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教培行業,到底復甦了多少?

相比東躲西藏的家長和學生,在過去兩年不得不轉型直播發展副業來提振業績的教培巨頭們,對於教培行業變化的感受無疑更深。

好在,8月份一紙文件,教培似乎終於迎來了政策的轉向。

伴隨着巨頭業績的紛紛亮相,現在的教培,到底復甦了多少?

01

第三季度正值暑假,新東方、好未來等幾家老牌教培巨頭的第三季度業績也都備受關注。

今年第三季度,新東方營收4.35億美元,同比增長30.5%,歸屬淨利潤達2.45億美元,同比增長48.4%。

剔除東方甄選業務後,新東方的核心教育營收也達 12.782 億美元,同比增長 33.5%。

另一大教培巨頭好未來也迎來了營收的大幅增長。

第三季度,好未來營收6.19億美元,同比增長50.4%,歸屬淨利潤達5743.1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1.5%。

學大教育、還未公佈三季度業績的思考樂、卓越教育業績也基本都有了不小的增長。

學大教育第三季度營收6.3億元,同比增長15.7%,淨利潤為1419萬元,同比減少50%。但今年以來,學大教育歸母淨利潤達1.76億元,同比增長50.16%。

卓越教育上半年營收3.17億元,同比增長68.1%,淨利潤5441.5萬元,同比增長170%。

思考樂上半年營收3.99億元,同比增長58.8%,淨利潤8265.2萬元,同比增長92.5%。

與業績一同恢復的,是對於人才的吸引。

2022年底,俞敏洪曾透露,新東方大約還有5萬員工。然而今年8月,新東方員工回升到了約7.5萬名。

2025財年,新東方還將向社會釋放1.5萬個招聘需求,其中校園招聘需求超過1萬個。

去年年底僅有846名員工的卓越教育,到今年6月底,員工也回升到了1785名,幾乎增長了一倍。

今年,卓越教育預計還將舉辦超200場校招宣講,計劃招聘超2000人。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迴流”教培行業。

除了個人的職業選擇,也不乏許多人曾經在教培行業的高光時刻受益,現在仍舊認為教培行業能夠賺錢。

可教培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儘管新東方和好未來業績亮眼,但並不是整個教培行業都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高途、有道的上半年財報仍舊虧損。

高途2024年上半年營收達19.57億元,同比增長38.7%,淨利潤卻由盈轉虧,淨虧損為4.42億元。

網易有道上半年營收也達27.1億元,同比增長14.5%,可是淨虧損卻達到了1億元,儘管同比收窄,但此前連續兩個季度,有道淨利潤都為正。

歸根結底,教培行業業績背後的增長引擎,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K12教培。

第三季度,新東方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49.8%,儼然已經成為了公司新的增長引擎。而新東方的新業務囊括了素質素養類教育、智能教育硬件、智慧教育業務、文旅等等。

數據顯示,目前新東方的智能學習系統及設備已經在約60個城市中被採用,本季度活躍付費用户約為32.3萬人。

而好未來的增長引擎,也已經變為素質教育產品和教育硬件。第三季度,好未來素養業務收入同比增80%,其中,培優小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

同樣帶來大幅增長的還有學而思學習機。好未來CFO彭壯壯在財報會上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學習設備是好未來增長最快的業務線。

洛圖科技數據顯示,學而思學習機因為產品單價更高在前三季度銷售額一直排名第一。

教培巨頭們各尋出路,也昭示着現在的教培行業,和過去早已有了相當大的不同。

02

正值暑假,今年8月,一份《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文件中提到,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消費的增長,直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教培行業似乎一夕之間又看到了春天。

然而直到現在,教培仍舊沒有重現榮光,甚至還有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因為未經審批開展學科培訓被罰款,有機構被罰超11萬元。

究其原因,此教培非彼教培。

文件中鼓勵的,是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開放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社會大眾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

也就是説,這裏説的,是非學科類的教培,和雙減中的教培,含義大不相同。

儘管如此,在具體實施中,對於非學科類教培的鬆綁,是否會帶來對教培機構整體監管的放鬆呢?答案大概率也是肯定的。

但就算政策放鬆,學科教培也勢必迎來挑戰。

2023年一年間,有超過5600所小學關門。這固然有鄉鎮小學合併的影響,但顯然,關停潮正在逐漸蔓延。

再往後推進,2030年、2033年、2036年,初中、高中、大學,都將會迎來更大的生源壓力。

未來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會逐漸和現在的小學走上一樣的道路,而學科教培作為應試教育的附屬產品,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挑戰。

那麼,教培的出路在哪裏呢?

其實今年教培行業能夠迎來複蘇,並不完全是因為政策的轉向,而是因為,教培的需求只是被抑制,而不是被“消失”。

學科教培,對有孩家庭來説,是毫無疑問的剛性需求。只要高考的選拔制度存在,學科培訓就不可能徹底止息。

儘管此前雙減政策讓學科教培陷入冷清,但最新的數據卻依舊顯示,2023年,在我國在線教育細分市場中,中小學學科培訓佔比仍然達到36%,佔據市場最大份額,素質教育佔比僅為13%,僅為學科培訓的約三分之一。

甚至連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等學歷培訓的份額都比素質教育高,分別達到20%和19%。

這是因為,學歷焦慮,幾乎是中國人貫穿一生的話題。

孩子小的時候要買學區房,上好的小學和初中,中考要努力考上好的高中,高考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等到成年考上大學,又要擔心專升本、考研、留學等等問題,就連上班之後,也需要學習職業技能。

但是,市場的需求正在轉向。

近年來,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已經逐漸超過1.5——每150個崗位只有100位求職者,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缺口達到上千萬人。

與此同時,藍領羣體的工資一路水升船高。

《2023中國藍領羣體就業研究報吿》指出,近十年來,藍領羣體收入升幅高達225%。對比之下,近十年來,白領收入升幅僅為30%,只有藍領的四分之一。

藍領崛起,已經成為了越來越近的事實,而職業教育,也在離我們越來越近。

今年3月,教育部公佈了12所獲得備案的新設專科高校,5月,教育部再次公示,擬同意設置13所公辦職業本科院校。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斥資百億成立“福耀科技大學”,也計劃在今年開展首批次招生。

在江浙,職業教育也正在提上日程,“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與“高職五年制”,都在逐漸讓藍領,成為小城市的中流砥柱。

在線教育的份額之中,僅次於學科教育的,不是素質教育,也不是高等學歷培訓,而是職業技能培訓,就是這一轉向,最好的註解。(全文完)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