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全球正在走向“氣候地獄”
格隆匯 06-21 19:49

今年的天氣,太反常了。

廣東梅州因為持續的大暴雨嚴重內澇,整個市區十幾萬户人家停電,通訊中斷。

廣西桂林也因為持續強降雨和灕江水庫泄洪,到處積水,交通中斷,遭遇了98年以來最大的洪峯。

閩粵桂深受暴雨之害,東北都颳起了龍捲風,河南、山東卻持續高温少雨,遭遇了五十年難得一遇的乾旱。

從4月開始,河南持續高温,平均氣温比往常高出1.8℃,降水量減少了七成,河南全省六成的土地因此乾旱,三百萬畝土地旱得沒辦法播種。

這一波極端天氣的起因並不複雜——北方的冷氣團沒有持續南下,南方的副熱帶高壓則停留在南方,所以北方和南方都多雨,中部地區乾旱。

隨着季風登陸,主暴雨帶大幅北移,南方的多雨,河南的乾旱,都能得到緩解。

但暴雨的壓力也隨之轉移到長三角,近日安徽徽州也爆發了洪水,網紅古村西溪南不少建築直接被洪水摧毀。

越來越頻繁的洪水之下,“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在如今並不只是一句調侃。

01

看天吃飯的農作物,比人類更先感受到天氣的變化,反應也更為劇烈。

作為中國“四大糧倉”之一,河南的糧食總產量近7年都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供給了國內接近四分之一的大麥,還是玉米大豆的主產地之一。

而因為這輪乾旱,河南有三百多萬畝土地無法播種,夏播的進度大大放慢。

下雨的時候,河南農民甚至激動得跪倒在地。

不過,糧食作為填飽肚子的必需品,肯定會受到整體調控,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

但其他農作物可不一定了。

從4月份開始,荔枝就幾乎掛在了熱搜上面,前段時間還有個熱搜,叫#今年能吃到荔枝就不錯了#。

為何?廣東的荔枝,大減產。

作為全國荔枝的最大產地,廣東荔枝產量佔到了全國的近六成,但從去年開始,廣東荔枝就開始陷入“水深火熱”。

我們來看看命途多舛的荔枝果樹遭遇了什麼——

去年冬天,廣東的氣温太高,罕見的暖冬讓荔枝果樹沒辦法休眠,也就沒有積累養分進行花芽分化。

今年春天,廣東的“倒春寒”氣温又太低,影響了荔枝的生長髮育,“冰火兩重天”剛好和荔枝的生長週期相違背。

所以一直到3月,廣東很多果園的荔枝還是隻有葉子沒開花,有的果園裏的荔枝成花率還不到一成。

哪怕好不容易成花,4月這些荔枝樹又經歷了廣東的持續強降雨和頻繁強對流,又大受打擊,雪上加霜。

因此,今年晚熟的荔枝產量都大幅度減少,桂味、糯米餈、仙進奉的產量估計只有去年的一兩成,桂味荔枝在廣東南部甚至基本絕收。廣西,桂味荔枝同樣賣出了貴得嚇人的天價:

(圖片來源:朋友圈)

人可以冷了就多穿點,熱了就開空調,但農作物卻不能等待季節,扛過寒潮和暴曬之後再開花結果。

短期來看,這僅僅只是偶爾失去“荔枝自由”,但一旦這種情況蔓延,很多農作物適宜生長的產地會越來越少,再長遠一點看,不少物種甚至可能會走向滅絕。

舉個例子,未來的巧克力和咖啡,可能會逐漸變成“奢侈品”。

可可豆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而西非的科特迪瓦和加納是最主要的可可生產國,但是近幾年來西非頻繁乾旱、洪澇,極端天氣導致可可樹生長受阻,產量大幅下滑。

而這已經是可可豆連續第三年收成不佳。

今年的可可收穫季去年10月就已經開始,但是產量還是不夠,市場供應缺口也將從上一季的7.4萬噸擴大到37.4萬噸。

情況類似的還有咖啡豆。

樹上的咖啡豆 圖源:圖蟲創意

全球最大的羅布斯塔咖啡豆生產國越南,近幾年咖啡產量逐漸下降,全球羅布斯塔咖啡短缺將達到約270萬袋(每袋60公斤),價格也飆升到了45年來的最高水平。

阿拉比卡咖啡豆也同樣陷入產量短缺,這都是因為,全球變暖帶來的冰雹、不均勻降雨、高温和乾旱,導致產地水資源短缺,灌溉水缺乏,植物疾病風險變高,進而導致咖啡的產量和質量下滑。

咖啡豆短缺還有得解,但未來面臨的可能是沒有咖啡可喝。

雀巢的戰略業務部全球負責人納夫拉蒂爾認為,如果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30年後,現在的這些咖啡種植地中會有一半不再適合生產咖啡。

如果在本世紀末,全球氣温平均提升2.5℃,那麼,咖啡豆可能就會成為古董,在地球上消失。

就像動物物種滅絕一樣,當環境不再適合這些植物生長,這些植物也會走到自己的終點。

2023年,曾被稱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這個記錄,可能今年又要被打破。

《經濟學人》預測,今年的年平均氣温將正式打破此前定下的閾值,平均氣温將比工業革命前高出 1.5 攝氏度。

而根據IPCC科學報吿,在升温1℃、1.5℃、2℃、4℃的情形下,十年一遇高温發生率變為原來的2.8倍、4.1倍、5.6倍和9.4倍。

如果升温達到1.5℃,那麼十年裏,就會有4年都是極端高温的天氣。媒體的口中“XX年一遇”這種表述,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甚至可能年年都會遇到。

去年,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面臨去年的全球熱浪,發出感慨——

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

今年,古特雷斯呼籲,全球需要採取緊急行動,避免我們走向“氣候地獄”。

極端天氣,正在成為影響我們每個人的議題。

02

儘管環境問題已經被無數人奔走呼喊,但是相比眼前亟待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環境危機似乎還遠得很。

真的是這樣嗎?

前段時間,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了一個《全球風險報吿》,評估未來兩年和十年內會對人類帶來重大危機的風險事件。

在兩年的尺度內,最重大的風險是網絡信息安全,十大風險裏基本都是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問題。

但是當視野放到十年這個尺度,人類面臨的前十大風險中,前四名,都是環境問題。

十年,看起來很遙遠,但想想十年前也不過是2014年,就會發現,十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在這十年間,我們已經經歷了“厄爾尼諾”這個詞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到現在,“厄爾尼諾”甚至已經開始變成不少人眼中“炒作的概念”。

但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並不因為人的意志而消退或者轉移。

全球變暖帶來的,可能是夏季的提前到來——

今年,廣東在3月底就已經連續5天平均氣温達到22℃以上,比以往提前了一個月入夏。

可能是難以撲滅的森林火災——

去年,加拿大的野火季持續了超過5個月,燒燬了超過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毛伊島野火導致至少99人死亡,去年貴州的山火,也持續了12天。

野火過後的毛伊島

也可能是頻發的降雨和洪水——

“非洲之角”去年10月開始的雨季,導致索馬里至少96人喪生,約230萬人受災,430萬人吃不上飯,處於極度飢餓狀態。

這些災害的背後,是數以百計的人遇難,數以萬計的人受災。

如果説這種自然災害還有一定偶發性,那麼氣候問題對於社會的影響其實比想象的更加嚴重,比如疾病,還有人類居所。

由於極端高温,現在不少國家爆發登革熱,瘧疾的感染率也在逐漸上升。

氣候變化改變了病毒,一些病毒原本可能只屬於熱帶,但是正在隨着氣候變化侵蝕中緯度的國家,原本冰封在凍土或者冰川裏的病毒也可能因為冰川溶解被釋放出來。

氣候變化對社會更進一步的影響是房價。

有一個居住共識是,大多數人會喜歡住在沿海的城市,美國尤甚,陽光經濟和沿海地區房價也隨之迅猛發展。

然而研究發現,佛羅里達州的沿海地區,近幾年房價正在逐漸下跌。

2012年以前,佛羅里達州受海平面上升影響風險高低並不影響房屋銷量。2013年以後,低風險區的銷量仍在上升,高風險區卻已經開始下降。

統計顯示,美國的250萬套沿海房產,已經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洪水增加,在12年間貶值4.031億美元。

隨着海平面逐漸上升,沿海地區會遭受更多的突發洪水甚至是被淹沒,維修甚至是重建的成本,是很多人難以承受的。

會遭受洪水的並不只有沿海地區,最近幾年,遭受洪水侵襲的地區越來越多地往中部甚至北方移動。

比如去年的涿州洪水,就是因為原本乾燥的華北平原,缺乏對於洪水災害的預警,因為誰也想不到,河北居然會出現水災,所以缺乏相應的預案,最終導致數億元的財產損失。

但隨着氣候變化,這種“想不到”或許會成為常態。

近幾年夏天,華北平原的最高氣温都超過40℃,目前,陝西、山西和山東都已經有地區氣温超過40度。不少媒體甚至炒作,説北方比南方的廣東還熱。

客觀上看,南方正處於汛期,北方入夏早於南方,南方還是比北方更熱,但原本氣候涼爽的華北正在變得越來越熱,是不爭的事實。

而早在2018年就有研究發現,2070年至2100年中國華北平原氣温將多次邁過35℃門檻,可能因為極端熱浪不宜居住。

隨着全球氣温上升,越來越多地方的氣温將會不適宜人類居住。到世紀末,全球將會有35億人流離失所,搬離故土。

而那些宜居的地區,將會變得越來越擁擠。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段《流浪地球》裏的台詞,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當做人類未來的預言。

03

尾聲

氣候變化對人的影響大嗎?説大不大,説小也不小。

氣候變化固然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基礎設施破壞,斷水斷電斷通信,但每個人都認為,或許不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

天氣熱不足為懼,反正可以在空調房吹空調;下暴雨不足為懼,反正可以待在家裏不出門點外賣;農作物減產不足為懼,大不了不少吃或者不吃。

只要達摩克利斯之劍沒有落下,我們每個人都很安全。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眼看着世界正在走向氣候地獄,我們也許不能挽大廈於將傾,但最起碼不該視若無睹。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