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獨角獸早知道
華住集團(1179.HK)今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為297港元/股,昨日暗盤華住集團收漲2%,報303.2港元。
截止發稿時,華住集團漲4.58%,報310.6港元/股,市值逼近千億港元。
華住由連續創辦了攜程和如家的“創業教父”的季琦一手創辦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最初由定位經濟型酒店的漢庭品牌起家。
截至2019年底,以經營的酒店客房數量計,華住為中國第二大及全球第九大的酒店集團。其在香港的二次上市有利於更靈活化地進行資本運作,從而進行整合、擴張,加速“跑馬圈地”。
當前國內各大酒店集團也都在大肆擴張中,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另一方面今年疫情對酒店行業衝擊也不小,最終華住在港股的融資情況和估值如何,以及其逆勢做大體量的計劃能否順遂,還要進一步觀察。
對於募集所得款項用途,據招股書透露,約40%將用於支持公司的資本支出及開支,以加強公司的酒店網絡包括新酒店開業以及現有酒店的升級及持續維護;約30%將用於償還公司於2019年12月提取的5億美元循環信貸融資的一部分;約20%將用於增強公司的技術平台,包括公司的華住會;約10%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華住集團招股書給出了華住近三年的財務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華住淨收入分別為82.29億元、100.63億元、112.12億元。在這3年期間,公司的經調整EBITDA(非公認會計准則)利潤為23.79億元、32.69億元及33.49億元,而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為24.53億元、30.49億元及32.93億元。
華住在國內運營的品牌包括禧玥、花間堂、桔子水晶、漫心、美崙、美居、全季、桔子精選、星程、CitiGO歡閣、漢庭、海友、怡萊、宜必思,另有合作品牌諾富特、美爵、城家公寓和馨樂庭公寓。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在營酒店6,187家(含由附屬公司德意志酒店所經營的116家酒店)。
根據華住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受疫情影響,期內包括客房收入及非客房收入的酒店總營業額為50億元,同比下降32%。不包括德意志酒店,酒店營業額下降49%;第一季度淨收入為20億元,同比下降15.7%。
但疫情之下,華住依然保持了逆勢開店的擴張節奏。一季度財報顯示,華住在一季度開設了296家酒店,其中包括10家直營店和286家管理加盟店和特許店。
近一段時間,華住已經在不同場合多次透露其“跑馬圈地”的計劃。
今年9月1日,在漢庭15週年大會上,漢庭CEO徐皓淳對外表示,作為華住集團旗下經濟型酒店品牌,漢庭已經發展了15年,未來將進一步下沉市場,打造經濟型酒店標杆。目前漢庭在全國共有約2600家酒店,今年下半年,預計將再開業300-400家酒店,在未來2年-3年內,漢庭酒店數量將達到5000家。
事實上,擴張的範圍還不僅僅是華住旗下的經濟型酒店漢庭,其中高端酒店也在“馬不停蹄”圈地。
在今年華住發佈的第一季度財報中,華住方面指出,未來三年,公司旗下高端酒店也將進一步下沉到中國更多的低線城市,這些品牌包括禧玥和花間堂。而更早之前,華住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季琦在2019年12月的“華住世界大會”上還指出,2022年集團旗下酒店將達萬家。這樣意味着,除了漢庭,華住集團旗下其他品牌也將逆勢擴張。
二次上市對於華住來説顯然是件好事,不過,究竟能否取得預想結果則還是是未知數。
畢竟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旅遊酒店業來説衝擊巨大,在此情況下,酒店市場整體“啞火”,由此也讓旅遊、酒店企業市值紛紛縮水。
就目前而言,作為酒店股來説,此時雖然未必會獲得比較好的估值,但是從中國市場和企業整體發展來看,仍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
以全球最大酒店集團萬豪國際為例,其在今年疫情前(以1月17日為時間點)股價為149.78美元,而截至美國時間9月9日收盤價僅為102.01美元。由此可見,酒店行業的估值並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不過,對比國內酒店華住來看,該公司截至美國時間9月9日收盤價為44.55美元,已經高於今年1月17日時的39.29美元的股價。有分析師認為,這顯示出國內酒店企業復甦似乎更快。
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疫情控制較好,在此情況下,國內企業業務又率先恢復,這個時候即便有很多市場挑戰,但未來的發展也是可期的。
對於消費者來講,後疫情時代,人們出行住宿傾向於選擇大連鎖品牌,可見,未來中國酒店市場仍然具有可拓展空間,但至於華住最終能否在資本市場獲得較好的融資,則要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