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為什麼中國資本系學不了巴菲特?

巴菲特又狂賺了!

二季度,伯克希爾營收925.03億美元,增長21.4%,淨利潤359.12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437.55億美元。

伯克希爾股價也因此創下了54.2萬元歷史新高,股神威名再次被全球投資者所傳頌,真正的名利雙收。

目光回到國內,在近期,國內的資本集團卻是一派慘烈大敗退的景象:暴雷、敗退、緘默,甚至有的在焦灼等待救命稻草。

同時是搞投資,彼此的業務模式也多有類似,但為什麼國內外資本的命途走向,卻是截然相反的冰火兩重天?

究竟問題是出在哪?中國能不能,或者怎樣才能誕生像伯克希爾這樣的超級資本集團?

這個課題很大,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大家不妨多思考。

看清問題的癥結,即使沒有解藥,也會對投資有所幫助,起碼可以避開很多雷和坑。

01

截至二季度末,伯克希爾約八成的公允價值都集中在六家公司——蘋果公司(1176億美元)、美國運通(264億美元)、美國銀行(296億美元)、可口可樂(241億美元)、雪佛龍(194億美元)、西方石油(131.79億美元)。

在其中,佔伯克希爾股票投資組合近一半的蘋果股價累升17.6%,美國運通累升5.6%,美國銀行累升0.3%,可口可樂累跌2.9%,雪佛龍累跌3.6%,西方石油累跌5.5%。同時,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也跟着持倉資產價格水升船高。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已經上升了13.84%,遠遠跑贏標普500指數。

如果以半年視角看,這些資產的整體升幅更可觀,單是蘋果一家就升了40.5%。

目前伯克希爾的現金資產1474億美元,總資產規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10415.73億美元,均創出歷史新記錄。

重倉股上升,是巴菲特戰績成名的直接原因。

但它也是結果。

這個結果的背後,至少有兩大極其關鍵、也是與國內資本家命途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

一是,投資土壤。在於美國長期高增長的經濟發展,以及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場監管和交易制度。

美國的GDP從1960年至2022年間累計翻了46倍,中間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長時間的重大金融危機。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20年的疫情危機,也是很快通過各種大力度刺激手段快速化解了。

同時,資本主義天然容易導致寡頭和壟斷出現,巨頭只要不搞惡性競爭,一般即使賺到了鉅額利潤也不會被反壟斷監管扼殺,進而在長期競爭發展中越來越強。

這種土壤,難以破壞。

然後長期高增長的經濟基礎,強大的金融市場環境,加上近百年的科技爆發和全球化,讓美國企業得以不斷享受到多方面時代紅利,這正是在美國做投資得以成功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支撐。

另一個極關鍵的是環節在於金融市場的監管和交易制度。無論體系、標準還是執行力,都是所有國家中最成熟。

對於上市企業,如果有欺詐造假或其他違法犯罪,那麼就要面臨極其嚴厲的打擊措施。絕對不是定格罰幾十萬元能比。這是打擊震懾上市企業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環境、維護投資者利益的有力武器。

所以即使現在美國被惠譽下調主權評級進而引發信用危機,巴菲特依然敢狂買美國國債。

不僅巴菲特,在美國,還有大小摩、高盛、貝萊德、黑石等這樣的超級資本巨頭,他們都搭上了“美國順風”。

這一塊,但凡力度不夠,或者缺失,那麼整個市場就會容易變得烏煙瘴氣,人心浮躁,這樣的市場環境,難以培養出長期大牛。

第二,不作死。巴菲特和芒格坐鎮伯克希爾哈撒韋幾十年來,經營模式和投資風格從來沒有變過,換言之,就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求激進。

一方面,通過保險業務源源不斷沉澱龐大且極低廉的保險浮存金,然後用於投資增值從而不斷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在投資上,他們從不作死,只挑選他們屬性的領域,耐心觀察資產波動,等到合適出手時才進場,買賣從不激進。

過去幾十年,伯克希爾很少有對着一二級市場搞各種資本運作,沒有海量買賣股票標的。儘管美國相繼出現房地產、互聯網、計算機、生物科技等超強成長賽道,但巴菲特寧願手握海量現金一一錯過也極少下手。

有人説但凡巴菲特重倉抓住其中一兩波,或者能早十年投資蘋果,那麼他的投資神話絕對會比現在更加輝煌很多倍。

但這麼多年長跑下來,也就只有巴菲特真正笑到最後。

而對比國內的資本集團呢?

短時一二十年,這些資本集團就玩了無數次的資本運作,進出了數不盡的股票,投資版圖複雜到讓人眼花繚亂。

這些資本,一二十年操作的運作,比經營了上百年的國際機構還要多,沒有一點耐心。

甚至不僅野蠻冒險,還違規亂搞,豈有不敗之由?

02

這段時間,國內資本圈雷聲響動。

幾年前就開始暴雷的中植系,一直遮遮掩掩到如今,隨着旗下一個公司理財經理的自白書,轟然爆發。

涉及金額2300億,涉及投資單個300萬以上的投資人就高達15萬人,單個客户最大投資50多億。

儘管涉及總金額可能不是歷史最大,但大概率是有史以來涉及高端投資客集體數量最龐大的一次暴雷。

2300億,就是中植系的債務窟窿盡頭嗎?

現在沒人知道。

前不久,恒大負債2.4萬億的財務數據才公佈,已經嚴重資不抵債,至少賬面差值近6千億。

這個同樣管理資產萬億的超級資本帝國,實際債務窟窿有多大?沒人知道。

能撐到現在,比恒大還持久,已經説明足夠厲害了。

但可惜,有些事情,就如惡性腫瘤,越拖到最後,危害越大,甚至無可挽救。

中植系的玩法是什麼?

儘管模式原理上類似伯克希爾“借雞生蛋”的模式,但實際操作上,更像“龐氏騙局”。

中植系的資本帝國版圖如下:

控股或參股四家財富管理公司: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

戰略控股或參股六家持牌金融機構:中融信託、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恒邦財險、中融匯信期貨和天科佳豪典當行。

控股或參股五家資產管理公司: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新融創、中植資本、首拓融盛;

控股上市公司:巔峯期一度控股超過20家。

其中,單單是中植系旗下的四大財富公司,截至2021年11月底的管理資產規模合計就高達3.6萬億。是當前恒大總資產的近2倍。

據悉,中植系通過股權與資本運作圍獵超過150家上市公司,旗下公司多達千餘家,體系關係複雜程度超出人類想象力的極致。

中植系的玩法是什麼?

一邊通過旗下的幾大信託、私募、公募、資管和四大財富公司通過循環抵押貸款、高息理財等方式獲得融資。

四大財富公司給客户的定融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從6%到10%不等,遠超正常銀行給的理財收益率。

融到資金後,就不斷去各種買買買,把融資的錢變成各種各樣的資產股權。也就是所謂的“明股實債”。

然後再把這些資產抵押再融資換錢,然後繼續買買買。

如此循環,可以反覆N輪。最終,幾十億的原始資本,搖身一變,變成了上萬億的資產管理公司。

最關鍵的是,整個中植系版圖中實際進入實體經濟幹實事的業務比例稀少,幾乎純粹就是一個“玩資本”的模式。

這些年,中植系不僅買了大量層層嵌套但最終實際是以地產為底層資產的各種金融產品,還投資了大量的上市公司。

這種玩法,槓桿倍數何止百倍?實際風險比走鋼絲,在刀尖上跳舞要危險一萬倍。

只要監管對融資規則收緊、利率成本抬升、房地產轉冷、所投的資產價格下跌、經濟下行導致所投企業的利潤無法達到預期,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出簍子,那就是隻有暴雷的下場。

不幸的是,這幾方面的問題,它在近幾年來,全都遇上了。

這幾年,中植系通過借新還舊,拆東牆補西牆的手法逐漸無法彌補流動性缺口,最終演化到如今一朝雷爆,一爆驚人。

其實何止中植系,這些年來,各領域倒下的大小資本系實際早已數不勝數。

其中,房地產是重災區。

前不久,恒大被確定暴雷,另一巨頭房企喊話“積極考慮採取各種對策,同時積極尋求政府及各方監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

很早就主動收縮槓桿的萬達也都爆出了流動性危機,就連一向高調的公子哥王思聰也都好久沒有公開露面,淡出了公眾視野。

其他的的資本巨頭,要麼緘默銷聲,要麼在焦灼等待救命稻草,不再高調。

看看那些已經倒下資本巨頭:

明天系:全能型混業金融模式,分別掌控有大量銀行、信託、保險、券商、上市公司,巔峯時期所控股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從崛起到倒下用時約20年。

海航系:全能型混業金融模式,持股21家金融機構,巔峯時期管理超過1.3萬億的資產。從崛起到倒下用時約20年。

安邦系:全能型混業金融模式,保險起家,持股十多家金融機構,巔峯時期所控股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超過3.2萬億。2018年銀保監會宣佈對安邦進行接管。事後發現,安邦只用區區10億元,撬動了一個近兩萬億的金融帝國。從崛起到倒下用時不到20年。

它們,在金融弱監管時代和房地產黃金時代,不惜以高息代價瘋狂加槓桿,幾十億資金撬動數千甚至上萬億資金去博時代會依舊如他們所願。

但顯然,時代變了。

説到底,這些資本家,無非都是一幫玩虛的、又菜又貪玩,最後玩過火把自己都賠進去的貪婪賭徒。

它們與巴菲特相比,無論理念,還是品行,差別如同兩個物種,沒有任何可比性。

甚至在它們心裏,可能都沒有想過要成為中國版的巴菲特,或者黑石。

03

平心而論,在中國,有合適資本集團成長為蒼天大樹那樣的土壤環境嗎?

説實話,這個我們毫不懷疑。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且經濟和科技都在持續高速發展的經濟體,未來必然也會形成強大而成熟的金融市場

在其中,必然會有很多行業產業,長期享受到時代發展的紅利,進而然逐漸誕生出類似國際金融機構這樣的超級巨頭。

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並不排斥資本的良性發育,但必須排斥資本的野蠻生長。

現在的這些資本集團倒下,實際是一個非常積極健康的結果,意味着那個藐視監管、藐視實體經濟、藐視發展規律的野蠻資本時代,要成為過去了。

我也絲毫不懷疑,在未來,中國照樣能誕生巴菲特那樣的真正的“股神”。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