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so
來源:keso怎麼看
騰訊組織架構調整已經一年了,調整的效果怎麼樣?部門牆打破了嗎?產業互聯網戰略成功了嗎?
去年的930變革,表面上看,騰訊主要是盯着產業互聯網,也就是所謂to B的大機會。就像馬化騰説的,“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空中樓閣。”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以騰訊的體量和用户規模,即使只是to C的服務,也越來越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提供,必須依賴大量的第三方。服務好第三方(B),就是為了服務好用户(C)。
所以,to B是一個必選項,而不是可選項。對騰訊來説,純粹的to B可能意義並不大,有意義的是,通過to B得到更好的to C,比如“粵省事”、“一部手機遊雲南”這樣的to B項目,帶來是to C的價值,以及騰訊價值的提升。
不過説實話,去年我並沒有完全看懂這次架構調整的邏輯。騰訊的微信(WXG)、互娛(IEG)、平台與內容(PCG)等事業羣都是按業務縱向劃分的,邊界清晰,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基本上是一個橫切出來的事業羣,它涵蓋幾乎所有業務,同時和其他事業羣關聯十分密切。這能成?我很懷疑。
專門成立一個to B的部門,就等於有了to B的戰略?把一些競爭力並不充分的分散資源集中到一起,就成了有競爭力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事業羣,就能打破事業羣之間原有的厚牆嗎?
所以當時我的看法是,這一定不會是調整的終極結果,而只是一系列大調整的開始。可是一年後再來看這次架構調整,我曾經的懷疑,或多或少似乎都有了一些解決。
我曾經認為,企業最期待、最想要的資源,幾乎都在微信上,騰訊產業互聯網的重心,就應該在微信。
但轉念一想,讓張小龍天天跑去跟政府和企業拉關係、談合作,這畫風似乎不太對。而且以WXG兩千多人的團隊,去支撐與數不清的政府部門和企業合作,以及售前、售後的技術支持,想想都不靠譜。
湯道生説:“(微信)把平台的規則定下來,提供場景能力,但是針對不同行業怎麼用這些工具?需要有人推動,需要有人打造標杆、投入經驗運營,證明可以這樣玩,我覺得CSIG當前就是這樣的角色。微信搭台,我跟小龍説我是給他打工的。”
這個姿態很靠譜。並不是説,你是公司現階段的戰略重心,公司各事業羣就都得大公無私地、無條件地支持你。用一種利他的方式,把利己的事做成,這才是智慧。
CSIG幫助微信去完善場景,服務企業的同時,也豐富了微信用户的使用體驗。用户使用小程序在店裏掃完碼可以建立聯繫、溝通,掃碼購、優碼都是在幫微信平台創造更多的適用場景,企業微信落地也需要有專門的服務團隊服務區域的覆蓋能力。助人即自助,CSIG和WXG這都有點天作之合的意思了。
可是,企業內部跨部門的合作,不能完全指望互利,也不能指望部門老大事事親自刷臉,或者擺出誰為誰打工這種姿態,更關鍵的,是建立某種機制,讓合作可以自然地、順暢地發生。我覺得這才是930變革最應該完成的使命。
我曾經説過,“在阿里,兄弟公司就像兄弟部門;在騰訊,兄弟部門都像兄弟公司。”不同團隊之間的關係,就像不同公司一樣,競爭更多,協同更少,隔膜更多,共享更少。騰訊長期推崇的賽馬機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質疑。同時,每個事業羣從邏輯層、數據層到後端的容器或虛機層,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術框架和技術體系。
就像外界質疑的,騰訊這麼大個公司,竟然常年缺失CTO。然而面對一座座“煙囱”般聳立的技術山頭,即便有個CTO,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今年初,騰訊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讓人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技術委員會下設“開源協同”和“自研業務上雲”兩個項目組,開始對舊的組織架構和研發體系動手。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羣(TEG)總裁盧山表示:
提出開源協同,就是希望以開源的手段來改善過去協同不好的問題。參考開源社區的組織方式,將同類項目的不同技術團隊聚合在一起,開源共建。能合當然好,不能合也互通有無,開源坦誠相見,接受使用者的自然選擇。
開源協同把過去封閉在各個小組、部門的代碼,除個別需保密的業務邏輯,全部在公司內部的代碼庫中公開提交,公開發布,全公司兩萬多名技術人員都可以訪問,同時他們也是開源協同的參與者。這樣整個公司就成為一個開源社區,起碼在技術人員層面,過去厚重的堅冰融化了。
騰訊副總裁姚星説:
開源是手段,協同是結果。開源的目的是減少“重複造輪子”,權限開放、代碼相互可見。協同的目標是“去中心化”, 能使用開源組件,能複用必複用;開源組件去BG部門屬性,共同擁有騰訊屬性;開發人員是開源組件的共同的參與者和創作者,不是甲方和乙方,從而保持快速的響應。
如果説“開源協同”徹底重塑了騰訊的開發文化,“自研上雲”則徹底重塑了騰訊的原有的開發模式。過去,QQ是運行在私有云上,和其他事業羣的產品一樣,維繫着一套獨立的技術框架。現在要逐步把它全部遷移到公有云上,這樣它就可以和其他產品使用共同的雲上組件和豐富的服務,別的產品也可以使用QQ的工具和組件。
騰訊自研上雲項目負責人周小軍説:
基於公有云的研發模式,使用雲上豐富的組件、豐富的服務,把內部的一些優秀的工具和組件上雲,對外開放,在雲上做服務。在客户的激勵驅動下,不斷迭代成為行業內的領先水平。
到今年底,整個QQ就將完全運行在公有云上了,今後將徹底擁抱雲原生,用雲來滿足業務快速迭代,資源彈性伸縮的需求。
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對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來説,這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對於已經21歲,有着獨立性很高的事業羣和龐雜的產品線的騰訊來説,歷史顯得過於厚重。積習難改,何況是被認為是曾經帶來巨大成功的積習。
現在還無法斷言騰訊變陣已經成功。畢竟,自研上雲要3年才能完成,開源協同則需要3-5年,而且完成了自研上雲和開源協同,是否就能解決這家公司的戰鬥力問題,應變力的問題和創新力的問題,沒人知道。但起碼,你正在看到一個敢於自我否定,敢於面對變化的騰訊。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過去這兩年,業內對騰訊有太多的質疑,這些質疑差不多到了要完全否定騰訊的程度。從企業文化,到投資風格,到賽馬機制,到諸侯割據,那些曾經成就騰訊的,現在統統成了弊端,成了負累。尤其是當把騰訊拿來跟阿里比、跟頭條比的時候,騰訊既沒有厚重的體系優勢,也沒有尖鋭的突破能力,一句話,騰訊已經老了。
騰訊並不需要證明什麼,但騰訊確實需要走出舒適區。
再去看930變革的初衷,把握產業互聯網的大機會則變成了一個由頭,騰訊更想做的,可能是藉此重新激活這家公司。
祝福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