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巨頭“火拼”AI芯片!AMD力抗英偉達

人工智能浪潮席捲近半年,也讓英偉達一把推開了美股萬億俱樂部大門。

當初只是想在遊戲圖像計算上分一杯羹的英偉達,沒想到在二十多年後成為AI計算的領軍者,幾乎壟斷了整個AI服務器芯片市場。

上一個摧枯拉朽般佔領服務器市場的是英特爾,但它的CPU在高性能計算上敗給了英偉達的GPU。同時,英特爾在芯片製程技術上也落後於台積電,其產品戰略一直處於被動狀態。相比之下,領先的英偉達已經一騎絕塵,而AMD也在後面緊追不捨,直抄英特爾的老窩。

隨着英偉達的成功,下一代芯片研發方向更聚焦在如何深度結合AI模型上來,選擇不僅僅只有GPU,因為提高算力的高昂代價絕大部分要歸功於AI芯片,所以英偉達在模型訓練芯片端的領先地位無疑會遭受挑戰,英特爾、AMD、高通等企業開始摩拳擦掌,做好準備。

那麼,在AI芯片,會有下一個英偉達嗎?

01 AI芯片必須先過一道檻

按照部署位置,AI芯片可以分為雲端、終端和邊緣側;按照任務劃分又可以分為訓練芯片和推理芯片。雲端就是在數據中心進行模型訓練,芯片需要支撐大量的數據運算,終端和邊緣側對算力要求稍弱一些,但要求快速響應的能力和低功耗,英偉達霸佔了訓練芯片這一領域,不過推理方面不乏比GPU更合適的芯片。

性能各異的專用AI芯片包括GPU、ASIC、FPGA、NPU等,可以簡稱為XPU,名稱的不同反映了各自架構層面上的差異。專用AI芯片在所擅長的領域裏有匹配GPU的能力,雖然少了可擴展性,但在效能和算力上領先更通用的GPU,儘管後者能做更多的事情。

這就回到了當初CPU在機器學習領域被棄用的邏輯,將來是否會有一款新的芯片可以對GPU發起衝擊?

目前全球大廠們都尤愛造芯,不過通用芯片人家沒必要自己做,只會切合自己重要的業務方向來佈局。

比如谷歌的TPU採用了ASIC,只針對卷積神經網絡的加速器,特斯拉的Dojo是專門用於FSD的機器視覺分析芯片,以及國內百度、阿里也花費大量精力在自研芯片上。

一直以來,專用處理器並未真正給GPU帶來過威脅,這主要與市場容量,資金投入,摩爾定律形成的正向循環有關。

根據IDC數據,21年中國AI芯片市場裏,GPU佔據89%的份額;NPU處理速度比GPU快上10倍,佔據9.6%的份額,ASIC和FPGA佔比較小,市場份額分別1%和0.4%。

過去三十年,台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的崛起塑造了分工專業化的趨勢,設備和先進製程的技術進步允許像英偉達、高通等芯片設計企業一展身手,也讓蘋果、谷歌等科技大廠開始用芯片定義產品和服務,專用芯片設計的土壤是肥沃的,大家都是受益者。

在競爭對手看來,GPU並非專門為機器學習而設計的芯片,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在於結合框架軟件層形成的複雜生態,提高了芯片的通用性。

實際上,自2012年以來,每年頭部訓練模型算力需求按10倍在增長,一直在逼近摩爾定律下的算力極限。

而從11年Tesla M2090開始,數據中心產品GPU一直在更新迭代,先後推出Volta、Ampere、Hopper等針對高性能訓練計算和AI訓練的架構,保持每兩年推出一代新產品的速度,浮點算力也從7.8 TFLOPS增至30 TFLOPS,升幅接近4倍。

最新的H100,甚至已經把大模型訓練的時間從一週縮短至一天。

基於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高份額,可以説,過去AI模型訓練的算力增長主要由英偉達的GPU系列所支撐,這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隨着芯片出貨規模的增長,攤平了英偉達芯片的開發成本。

相比較未來的算力需求,一款通用芯片的技術迭代最終也會逐漸放緩,專用處理器只有跑通這個正向循環,才有可能在成本上與通用芯片們並駕齊驅。

不過難度在於,專用處理器僅僅着力在細分市場,市場規模根本比不上通用市場,相對於通用芯片的每單位性能提升,往往需要花上更長的時間,或者更大的出貨量來攤薄成本,可是隨着AI在應用場景中加速滲透,未來AI芯片的開支也會大幅增長,專用AI芯片、 CPU、GPU有望成為三條並行的線。

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2022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為168.6億美元,將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2年達到約2274.8億美元。

02 三家分晉,如何分庭抗禮?

英偉達對算力的壟斷地位在如今大模型戰爭下加速強化,矛盾日益加劇,GPU採購需求超出台積電和英偉達的預料,供應不足,價格便水升船高,繼續循環。

國內外科技大廠們在選擇自研芯片上保持一致的態度,又或者,幫助其他芯片廠和英偉達競爭,刺激新的供給同時降低芯片成本。

上月初AMD盤中大升12%,原因來自一則消息指出,微軟正在與AMD合作,資助後者向AI芯片擴張,並與這家芯片製造商合作一款代號為Athena(雅典娜)的芯片,但之後微軟官方否認了這一消息。

這讓人聯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WINTEL”聯盟,互相成就了微軟在PC操作系統,以及英特爾在CPU的地位。此時的AMD,已經成為了英特爾市場份額最強有力的威脅。

去年計算機市場經受重創,企業服務器和消費電子兩端的疲弱對CPU出貨量造成不小拖累,英特爾與AMD兩家公司均出現了30多年來最大的下滑,分別降低21%和19%。

雖然主業俱顯疲態,但行業的競爭格局卻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Passmark數據監測,在數據中心市場,去年AMD的份額猛增至20%,搶走了英特爾(2022年,70.77%)接近1成的份額,而截止今年1月2日,AMD重新逼近40%,回到了2004年的水平。

AMD之所以得以窮追不捨,一方面是藉助台積電的力量,讓其產品組合不斷優化,用於數據中心的EPYC Milan處理器採用率提高,去年這項業務營收增長64%。

另一方面則與競爭對手糟糕的戰略決策有關。過去十年,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的英特爾在CPU上的創新乏善可陳,產品力相對競爭對手一路下滑。

當初蘋果想要英特爾為初代iPhone開發手機CPU,CEO保羅·歐德寧因為報價太低迴絕,這位x86領頭羊錯估了移動端的機會。

除了戰略眼光不足,還有不斷跳票的產品推新計劃,英特爾是舊IDM時代的老頭,如今台積電、三星領導着先進製程的迭代,是CPU這類通用芯片繼續升級的基座,英特爾本身工藝技術的掉隊反噬着產品的更新節奏,更多的是“擠牙膏”式的添頭。從2021年高點至今,其市值削去了一半不止。

反觀AMD,則一路拓寬產品品類,追逐高性價比的策略,先後收購了ATI,Xilinx,成為第一家同時拿下CPU+GPU+FPGA的芯片廠商。2018年AMD在PC端的CPU製程首次彎道超車,市場份額開始加速提升,2019年聯手台積電率先躍入7nm,在服務器端也實現製程超越,去年市值超過了英特爾。

前不久,AMD推出結合CPU+GPU雙架構的Instinct MI 300正式進軍AI訓練端,這款芯片在規格和性能直接對標了英偉達的Grace Hopper。

這是AMD管理層強調AI作為戰略重點後的重棋,與英偉達同時出租自家算力不同,AMD着力於構建具有競爭力的芯片矩陣,與其正面交鋒,或將從雲廠商的數據中心開始突破,預計今年四季度開始放量。

實際上,並不是這兩CPU巨頭打架,把英偉達晾在一邊,結果趕不上趟兒。

英特爾從2015年開始花巨資收購了一大批人工智能公司,如Altera、Mobileye、Nervana等,結果並沒有給業務帶來多少幫助,更像是養着這些公司等着刮彩票。

英特爾也一直計劃推出一款能媲美英偉達的GPU,只是計劃一直跳票。

2021年,英特爾曾宣佈一款代號為“Ponte Vecchio”的旗艦GPU,用於數據中心,結果卻在交付上不斷拖延。作為繼任者,Falcon Shores GPU結合了x86 CPU和Xe GPU,也跳票到了2025年。

誠然,英偉達的成功並不只是硬件做得好,有別於英特爾過去硬件第一的路徑,英偉達GPU架構保持了兩年一代的速度演進,憑藉着通用的計算框架構築起了軟件生態壁壘。

芯片發展歷程中,定義標準的贏家往往強者恒強,要與英偉達分庭抗禮,性價比是必需砝碼,生態圈同樣關鍵。算力發展推動AI進步,還要倚仗這些廠商的競爭和互相超越。

在這些方面,無論是AMD、英特爾,還是其他的後來者大廠,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