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全球市場將迎來“超級央行周”,超20家央行公佈最新政策利率。
美聯儲將於週四凌晨公佈3月利率決議,同時更新經濟預期和利率預測“點陣圖”。
目前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本週將維持利率不變,最近在美國經濟預期的問題上市場出現“裂痕”。
大摩認爲,在當前政策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美聯儲3月會議大概率將選擇按兵不動,繼續以數據爲導向,謹慎應對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密集推出一系列關稅政策,導致商業和消費者信心下滑。華爾街擔心,關稅持續加碼會導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甚至“滯脹”。
1
“全球最聰明資金”都在虧錢
美股市場現重大分歧
納指、標普500指數週線罕見四連陰。
過去三週,“美股科技七巨頭”市值蒸發2.7萬億美元。
被稱爲“全球最聰明資金”——華爾街對衝基金產生鉅額虧損,Citadel、P72、千禧年2月罕見全部虧錢。
2月份,Citadel基金創下2021年5月以來的最大月度跌幅,千禧年、P72等主要多策略對衝基金全部出現虧損。截至3月13日,高盛旗下一隻覆蓋亞馬遜、Meta、微軟和英偉達等市場熱門股票的基金在過去一個月下跌14%,同期標普500指數下跌9.7%。
作爲標普500指數7000點目標價的堅定看多者,華爾街知名多頭、Yardeni Research總裁Ed Yardeni近日態度出現微妙轉變:
“我們不能排除熊市已於2月20日(標普500指數創歷史新高的次日)開始的可能性....我們擔心‘特朗普關稅動盪2.0’可能引發一種罕見的閃電崩盤,且不伴隨經濟衰退。”
Yardeni認爲,“閃電崩盤”可能像1962年和1987年那樣,發生得很快,逆轉得也很快。他指出,“因此,這次拋售可能提供買入機會,尤其是那些估值過高但現在已經下跌的標的”。
Yardeni已將美國經濟衰退和股市熊市的可能性從過去三年的20%上調至35%。
近期美股小盤股羅素2000指數較高點跌去16%左右。標普500指數下破200日均線,這是自2023年11月以來首次。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首席市場策略師Callie Cox表示,200日移動平均線下方是危險區域,一旦下破進入該區間資金會加速賣出,導致市場波動加大。
一般而言,200日移動平均線被市場視爲長期趨勢線。過去25年來,標普500下跌中有18次跌破200日均線,其中11次股市迅速修復止跌,而另外7次則繼續下挫。
2
波動加劇!
多隻主投美股的QDII基金出現明顯回撤
近期,隨着美股大幅波動,多隻主投美股市場的QDII基金出現明顯回撤。納斯達克ETF、標普500ETF年內來跌超10%。
納斯達克ETF、標普500ETF這輪下跌中,一些資金選擇逆向流入。年初至今,超98億元資金買入跟蹤美股的相關ETF。
其中,華泰柏瑞納斯達克100ETF、華夏標普ETF、華夏納斯達克ETF、納指ETF易方達年內分別“吸金”13.04億元、12.97億元、12.39億元、10.59億元。
(本文內容均爲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當下全球資金對美股後市出現較大分歧。一些觀點認爲,美國經濟預期放緩將爲美股帶來較大不確定性。也有觀點表示,美股中長期前景依然樂觀。
市場恐慌之際,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出面安慰投資者稱,股市調整是健康的,他並不擔心美國市場的長期走勢。不過他還表示,特朗普政府的重點是防止出現金融危機,不能排除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3
人類如何與AI共處?
過去幾周,全球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不大,但全球資本市場情緒發生重大變化。
驅動資產重估和逆轉的,是兩大超預期的敘事改變:一是DeepSeek的突破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創新,二是特朗普治理下“美國例外論”的動搖,推動全球地緣經濟的再評估。
近日,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圍繞人工智能等熱點話題分享了最新觀點,他認爲中國在應用層面已形成明顯優勢。
達里奧表示,AI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工業革命,核心問題在於人類將如何與彼此共處。
達里奧指出,雖然中國在尖端芯片領域尚有些許落後,但其在芯片的量產和應用方面已經佔據優勢。而技術競爭的本質角力點,也不在於能否造出最尖端、最昂貴的芯片,而是真正將技術應用於實際場景中;在這一點上,中國在應用層面已形成明顯優勢。
達里奧認同人工智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工業革命,因爲它影響着我們所有的思維方式,我們能在提升生活水平的諸多領域實現質的飛躍。
但這一切的核心問題在於:人類將如何與彼此共處?所有偉大的新技術都可能被用於戰爭,它們也可能引發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在美國的3.3億人口中,僅佔1%的300萬人主導着社會變革——這些人畢業於頂尖學府,是創新者,也是獨角獸企業的締造者;其後的10%依附於他們這些人,從而獲得成功;接下來,30%的人口尚可維持體面;而底層的60%人口,則呈現驚人的現狀——平均閱讀水平僅有不到小學六年級的水平,且普遍缺乏生產力。
達里奧警告,這些非生產性的人口,因無法創造價值而陷入貧困,構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他坦言,根本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好,以更加包容的方式繼續發展?
“我們總是說,我們要追求更好的醫療體系、更佳的福利等等,但其核心在於,人與人之間究竟該如何互利共存。就像我們討論的不丹模式,這個國家雖未經歷現代工業洗禮,卻在全球幸福指數和健康評級中屢屢超越發達國家。
所以,人類該如何與彼此共處,這纔是我所認爲的真正的問題核心。
比如說,當人工智能技術繼續發展下去,它會不會被武器化?我們會選擇相互爭鬥嗎?這些技術帶來的決策速度,將超越人腦的思考能力,最終就可能導致技術失控,從而變成相互之間的對抗。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