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千年人口格局,破了
格隆匯 04-12 20:22

全球人口格局,已然生變。

本月的某一天,印度某個角落,伴隨着一聲嬰兒的啼哭聲,印度將超越中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聯合國將於本月中旬正式宣佈,印度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第一大國”稱號正式易主。

同時,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至少到2050年,印度將長期持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頭銜。

其實對這個結果,我們並不意外。

作為投資者,更關注的是,號稱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印度,能否憑藉龐大的“人口紅利”,複製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奇跡。

01

千年變局

作為兩大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裏,印度與中國人口的世界佔有率一直分別保持在18%-35%左右。

時過境遷,世界格局歷經多次洗牌,只有印度和中國文明能延續至今,一切都與龐大的人口基數密不可分。

歷史的輪迴有必然性,似乎沒有人可以改變。

據《世界經濟千年史》,印度曾有3次人口超過中國:

第一次,秦朝驟亡,楚漢相爭,人口從3000萬下降到2000萬,印度則上升至3000萬。大約在西漢中期,實現反超。

第二次,五胡亂華時期,260多年的大分裂戰亂,傷及了人口底藴,即便隋唐盛世也沒完全恢復,直到北宋中期才重新趕上印度。

第三次,是蒙古入侵,多次屠城後華夏人口再次元氣大傷,到明朝中葉才拿回世界第一。直到今天。

此時此刻,這把寶座將第四次易主。

眾所周知,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才得以養活14億人。而面積僅298萬平方公里的印度,能負擔更多人口嗎?

看到這裏,許多人不禁為印度捏了一把汗。

這也是許多人不看好印度的重要理由,因為他們看起來好像無法克服人口不斷擴張帶來的矛盾和壓力。

但實際上,這是瞎操心。

説出來可能不信,印度雖然看起來地少人多,卻是全球最大的糧食淨出口國之一。

印度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吹着來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着恒河的滋養,80%地區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大半國土都是耕地,耕地面積佔全球10%。

同時,由於氣候濕潤温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種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單純從地理條件上看,印度簡直是天賜之地。

解決了基本的温飽,我們才能探討下一個問題:

印度成為第一人口大國,這是紅利還是陷阱?

當然是紅利。

回顧過去三十年,全球沒有幾個國家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中國算一個、印度算一個,憑藉的就是體量優勢。

盤子太大了,資本大鱷收割不了多少,所以向前發展的勢頭鋭不可當。

長遠來看,印度必然會成為全球前三大經濟體,超過老牌發達國家只是早晚的事。

同時,和很多人的認知完全相反,印度並不存在人口爆炸,而是以健康的曲線上升的。

自1964年至今的半個多月世紀裏,印度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400萬左右,三代人的數量規模相差並不大。

這就導致,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健康,年輕人數量超過50%,同時也意味着龐大的內部市場。

當然,單純人多並不能代表紅利,印度年輕人的素質如何呢?

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Adobe CEO山塔努·納拉延,在印度奧斯曼尼亞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後,前往美國留學;

百事CEO因德拉·努伊,獲得印度管理學院MBA學位後,前往美國留學;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了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後,來到美國留學;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在印度讀完印度理工學院後,留學美國……

沒錯,這些印度裔大佬,雖然都在美國發家,卻並非受益於美國教育,全是在本土唸完本科甚至讀完研才去美國。

難道印度的教育水平很牛逼?

其實從數據上看,並非如此。印度有2.87億文盲,佔全球文盲總人數的37%。

但這部分人,絕大多數都是老人。

就像在90年代,我國文盲率也曾高達15.9%,他們大多是出生於建國前的老人,因為客觀條件,受到的教育才比較少。

印度也是一樣,自從印度政府喊出“免費”教育的口號後,印度大學數量一路飆升,目前已經達到8410所,是我國的2.8倍,甚至比美國還多2000多所。

儘管就目前來看,印度大學培養出的最尖端人才,大多都潤到歐美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階段。

但隨着時間推移,印度的基礎人才數量,已經達到一個恐怖的數字。

綜合以上,從客觀條件來看,印度作為新一輪工業轉移的承接地,是完全夠格的。

這塊看上去蠻荒已久的土地,已經是一片蓄勢待發的財富之地。

02

夢想之地

有人説:日本人能把屎做成飯,印度人能把飯做成屎。

提起印度,國人的第一印象,基本就是“乾淨又衞生”。

隨便去抖音、視頻號一搜印度,撲面而來全是土味街道,一幅村裏沒通網的樣子。

唯一感覺能跟互聯網文化搭上邊的,可能還是幾年前雷軍在印度發佈會上那句帶着仙桃味的“Are you ok?”

普通民眾總是下意識嘲笑別人的短處,從而忽視本質。但對我們做投資的人而言,衞不衞生不重要,英語標不標準也不重要,看清未來的金礦在哪,才是關鍵。

當外人不遺餘力挖掘印度笑話時,這裏的人們正大步向網絡時代進化。

首當其衝的是班加羅爾,它是印度IT產業和經濟高歌猛進的一個精華鏡像,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深圳。

上個世紀,因為關税太高,當地軟件商只好採取Body Shopping的模式,把實惠的印度程序員出口到美國公司幹活。

這就是為什麼,硅谷有那麼多印度程序員 。

開放市場後,印度不僅降低税率,還在水電供應都成問題的時候,建了個能24小時供應水電的軟件園,吸引外資過來建廠。

此後,類似惠普、IBM、摩托羅拉、德州儀器等跨國企業,開始以每個月5家的速度,入駐產業園。

據Startup Blink提供的2022年全球最佳創業城市的數據:班加羅爾的活力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十一,不但成為帶着印度老哥衝向現代化的領頭羊,還化身為最被資本期待的Asia遊樂場。

而在印度城市進化的背後,他們的公司也在狂飆突進。比如,過去的外包公司,開始從低附加值的代工廠,轉變為高附加的IT諮詢公司。

同時,為了加速進化,印度政府還是以“印度創業 - Start up”計劃,給予創業公司各項優惠,降低成本。

於是,看見商機的程序員紛紛下海創業,像點過年點炮仗一樣遍地開花:至今,整個印度共計有90000多家創業公司。

按安全機器人公司Hacklab.in的CEO Vikram Rastogi的説法:

現在的印度,只要你有想法、有點子就能成功,因為這就是一塊財富處女地。

這一點,我們可能從很多社會新聞看出端倪。

不論是老牌吃香的程序員,還是各類新興的行業,越來越多印度底層人,正依靠社會變遷的洪流,一點點瓦解根深蒂固的社會泥潭。

比如,種姓制度。

隨着時間推移,低種姓的人也能憑藉才能,獲得財富。

大一點的,首相莫迪、首富阿達尼,都是“賤民”出生;小一點的,在新興行業功成名就的小夥子,也能和高種姓女神組成家庭。

曾經低種姓的程序員也能娶到高種姓的妻子

可能是確實感受到階層躍遷,印度的打工人,是全世界最勤勞的。

根據ManpowerGroup最新數據:印度新一代年輕員工平均每天工作11-12小時,是世界之最。

整個印度都在洋溢着一股朝氣,就像奧運會上蓄勢待發的馬拉松選手,充滿力量感的能量,襲面而來。

同時,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底,印度互聯網用户數量為7.6億。這意味着,還有很大的市場等待開發,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互聯網蓬勃而出的趨勢就像寶藏,讓恒河沃土變為財富之地。

但與此同時,南方發達的大城市,也正與北方鄉村產生巨大的文明差距。後者,種姓制度依然是主宰,無數“賤民”還在延續數千年不變的地獄生活。

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印度的地方,其實是以偏概全了。

高種姓人坐着,而低種姓的人只能蹲着

回想三十年前,歐美、日韓的鹹魚土鼈民眾,也是這麼吐槽中國的,可能比現在我們嘲諷印度還要過分。

當年,歐美日港台遊客來了中國就不想再來了,因為公共廁所味兒太大,他們很多人直到今天對中國還是抱着當年的成見,認為中國太髒太亂不文明。

這都是曾經的事實,但是之後我們改變了。

用一般人的辦法看大街是看不出發展趨勢的。

未開發就意味着可開發,可開發就是無限的商機。

如果,這個市場什麼都準備好了,

錢難掙、屎難吃,富貴險中求。印度從來不是做短線的市場,它是專屬於有耐心獵手的幽暗從來。

如果忽視少許瑕疵,僅從大的宏觀視角來看:現在的印度,就是一塊金錢與夢想之地。

03

尾聲

1818年,拿破崙曾把中國形容為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這話説完中國不僅沒醒,反倒睡得更熟了,幾乎到了隨便誰都能欺負的地步。拿破崙的這番話,也被當成了一個失敗者在囚牢中的夢囈。200年後的今天,沉睡的獅子終於才徹底清醒了。

而印度這頭沉睡的大象,什麼時候才會開始覺醒,誰也不知道,也許是明天,也許是200年後——沒有人認為它會一直睡下去。

早在2017年,巴菲特就曾説過一句相當有證明力的決斷:

“印度的潛力令我興奮,只要你吿訴我印度有一個足夠大的好項目,我現在就跳上飛機過去投資。”

事實上,除了巴菲特以外,很多你叫的出名的大企業、大財團,早就開始佈局這塊新大陸了: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美國的谷歌、亞馬遜和印度本土的Flipkart都在花大價錢努力建立起自己的生態系統,以期藉此征服這個新興市場。

無論怎麼吐槽,這裏正成為下個時代的必爭之地。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