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全球化下的商超史
格隆汇 09-16 13:50
作者:慕峰 
来源:太阳照常升起
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美国工厂、德国工厂、中国工厂,是越来越热门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是全球化带来的。
今天,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对制造业的关注都超过以往很多年。但对一个时代而言,真正吸引人的,不可能是口号,只可能是实惠。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不可能依赖于一腔热血,必须依赖于普遍可接受的付出与回报。
一个时代的主流企业家,是大多数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当这个时代最风光的企业家都来自个别行业时,很难再让优秀的年轻人去到其他行业吃苦。
在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大会上,张勇发布了阿里的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云计算大数据。事实上,包括阿里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企业,无论是霸王龙还是独角兽,都是局域网内的本土企业,自身离全球化还有十万八千里。阿里目前的海外营收占比只有大概5%。从营收看,2018年度阿里营收为561.47亿美元,只有Amazon营收2328.87亿美元的四分之一。当然,市场更关注市值,而不是营收。
如果我们把传统商超企业与电商平台排个序,沃尔玛(1)仍然以5144.05亿美元的营收位列Global Fortune 500的第一位,后面还有Amazon(13)、Costco(35)、沃博联(40)、Kroger(47)、家乐福(81)、Tesco(103)、永旺(118)、Target(122)、Royal Ahold Delhaize(127)、京东(139)、Seven&I(159)、欧尚(164)、Albertsons(165),然后才是阿里(183)。后面还有Westfarmers(195)、Finatis(207)、Woolworths(233)、麦德龙(267),当然还有Otto、ALDI、Publix、TJX、Coop、Migros、Dollar General等等等等。
Amazon有取代大多数实体商超吗?其实并没有。商超一直在进化。那为什么单单在中国,就出现了电商平台一统天下之势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Fortune 500上的商超企业有多少是主要依赖本土市场的非全球化企业呢?商超是必然会受全球化影响的,因为商品是全球化的,但这不意味着商超企业就天然全球化。有部分商超企业可能只是在本土负责“进口”,通过销售其他国家的产品去满足本国的需要;有部分商超企业则可以成为全球渠道,不但能通过进口对他国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还能将本国商品畅通的输出,提升其价值。那么,中国目前有后一种真正全球化的商超企业吗?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最适合全球化的电商平台,在中国却变成了几乎只能本土化的企业,唯一跟全球化沾边的商业行为就是海淘进口,帮助海外把产品卖到中国,却难以帮助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球并提升其商业价值。反之,在Amazon逐渐退出中国本土市场的红海竞争时,却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作为自己的主要卖点。当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只能通过Amazon去出海,无论阿里京东还是苏宁拼多多都基本帮不上忙时,中国制造业被Amazon自营“剥削”的命运何时才能扭转呢?
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去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有意义的。其实我很想知道的是,阿里的全球化战略,究竟是继续“进口”的全球化,还是会扩展为“出口”的全球化呢?或者,会进一步形成真正的“海外本土”的全球化呢?
尽管我们可以在目前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写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且很可能会超出大众的认识范围,但这样做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基于此,我决定利用未来一段时间,去梳理全球商超企业的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商超企业的进化,跟城市化进程、都市圈形态、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紧密相关的。
下图,是美国商超史上最重要的企业之一Sears百货1913年的邮递购物册。当时的美国人,就是根据邮递员送来的Sears购物册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住房类型,通过快递下单全部建造所需的建材,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Sears的邮递购物,曾经服务了超过60%的美国人(位于乡村),从水杯、收音机到住房建材,乃至福特汽车的风挡,都是通过这样的邮递服务购买,并通过邮递送货上门的。所以我们还会觉得今天的电商快递服务是最“先进”的吗?

与大多数全球化研究不同,我一直将企业作为观察的对象,尤其对企业和产业的历史充满兴趣。基于前期对1955年以来美国Fortune 500和1995年以来Global Fortune 500的全面整理,未来我们将不断尝试去梳理不同产业的企业史,从微观视角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破除这个时代的种种“迷信”。
从全球的、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是一件耗时而有趣的事。我们不能确定何时能有成果,但一定会有成果。
以上。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