賀光啟把擅長資本運作的趙怡調來任職行政總裁,開發定位介於呷哺呷哺和湊湊之間的新品牌“in xiabuxiabu”,沿用“一人一鍋”的火鍋形式,客單價超過100元,主打年輕消費羣體聚餐場景。

多品牌運營背後藏着賀光啟的野心,他期望能滿足早午餐、下午茶、晚餐、深夜食堂四大場景消費訴求。

然而,2019年至今,inxiabuxiabu品牌只開了兩家店。在趙怡被解職前,該項目和正在籌備的電商業務,都臨時被叫停。此外,賀光啟在上海做的“X火鍋”也沒有做起來。

承載呷哺呷哺向高端大火鍋轉型重任的湊湊,在有起色後卻變成了“無頭蒼蠅”,升級版項目inxiabuxiabu 也隨着趙怡被革職止步不前,“小火鍋之王”幾年來的轉型似乎正在淪為一場瞎折騰。

事實上,呷哺呷哺從引入職業經理人之初,賀光啟的“疑心病”就一直被詬病。

有媒體報道稱,部分內部高層認為,賀光啟更信任家鄉人,在2018年前後開始大量引入中國台灣籍成員,對原高管隊伍進行換血。顯然,賀光啟沒能適應與職業經理人攜手共事,集團業績好自然笑呵呵,發展遇阻就翻了臉。

5月下旬,賀光啟對外透露,呷哺呷哺下一步將開放內部加盟合夥制,向店長開放一些紅利。兩大功臣先後離開,才想起來收買人心要扶大廈於將傾,是否為時已晚?

被“透支”的呷哺呷哺

會一蹶不振,還是涅槃重生?呷哺呷哺走到了岔路口,但其走向似乎並不由己。

社交媒體上,對於呷哺呷哺漲價和口味的差評屢見不鮮。近年來呷哺呷哺對裝修、菜品進行升級調整,卻引來“越來越貴”、“不好吃”的吐槽,曾是品牌特色的“一人一鍋”模式也不再受重視,店內增加四人桌,縮減U型吧枱,呷哺呷哺在運營發展中逐漸迷失了自己。

這種升級還在透支呷哺呷哺的品牌形象,市場定位與消費者心中不太相符了。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回憶吃呷哺呷哺的變化,“以前人均50元,價格便宜還能吃爽,口味多也不難吃。現在人均80至100元卻吃煮菜葉子。”也有消費者表示菜量少了,“肉片就幾片,菜都少得可憐,一樣價錢感覺拼盤少了一半的量。”

呷哺呷哺不僅沒能成為賀光啟口中的“火鍋界的星巴克”,曾經吸引學生黨、打工人的親民小火鍋似乎“變味”了。伴隨口碑的下滑,業績增長曲線也就不難描繪。

如今,創始人賀光啟重新出山,卻面臨不一樣的市場光景,當下的火鍋江湖可謂“高手林立”,各具特色的火鍋店、網紅店層出不窮。

流量明星依託自身曝光度開創火鍋品牌,天然吸引粉絲消費人羣。陳赫、鄧倫、鄭凱等明星紛紛加入火鍋賽道,2019年至2020年,陳赫的賢和莊火鍋店開出了700多家分店。

還有傳統和創新火鍋派系的豪強,不斷在產品和服務端迭代升級。如巴奴毛肚火鍋、撈王豬肚雞火鍋、潮汕牛肉火鍋等,海底撈也憑藉細緻的服務出圈……相較之下,呷哺呷哺則離消費者越來越遠。

另外,“宅家吃火鍋”的消費模式異軍突起。路邊出現了不少專門的火鍋食材店,駐紮在住宅區的範圍之內,加之火鍋外賣的發展、各類即食類火鍋產品的推出,線下門店遭遇不小的衝擊。

這些市場新的變化,賀光啟和呷哺呷哺看起來並不敏感,囿於“小火鍋之王”的盛名之下,早已沒了創業時的那般知覺。

即便是連鎖經營、規模擴張老路,呷哺呷哺也是跌跌撞撞。儘管2020年末,其門店達1061家,當年新開門店129家(含湊湊的38家),但由於疫情衝擊,線下門店遭遇重創,導致鉅額虧損。

心有餘悸的呷哺呷哺在今年也不得不放緩擴張的腳步,全年計劃新設門店70家門店,但截至5月僅新增4家。

一切似乎都朝着不利的方向運行。賀光啟,還能拿出什麼翻盤的良策呢?

結語

呷哺呷哺遇到了“中年危機”,轉型不利、人才流失更將集團置於危險的境地下。面對危局,創始人重新掌舵,顯示出了責任感與魄力,但光有雄心壯志還不夠,在試錯空間越來越逼仄的當下,留給“小火鍋之王”的機會還剩多少,恐怕難以樂觀。

無論如何,為大眾提供質優價廉的消費體驗,才是經營的長久之計。在火鍋隊伍中愈加掉隊的呷哺呷哺,能否在創始人的手下煥發新機?市場將拭目以待。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