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準時達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宣佈,與日本西部燃氣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雙方制定了為期3年,年運輸量20萬噸的運輸目標,共同打造LNG(液化天然氣)罐式集裝箱業務合作模式,通過海陸聯運的方式,將日本液源直接連接至國內終端用户。
自1960年第一艘LNG船——“甲烷先鋒”號成功跨越大西洋將2000噸LNG(液化天然氣)從美國安全運至英國坎威爾島起,全球LNG貿易與運輸已走過近60年。在這60年間,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於LNG能源的關注,其需求逐步旺盛,我國則處於需求增長的最前沿。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LNG進口量超過5300萬噸,佔天然氣進口總量60%,未來5~10年內,這一規模還將在201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與使用需求成正比的是,LNG貿易和運輸的增長,以及運輸模式的創新。但不容忽視的是,作為典型的物流業運輸“三高”(高投入,高風險,高門檻)貨類,切入LNG運輸難度不小,準時達能源如何“對症下藥”?
創新運輸:點線面液改集
把LNG裝進集裝箱運輸,攏共分幾步?
“首先,需要選擇恰當的切入時機和優質的合作伙伴。”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準時達能源首席執行官梅族林表示。
從準時達能源成立的背景來看,實現了供應鏈和能源“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其股東之一,在全球泛電子化物流方面深耕多年,運輸和服務網絡遍佈全球,同時,依託領先於行業的智能化信息系統,在物流信息化落地及運作中經驗成熟;另一方面,作為準時達能源另一股東的IDG能源,不僅在北美、歐洲等地區能源投資廣泛,並且在國內用户終端佈局頻頻。
準時達能源的成立,定位於LNG罐箱中游,即端到端的物流和供應鏈服務,即承接了上游在北美等地區的液源,同時也鏈接IDG能源投資佈局的下游用户,串連液源到終端用户之間的供應鏈環節。2018年8月,準時達能源團隊建立,2019年初,拿到LNG進出口、LNG貿易和倉儲、危險品陸運等除航運以外的LNG運輸所有資質,得以准入這一領域。
“從業務開展上來説,我們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實體物流和平台物流。”梅族林介紹,而這也是把LNG裝進集裝箱運輸的關鍵步驟。
具體而言,在實體物流建設方面,準時達能源將其分為國內和國際網絡,代表產品分別是“罐運保”和“海液通”。
“罐運保”的主要作用在於為上下游之間建立一個固化的物流運輸通道。從佈局上看,是以水路為核心,打造“兩橫一縱”(兩橫指長江、珠江沿江港口分撥,一縱指沿海港口分撥)物流分撥網絡,通過班輪運輸將上海港,青島港,太倉港,連雲港等區域樞紐港口打造為集散中心,然後通過集卡實現陸運。梅族林補充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港口燃氣接收站達成協議,一站接貨,多點提貨,從而供應保障。”
在國際網絡方面,準時達能源打造了“海液通”服務。作為船舶的升級,“海液通”服務能夠直接通過罐箱進口LNG,靈活性及市場的通貨能力更高,也更符合日本、印尼這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島嶼的地理國情。同時,“海液通”服務堅持“只做交易,不做價格”的模式,為國內終端用户提供海外低價液源,由供需雙方直接進行價格談判,由準時達能源做指定運輸。
而在實體物流之外,依託準時達業內領先的IT技術與成熟的運營模式,準時達能源同時打造了物聯和互聯的平台物流。
作為標準化運載單元,單一液貨集裝箱通過傳感器採集的數據具備標準化和模塊化的屬性。梅族林認為,準時達能源在罐箱運輸中通過傳感器採集到的壓力、液位以及定位等數據,是其物聯平台的數據基礎。不僅能直接面對客户的使用需求和過程的安全管控,在平台形成後,傳感器數據集採同時能夠連接上下游生產、能源使用、配送、採購計劃,為其提供決策支持。“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的精準匹配,實現空罐和液罐的相互調配,滿足生產要求。”
據悉,目前,準時達能源在批量模式中,除與日本西部燃氣簽訂3年60萬噸的運輸協議之外,還在國內簽訂了一個為期5年,年運輸量30萬噸的供應協議。此外,還在日本、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班輪運輸模式的測試,通過與馬士基等知名班輪公司合作,小批量運輸LNG罐箱。其中,加拿大和歐洲已經形成了小批量的穩定運輸,目前大約在20FFE/周。
難點之下:保安全保供應
無論是從模式再造上,還是在業務開展中,面對LNG運輸的難點,準時達能源以自身優勢破局。
對於LNG運輸中的難點,梅族林將其總結為兩點,一是安全管控,二是穩定運輸,即保持供應。這也是所有想要參與LNG運輸的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
作為危化品運輸的主要貨種,LNG對於運輸安全要求極高,即便採用“液改集”方式,其安全風險仍然不容忽視。近年來,全球發生的多起集裝箱船在航起火、爆炸事故中,危化品貨物瞞報、錯報以及裝載、處置不當是重要原因。
對於準時達能源來説,從硬件選擇開始就已經是安全的起點了。
首先是容器的問題,目前,罐箱作為小批量LNG運輸中最為頂尖的設備,無論是技術成熟度還是市場應用,均已經得到驗證,長達90天以上的保冷,能夠適應全球幾乎所有遠洋航線班期,低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安全風險的發生。
貨物在途風險不僅與承載容器相關,還與信息交互和現場作業管控相關,尤其在航行或者在港操作過程中,貨物狀況如何是各方關注的問題。準時達能源在LNG罐箱裝載的傳感器就是為了實現過程管控和可視化運輸。
“大部分傳感器的數據上傳頻率約為一個小時一次,我們採用的可視化系統是準時達自己研發的,在密集操作的節點,數據傳輸可以達到1分鐘一次,而在長途運輸的過程中,可以恢復為1小時一次。”梅族林介紹。此舉就將最易發生安全風險的環節置於最嚴密的監控之中,從而實現及時有效處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本質上來説,LNG罐箱運輸是一種包裝運輸,與集裝箱一樣,在實現運載單元標準化之後,其操作便利度將會大幅提升,並且能夠實現“一罐到底”。中間不需要對貨物本身,也就是罐裝液體進行操作,在吊裝等環節,僅對外包裝的罐體進行作業。在以往危化品運輸作業中,針對貨物本身的操作過於頻繁也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説,LNG罐箱運輸具有天然的操作安全屬性。
而針對穩定運輸及保供的難點,準時達能源的LNG罐箱運輸模式顯得更為遊刃有餘。
事實證明,罐箱通過班輪實現港到港運輸,再通過集卡分撥到終端的模式更為高效,因為從載具特性上來説,罐箱不僅可使實現“一罐到底”,還可以實現儲運一體,對於用户倉儲及週轉效率要求較低。此外,班輪模式下,定時定點供應是常態,船期保障決定用户需求,實現小批量穩定供應。
優勢顯著:“輕”模式重用户
事實上,無論是在時間維度下,還是在空間維度下,儘管行業門檻較高,但LNG運輸依然不是一個新的市場。無論是通過管道直接運輸還是通過大型液散船批量運輸,抑或是經過槽車轉運,其市場都較為成熟。但是,隨着國際油價變動頻繁,LNG價格同樣產生波動,從終端用户的角度來説,更傾向於小批量、高頻次的現貨交易。對於準時達能源來説,此時切入市場,並非貿然之舉,而是結合自身優勢,緊抓用户需求有備而來。
“相對於LNG領域的大宗運輸來説,我們的整體運營規模約在60億~70億元之間,在能源行業,算是較‘輕的運營模式。目前市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大批量的物流模式錯配小批量的用户需求,因此,我們本身的定位在於做大宗運輸的有效補充,這也是準時達能源的優勢體現。”梅族林表示。
而對於其他物流或供應鏈企業來説,準時達能源通過團隊建設、新技術應用等方式以較“輕”的模式切入重資產行業,值得借鑑。
首先,在團隊建設方面,梅族林認為最重要的並不只是行業經驗,能否通過團隊建設實現網絡運營的能力,更為重要。從產地到終端,從水運到陸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團隊來處理,尤其在標準化流程實現和重塑的過程中,都要懂行業的人。
其次,在網絡佈局方面,需要對關鍵資產和稀缺資源進行把控,如堆場、倉儲、資質等,在準時達能源的業務進行中,上述稀缺資源在原有平台的加持下,輔之以自研技術等,一旦形成規模,就能很容易形成“護城河”。
此外,準時達能源的定位精準,也成為其區別於其他運輸服務商的重要特徵。其對標的是物流業務,非能源業務,因此與當下貿易商或分銷商角色更為濃厚的企業形成互補,而非競爭。
梅族林總結道:“總的來説,準時達能源模式的精髓還是在‘只做交易,不做價格上,所以我們的實施路徑也是先收集小批量的需求,通過準時達的網絡和節點整合成大批量物流,最終實現從流量到批量。”
更為重要的是,背靠準時達與IDG能源兩大股東分別在供應鏈管理和能源領域的深厚資源,使得準時達能源在品牌、行業理解與認知、供應採購體系、IT系統、資金等方面遠超同行,在快人一步的同時形成壁壘。
對於未來,基於標準化運輸的準時達能源將複製當前的成功模式。
“準時達能源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在國內做到200萬~300萬噸的規模,在海外我們會複製日本模式,做2~3個轉運點。最終做到10000個罐箱的保有規模。而我們近期的目標是跟隨國內企業的腳步,切入東南亞市場,實現模式複製。”梅族林説。
總體而言,通過業務的獨特性和技術的創新性,準時達能源做到了無縫對接液源與終端用户,而一個被其“輕模式”開啟的LNG運輸新時代,正緩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