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行預計將聚焦四大主題:以內需為主導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科技自主創新、城鎮化2.0以及綠色經濟。
瑞銀稱,「雙循環」戰略是重中之重。最新提出的雙循環戰略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預計將成為新的五年規劃框架中最關鍵的戰略方向。具體而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是以國內為主要驅動力,釋放潛在內需並穩定供應鏈,同時開放市場並與全球經濟體相互合作,改善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由於外部不確定性和緊張局勢,該戰略旨在整合內部與外部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消費、科技和金融領域。
第二,胡一帆稱,在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由於中美緊張局勢帶來科技脫鉤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科技創新和自給自足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儘管這無法一蹴而就,但「十四五」規劃可能會承諾更多措施來發展本土技術,尤其是半導體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中國預計將為基礎研究、前沿研究和先進科技領域(比如芯片和半導體、機器人和高端機械等)提供更多支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激勵措施。研發和教育支出的目標可能會更高。
第三,城鎮化2.0加快步伐。中國已經形成五個主要的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地區),這是中國城鎮化的重要空間載體。2019年這些城市群佔全國GDP的64%左右,並佔全國人口的54%。在下一階段,中國可能會繼續以改善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通為重點,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並改造老舊社區。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長最快的高鐵系統。隨著中國計劃在2035年前將高鐵網絡增加一倍至7萬公里,鐵路建設預計將在未來至少十五年內蓬勃發展。
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導者,據報導有將近800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正在進行中或計劃實施,佔到全球總數的一半以上。智慧城市將受到「新基建」概念的支持。可望受到大力支持的新基建包括5G、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傳統基建」則包括交通運輸、公共設施和環境管理等。
此外,第四,綠色經濟將成為長期目標。中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內地的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頂峰。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佔全球總量近30%),中國可能在「十四五」規劃中設定更高的綠色能源目標。中國逐漸向更潔淨的能源結構邁進,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份額從十年前的70%,下降到2019年的58%,在此期間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長逾一倍至15%。
由於去年已達到了「十三五」規劃設定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總量中佔15%的目標,因此中國可能會把到2030年實現佔20%的目標提前至2025年。在過去十年中,單位GDP碳排放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在中國的減碳承諾下,未來還將加速下降。這將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投資帶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