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AI大時代,最怕中國大廠又點錯科技樹

內卷這個事情,中美兩國都是半斤八兩。

美國用space X去卷那兩個愛躺平的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用特斯拉去卷底特律那三家已經和時代脱節的舊車廠,大獲成功;而中國則用特斯拉去卷那一堆不思進取的合資廠,同樣激起了一灘鷗鷺,目前看,依然是成功。

在AI這個新的內卷賽道里,中美一樣很卷,就拿最熱門的AI大模型為例,哪個大廠不推出自己的AI大模型,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科技公司。不同的是,中國廠商的數量明顯遠遠大於美國,截止目前,已經發布和即將發佈AI大模型的廠商,十個手指明顯數不完,而美國,5隻手指就數完。

用中國人傳統的話術來説,美國真的是人丁單薄,而我們則是人多勢眾,趕英超美的夢想怕是很快達到了。

不過,最近美國卷的方向和中國卷的方向開始分化。美國大廠開始陸續宣佈自研AI芯片,google説了,微軟説了,現在連meta也過來湊熱鬧。

而中國廠商,還在大模型裏卷得無法自拔。

1

模型不重要,算力才是核心

在ChatGPT爆火之後,最聚焦市場的目光,其實並不是open AI,也不是微軟、google這些大廠,反而是在GPU佔據絕對領先地位的英偉達。

算力這個詞被提及的次數,相信不弱於chatGPT,英偉達也受到資本市場的瘋狂追捧,短短一個多月,就差不多張了50%,雖然和小票相比算不上什麼,但要知道,英偉達可以6000億美元的巨無霸,能有這樣的升幅,相當難得。

算力作為AI最繼續要補充的基礎設施,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多年在AI領域的積累,英偉達也確實值得收穫巨大的商業利益。但很多大廠也開始隱隱覺得不對勁,AI算法、訓練、數據處理都高度依賴GPU芯片,如果都採購英偉達的,不就等於全被它“卡脖子”了嗎?

這個邏輯,對於中國人來説太能理解了,很多現在覺得很理所當然的東西,有朝一日可能會給你致命一擊。

從技術的角度上看,AI產業和PC、智能手機真的不一樣,後者完全可以以來供應商的芯片,自己沒必要去做,何況芯片確實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出來的,再説了,這些芯片也沒有多麼的智能,實際上還是人腦在做控制的工作。

但AI時代,芯片就不是簡單的數據處理,而是真正擁有了像人一樣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如果AI芯片足夠智能,那它完全可以等同於人的大腦。

這就要命了,且不説引發什麼法律、道德和倫理問題,就是單單説AI價值鏈上,那芯片就完全是絕對的“大哥”,算法能力也好,數據資源也罷,統統都得靠邊站。

21世紀什麼最貴?

人才啊!

人才為什麼貴?

不就是腦子貴嗎?

這個邏輯應該不難理解,這恐怕才是大廠們紛紛宣佈自己要做AI芯片的根本原因。很明顯,如果沒有芯片話語權,那基本就都得臣服在英偉達之下。

有人説算法其實也是核心,但問題在於,算法其實也是高度依賴於算力的,這就好比一個生產方法再先進,也是要取決於生產線的能力,取決於機器設備的效率,沒有這些,你的所謂生產方法不就成為一堆廢紙?

這個事情,馬斯克早早就想明白了。

2

AI,得芯片者得天下

2013年5月,馬斯克在一個公開場合討論自動駕駛時指出:“自動駕駛系統用在飛機上是好事,我們應該也把它放到車裏。”

這是鋼鐵俠第一次明確表態特斯拉要做自動駕駛,實際上,那個時候AI剛剛取得了不少突破,特別是卷積神經網絡、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等。

芯片無疑是自動駕駛的核心硬件,此時特斯拉還很小,根本無法自己做芯片,於是馬斯克先求助於mobileye,然後是求助了英偉達。2016年4月5日,英偉達推出Tesla P100 GPU芯片,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專為Tesla自動駕駛而推出的芯片。

在和英偉達合作的時候,特斯拉實際上也在開發自己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FSD。2018 年 12 月,特斯拉開始使用新的硬件和軟件堆棧對員工汽車進行改造。2019年3月,特斯拉開始在Model S和X汽車中批量安裝自家的FSD芯片,直到現在。

作為比較早的一批涉獵AI應用領域的公司,馬斯克很明顯知道在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也意識到AI芯片的特殊性,從公佈出來的算力來看,二代FSD才216 TOPS,落後於英偉達orin 256 TOPS,但依然無法阻擋特斯拉自研步伐。

按照特斯拉的實力,即使算力上略有差異,要追上也並非不可能,更重要的是,這個芯片是完全為自家的自動駕駛服務的,計算、數據、存儲等等環節,全部在自己的閉環範圍內,完全不需要依賴供應商,更不用擔心數據安全問題。這些,都不是簡單地比拼誰的算力高能夠獲得的。

這才是戰略思維,早早地把一些最重要最核心的東西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是做個組裝廠還那麼high。

我絲毫不懷疑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的先進性,也很認同馬斯克所説的,在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特斯拉用顯微鏡都看不到對手的影子。除非能夠證明自動駕駛是假的,否則最先最有實力、最大限度收穫商業利益的公司,只有特斯拉一家,至於當初有位被特斯拉吿剽竊自動駕駛技術後,氣急敗壞説要把人家打得找不着東的新勢力掌門人,不説也罷,因為他已經徘徊在倒閉邊緣。

3

AI盈利迷思

眼下,AI熱潮依舊。

但凡和AI沾上邊的股票,都雞犬升天,一個月升一倍、二倍、三倍的,俯拾皆是。但是説到未來的業績兑現,那真的是一言難盡,很多股票你即使想破腦袋,也不知道它到底怎樣能從AI裏賺錢。

不過,這就是資本市場自己的思維方式,誰跟你説一定要有業績兑現才能炒?

好吧。

實際上,如果只是從單純炒股獲利的角度來看,真的不需要過多地糾結未來有沒有業績兑現,在一個超級概念剛起來的時候,梭哈猛幹就是了,等到韭菜都進場了,轎子抬高後,走人。

但我相信,有這麼清醒意識的股民朋友,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只是韭菜,所以有必要講講盈利預期的事。

如前文所述,最能夠吞噬整條AI產業鏈利潤的,很可能是AI芯片廠,而非軟件廠。

AI到目前為止,主要還是降本增效的作用,還沒有催生出一個全新的業態,最熱門的微軟,把chatGPT融入它自家的產品之後,達到的效果,也就是大家不想給WPS充錢了,重新用回office。而chatGPT融入bing搜索後,用户登陸bing多一點,google少一點,廣吿商把訂單從google調給bing,罷了。

換句話説,AI所帶來的商業增量,其實是從原有量池裏搶過來的。當然,AI未來可是星辰大海般的征程,具體能夠催生出什麼的業態,還不清楚,但肯定會產生新業態,比如自動駕駛。

但不管新業態還是舊業態,旱澇保收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充當“賣鏟人”角色的芯片廠。更絕的是,全世界的“鏟子”,基本都得向英偉達買,因為只有它家有,這也是為什麼英偉達的邏輯是最硬的。Open AI雖然是全球最強,但它已經面臨着google、特斯拉,以及中國廠商的追趕,但英偉達還完全看不到追趕者的身影。

在2022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董事長説自己是給寧德時代打工的,但和AI時代相比,他的所謂打工要“幸福”得多,因為真正沒有選擇而只能打工的,是要做AI業務的軟件大廠們。

這對於習慣了高高在上的軟件大廠們,不知道會意味着什麼,又或者他們會不會瑟瑟發抖?

4

結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對於中國科技界,其實只有一個命題,那就是核心技術是不是在自己手裏。

在PC時代,智能手機時代,甚至移動互聯網時代,核心技術從來都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外表的光鮮,都無法遮擋利潤大把大把地外流,也沒有辦法改變人家可以一言不合就卡你脖子的命運。

在AI時代,這個問題能夠解決?

其實就在於AI芯片能夠自己做出來,在大家熱熱鬧鬧的比拼大模型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效仿一下美國的大廠,做一下真正影響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否則,只是又一次簡單的輪迴,還是逃不開原來的命運。

雖然很多大廠也説自己做芯片,但究竟是真的做還是做樣子,就不得而知了。或許在它們心中,依然很懷念過去那個別人搭好台,自己在上面飄飄起舞,而且能夠賺到大錢的日子,相比之下,芯片明顯是苦活累活。

在中美在高科技領域摩擦不斷加大的當下,美國人還會不會像以前那樣給我們這樣的機會?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很多人現在都在為AI鼓掌叫好,並認為這是接下來一個比移動互聯網還是巨大的產業機會,而中國的大廠們,已經和歐美站在同一起跑線。

但我想,這個想法未免太樂觀,芯片問題自不必説,更大的問題在於思維。

很多人都喜歡將特斯拉和迪王相比,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其實就在兩者之間展開,而且相比於迪王,特斯拉主攻的自動駕駛可能有點虛裏八腦,不切實際,故事性遠多過實踐。王總就公開懟過自行駕駛技術是“虛裏八腦”、“皇帝新裝”。

很明顯,迪王的精力都放在機械裏,看不到在軟件上有什麼作為,它酷炫的黑科技,都集中在三個輪子開車、原地掉頭、原地蹦迪,但特斯拉則更強調自己的軟件能力,比如超級計算機Dojo、經常會更新FSD走到哪一步、強調自己的FSD芯片升級到第幾代,等等。

其實,王總傳福有他的道理,因為這幾年很多江湖郎中靠自動駕駛去忽悠資本方,忽悠投資者,最後錢燒了,東西又做不出來,活脱脱地割韭菜。但是,如果王總真的從心底不認同自動駕駛,那就不好了。

事實上,自動駕駛代表的正是AI在汽車上的應用。退一萬步講,即使自動駕駛做得還很low,離理想中的狀態相去甚遠,真正的商業化落地遙遙無期,但當中積累的數據、技術和經驗,其實就是在積累AI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並不只用於汽車,完全可以應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機器人,雖然還很遲鈍,但不斷進化之下,你敢否認有朝一日它真的可以站在流水線上?

硬件和軟件,本沒有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之分,但兩個所對應的未來,顯然是不同的,如果思維上分不清,那就不用指望能做出什麼來。

真心地希望大廠們,在AI大時代來臨的時候,別再點錯科技樹了。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