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弗也
來源:稜鏡
“今天搶螞蟻都搶瘋了,為了搶到,有朋友就讓全家人去開户,對比哪裏的便宜,然後一起申請。”10月27日,香港市民Sara向作者描述全民融資搶購螞蟻股票的盛況,“一大早,就等着券商公佈可以申請的融資份額,有的網站都堵塞了,電話也被打爆了”。
螞蟻集團(06688.HK)登陸港交所,一場“打新盛宴”在股民當中掀起,而在“分享”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個結果——市場對於港元需求的驟增。
面對這種情況,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連續干預港元匯率,10月以來,其已向市場注入了超過1000億港元。實際上,不僅是螞蟻集團,隨着大量中概股陸續在港交所二次上市,資金加速湧入香港,對於港元的需求早已在持續攀升。
始於1983年的香港“聯繫匯率”制度,讓港元匯率穩定在7.75至7.85港元兑換1美元區間,如果市場對港元供不應求,使得其升值到7.75港元,就會觸發“強方兑換保證”,香港金融管理局會據此買入美元,賣出港元,從而使匯率回到區間內;反之,則會買入港元、賣出美元。
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今年4月21日至9月22日期間,強方兑換保證被觸發了50次,金管局共賣出了1685億港元。其在今年9月發佈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中解釋到:受股票相關需求,包括新股集資活動、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南向資金流入,以及股息派發的支持,港元匯率維持偏強。
從騰訊、美團、小米,到阿里、京東、網易,再到如今的螞蟻,國際投資者對香港股市持樂觀態度,內地科技巨頭正引領熱錢湧入。
10月27日,螞蟻集團在港股的股票開始公開申購,Sara在一家會計所工作,很多香港市民和她一樣,“打新”熱情在瞬間被點燃。
“孖展”是香港資本市場術語,相當於“貸款融資”,股民可以用一部分本金從銀行、券商借出來更多的貸款,進行投資。
根據港媒報道,綜合多家券商、銀行的數據,在公開申購的前兩日,螞蟻集團已累計錄得超過3690億港元的孖展額,最少超額認購110倍。其中,中銀香港兩日累計錄得1000億港元的孖展認購,匯豐銀行兩日累計獲得930億港元孖展認購,散户平均認購約326手。
由於港股相較A股,打新門檻更低且中籤率更高,許多內地股民也希望參與螞蟻集團H股的申購。一位內地股民向作者介紹,10月27日上午,當他在券商APP上下單申購時,被提醒目前“認購高峯,正在排隊”,他看到屏幕上顯示,“排在前面的還有3322人,預計等待時間6分鐘”。
儘管螞蟻上市受到全民關注,但根據其IPO規則,螞蟻集團H股只有2.5%的股權分配給香港的零售投資者,剩下的97.5%為針對機構投資者準備的國際配售。
“其實沒有給散户留太多的機會。”一位香港投資機構負責人向作者感歎,根據螞蟻的申購規則,散户的中籤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打中的量不會太多,一些資金量雄厚的個人投資者會通過機構通道購買。
“不過,國際配售的門檻比較高,如果個人從機構那裏申購,一般都是100萬港元起步。”上述負責人表示,自己的客户出資額都是千萬起步,“還有一位客户直接拿出了2億美金來申購螞蟻”。
為了迎接螞蟻集團上市,香港的券商和銀行準備了大量資金提供給像Sara這樣的散户貸款,其中,匯豐銀行預留了1000億港元、耀才證券預留了400億港元、富途預留了300億港元、大華銀行預留了200億港元、英皇預留了200億港元,而這些預留資金多已被借空。
為了爭奪用户,這些銀行、券商還紛紛推出了免手續費、更低利息的促銷手段。例如,經匯豐銀行認購螞蟻股票的用户,可以享受年利率低至0.48釐的超低貸款。
過去一年多,受益於中概股迴歸,港交所在疫情等諸多背景下,依然保持住了全球IPO規模第一的位置。
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共有80餘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資金同比增長了74%,其中不乏農夫山泉(09633.HK)和網易(09999.HK)這樣的明星企業。
實際上,在今年前三個月,港交所IPO募資規模並不如去年,港元也一度疲軟,但是,隨着內地疫情被逐步控制,這一局面得以扭轉,如今,螞蟻集團的登陸,讓港交所提前鎖定了今年IPO規模第一的寶座。
穩定匯率也隨之頻繁和擴大。
根據作者綜合香港金管局數據不完全統計,僅10月以來,其就已經向市場注入了超過1000億港元,超過4月至9月總和的一半。其中,在10月23日,金管局單日就進行了3次注資,合計規模達到269.08億港元,創下了2020年單日注資規模新高。
香港銀行體系的結餘也在持續增多,截至10月28日,已經增加至4147.3億港元,創下4年來最高紀錄,而在去年,這一數據僅在540億港元左右。
去年年底,香港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港元匯率和銀行體系結餘,這兩項數據能反映資金進出香港的情況,匯率越高、結餘越大,説明流入香港的資金越多。
“大量資金流入香港,主要是因為有新股持續來港上市,尤其是中概股的二次上市,市場對港元需求量大。”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副會長黃以東擁有超過25年投行及資管經驗,他向作者分析,“除此之外,臨近美國大選,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選擇轉持港元避險,也吸引了資金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金管局的半年度報告,自滬港通和深港通開通以來,透過其南下的資金大幅增長,今年1月到7月,國際資金流出,內地資金大量流入,到8月底,南下淨買入金額大幅增長至1497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6%。
到如今螞蟻上市時,這個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上述香港投資機構負責人向作者表示,內地股民對螞蟻雖很熱情,但受外匯政策影響,直接投入的資金並不多,“大部分還是國際上的熱錢”。
“全球央行資金氾濫,加上歐美疫情仍然嚴重,多次觸發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兑美元匯價的強方兑換保證,金管局在紐約外匯市場承接美元沽盤,可見湧入香港的資金主要來自歐美國家。”黃以東向作者表示,“這也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香港股市正面樂觀的態度。”
2014年,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夕,曾與港交所進行過多輪談判,但最終因為港交所“同股同權”的規定,讓兩者擦肩而過,這一度被稱為港交所最大的遺憾。
此後,港交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18年,推出“同股不同權”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種不同股權結構,可以保證公司創始人及大股東在上市後,仍保留足夠多的表決權來控制公司,因此備受科技公司青睞。
這次變化被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之為“香港市場2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從那以後,美團(03690.HK)、小米(01810.HK)等在港上市,而阿里(09988.HK)、京東(09618.HK)、網易等也完成在港的二次上市。
港交所備受內地互聯網公司青睞,讓它的市值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恆生指數有限公司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6月底,在港交所主辦上市的科技公司從137家增加至163家,新增數量不多,但以市值為標準來劃分,科技公司市場佔有率則從14.6%暴漲至33.2%,螞蟻上市之後,這個數據將會更大。
目前,市值排在港交所前三位的公司依次為阿里巴巴、騰訊控股(00700.HK)和美團,螞蟻上市後,其將擠掉美團,位列第三位。
今年7月27日,恆生指數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恆生科技指數”,這一指數主要追蹤30家在港股上市的最大的科技及創新企業的市場表現,阿里、騰訊、美團、京東、小米等頭部公司就位列其中,有媒體將其稱之為“港版納斯達克”。
但是,黃以東表達了不同觀點,他向作者表示,從發展定位上,港交所不會成為納斯達克,雖然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受到市場關注,但是同一時期,仍有傳統行業如零售、消費品、醫療健康、金融、地產等實體經濟企業來港上市,港交所要比納斯達克更多元,例如剛剛來港上市的農夫山泉,就讓人看到了港交所更多的可能性。
不過,黃以東也表示,最近幾年,地產、金融、銀行等港交所的傳統頭部公司,股價均處於歷史低估值的位置。
(文中Sara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