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華為放大招!
格隆匯 11-30 18:19

國內電動車行業,從未像現在這麼熱鬧。

只因為兩個字:華為

這兩天,華為汽車BU新合資公司的消息出來了,據説估值高達2500億,有份參與的長安汽車股價大升超過2成。

市場高呼,這是中國智能化汽車發展的里程碑。

不過,事情總有兩面,有人歡喜有人愁。

華為是光芒四射,昔日的汽車大佬卻黯然神傷,車茅股價更是跌破200元,回到了2年前水平。

而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再次來到了一個新的內卷高度。

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敢説高枕無憂,不管你是龍頭還是蛇尾,也不管你在不在車上。只要跟不上時代潮流,隨時會被扔下車。

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已經無可避免,問題只剩下,誰能夠活下去,並且還能活得很好?

01 卷智能

在新能源汽車剛開始火的時候,業界就已經接受一個觀點:

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在過去的3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裏,新能源汽車都在電動化軌道上發展,那個時代的主角是電池,所以寧德時代市值可以升到1萬億,上游鋰礦價格可以升到60萬/噸,看到有鋰走遍天下的豪言。

不過,這個上半場已經結束。

當初瘋升的電池概念股都回撤很大,腰斬,甚至更低。

而下半場的智能化已經打響,智能化的投資機遇也隨之而來。

理由很簡單,首先是國家支持政策持續加碼,不斷開放的城市道路測試;

其次,技術方面也不斷有進展,海外的特斯拉FSD發佈了V12版本,把beta(測試)字眼都去掉了,距離全面商業化已經越來越近。

從自動駕駛滲透率來看,L0下降明顯,從2021年1月的76.1%下降至2023年4月的51.9%,2022年L0級別車型銷量為1179.0萬輛,同比減少17.6%,2023年1-4月L0級別車型銷量為301.5萬輛,同比減少17.5%,滲透率為56.2%,同比下降7.5pct。

智能駕駛功能裝配分級別來看,2023年1-4月L1方案車型銷量為73.4萬輛,同比提升10.8%,滲透率為13.7%,同比提升2.1pct。L2方案車型銷量為161.2萬輛,同比增長13.7%,滲透率為30.1%,同比提升5.3pct。L3方案車型銷量29.7萬輛,滲透率為5.5%

華為之所以這麼熱鬧,主要原因還是華為在汽車智能化方面實力強大。且不説華為在IT領域的實力強大是眾人皆知,即使不太懂IT,看過華為智能駕駛視頻的人,也會嘖嘖稱奇。

更重要的是,華為的理念是不造車,而幫助車企造好車。反過來,很多車企在洶湧的智能化浪潮前,突然發現自己真的沒啥東西,也完全不會,除了榜上華為大腿,沒有別的選擇。因為他們很明白,打不過就直接加入,失去靈魂是小事,身體和靈魂都失去才是大事。

甚至可以説,華為的智能化,能夠代表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資本市場也接受了這一點。

華為鴻蒙智行模式依託強大的產品定義、整車設計及渠道優勢持續賦能車企,帶動汽車板塊估值重塑。

02 卷價格

如果説智能化代表未來,那眼下車企最迫切的難題,還是賣車。

現在的車市到底是個什麼狀況?

一個字:

廠家之間的廝殺,已經不能簡單用近身肉搏來説了,簡直就是直接殺到對方家裏,一頓掃射。

不只是普通的電動車,就拿電動轎跑來説,目前的車款已經超過20款,國外的特斯拉Model 3,國內的比亞迪海豹、長安深藍SL03、哪吒S、零跑C01、廣汽昊鉑GT......太多了都數不完,小米新車也快上市了。

很明顯,只有在競爭中順利存活,才可能走得更遠。

這就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現在電動車的競爭到底是什麼?

關鍵點很簡單,就是價格。配置相近的車,你的價格便宜,你就好賣。

想要更多的品牌溢價,起碼國內還難以做到。

這背後絕不是賠本賺吆喝,而是實實在在地把成本降下來之後,再去降價。這點特斯拉就想得很明白,年初就在國內車企都YY着要升價的時候,特斯拉第一個來了大降價。

回過頭去看,這招其實非常高明。

因為經濟環境確實不如前兩年,汽車又不是必須消費,反而是經濟不好的時候,優先要放棄的消費。既然如此,降價就不是車企做不做的事,而是必須要做的,某種程度上甚至是關乎生死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通過各種生產創新,本身已經把成本降下來了,所以降價只是少賺點,完全無需面對生死。

很多人都在糾結特斯拉的毛利率下跌,糾結降價並沒有推動銷量上升多少。但如果從當下以及長遠上看,降價其實就是應對當下需求疲軟、贏下未來的必選之路。

小鵬G6發佈之所以引起轟動,並不是車子有多牛,而是價格太低了,一款和Model Y對標的車子,最低價去到20萬,還是挺香的。

“冰箱彩電大沙發”為什麼看到新M7後瑟瑟發抖,連續幾天開戰略會議?

因為新M7可以賣到25萬,而它的車,哪一款不是30萬以上的?

冰箱、彩電、大沙發,誰都能做,關鍵人家還比你價格低。更重要的是,人家有華為品牌的背書,軟件能力國內第一,這就完全足夠了。

降價這個邏輯,特斯拉早就想明白了,小鵬現在也想明白了,華為也很清楚,就剩下另外兩家,還以為可以用一些表面文章,賣高價割韭菜。

汽車能不能行,只看一個,價格,前提是車子要好,不好就無所謂價格便宜還是貴了。

往底層邏輯上説,就是車企對於產業鏈的掌控程度,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對生產效率以及公司經營管理的優化能力。

只有這些,才能讓車企放心地去降價,否則,賠本賺吆喝的事,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

03 機會在哪?

雖然內卷比較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車依然是未來最有增長前景的行業之一。

首先,中國當前的乘用車普及率類似於韓國的1995年和日本的1971年,參照日韓發展經驗,隨着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化率的提升,汽車保有量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其次,新能源汽車的國產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甚至已經超越不少海外老牌的汽車公司。

消費升級推動中高端車型銷量增長,2017年以來,我國中高端品牌車型銷量顯著增加,20萬以上車型銷售佔比從不足15%提升至超過30%。隨着國產車型競爭力的提升,優質車企已開始突破更高的價格天花板,部分自主品牌價格區間向20萬以上突破。

以新能源代表車型來看,自主品牌比亞迪漢、極氪001以30萬左右定價可以達到百萬級別保時捷的同樣動力表現,在與同價位的ID系列對比全面勝出。

毫無疑問,在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國產品牌已經長大成人,這也是未來確定性的投資機會。

當然,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很可能需要經歷一場劇烈的洗牌,去粗取精,最後留下的才是精華。

那投資機會到底在哪呢?

其實抓住兩條主線就可以了。

一個是成本和規模主線,誰的車子有成本和規模優勢,誰就能夠走得遠,這個主要是傳統車企的範疇,涉及生產製造、供應鏈、原材料等等;

另一個,就是智能化了,這個無疑是更廣闊的增長和盈利空間。

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成本和規模主線,像比亞迪這類公司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最近股價跌得有點多,但成本和規模優勢還是很明顯,一時半會也不會有公司跟得上,而且下跌主要還是估值在往製造業上回歸,並非價值毀滅,估值回撤到位,自然有資金會去抄底。

而智能化方面,其實就是華為,新成立的公司就是最好的智能化投資機會。

對於既沒有成本和規模優勢,又沒有智能化能力的車企,榜上華為大腿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想當初,華為在推進智能化戰略的時候,曾經遭受了巨大的抵制,上汽公開説不願意失去靈魂,不採用華為方案,官宣合作的廣汽最後也同樣抵制華為。

不過,事實也證明,華為是對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新能源汽車可能會有一場又一場的洗牌,但只要堅守兩條主線,最後都會有所收穫。而承載這兩條主線的,都是整車。

汽車ETF(159512)是目前市場唯一的一支聚焦整車的ETF,跟蹤中證全指汽車指數,指數前三大成分股中,長安汽車、上汽集團、賽力斯的權重分別為20.59%,13.03%,11.56%。

從二級市場看,8月24日以來汽車ETF(159512)以來升超20%,大幅跑贏市場。

從當前估值看,中證全指汽車指數動態市盈率為26.39倍,位於近3年來27%歷史分位數。從歷史表現看,2019年以來,中證全指汽車指數年化收益率為15%,優於中證800汽車指數。

隨着智能化與自主品牌的崛起,行業的整體估值中樞得到抬升。如果看好汽車板塊,不妨研究下汽車ETF(159512)。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