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港股市場曾有“造富神話”、也曾批量“製造悲劇”。
2022年年末,港股在跌到了歷史罕見的估值位置後,突然迎來一波行情,這直接導致開年後,“含港量”成爲不少基金排名的關鍵因素。
這邊廂,投資者還在思想鬥爭該不該追港股,那邊廂港股以實際行動打了樂觀者的臉。
仔細梳理可以發現,過去1個月,公募基金跌幅最靠前的基金,又重新被港股主題基金“佔據”。
投資者一下子就犯起了難。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過去一個月跌幅靠前的基金幾乎都與港股有關。
跌幅最大的深圳一家滬港深精選基金,近1個月跌幅超過15%(不同份額以A類計,下同)。
此外,北京的恆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及其聯接產品、和廣東某隻香港創新藥ETF近1個月跌幅超過13%。
其中包括了科技、醫藥等多方向的指數基金的下跌,也意味着,這種調整不僅與主動基金經理選股有關,也與行業有關,更是呈現了港股整體上或許出現調整的情況。
不過,相關基金與指數的表現也尚未回到前期低點。
以近1個月跌幅最大的滬港深精選爲例,雖然較前期高點出現了明顯的下跌,但是仍然沒有回到2022年10月的低點水平。
Choice數據顯示,1月30日至2月24日期間,恆生指數跌幅超過11.8%,恆生科技指數跌幅超過16%。
即便如此,從2022年11月初算來,至今恆生指數仍然有36%以上的漲幅,恆生科技指數仍然有40%以上的漲幅。
2022年4季度,基金顯然加大了對港股的投資。
Wind數據顯示,2022年4季度末,公募基金港股投資市值約5690億元,比3季度末增長了1335億元以上。
而到了當前這可上可下的時候,或許意味着,在2022年4季度加倉港股的基金經理,又到了抉擇的時候。
是繼續堅持?還是兌現收益?
歷史上,機構曾經多次提到過,要奪取港股定價權的說法。
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年初。
但從恆生指數來看,在這之後,港股進入了1年多的調整。到了2022年10月底、11月初見底。
在見底前後,許多人看到了這其中的機會並參與,但是否真的是“志同道合”或許還要觀察。
目前來看,即使遭遇調整,也有券商分析師表現得頗爲積極。
比如,日前,廣發證券分析師戴康等以“千金難買牛回頭”爲題寫了他們的港股“戰略機遇”系列之十一。
站在當下,他們認爲,當前港股的賠率空間已經凸顯。勝率變化的方向是“此消”“彼長”。他們從消費者信心、信貸劈叉後的收斂、庫存週期三大視角看國內復甦漸入佳境。
有些基金經理顯得就沒有那麼着急。
一方面,部分基金經理會表示,港股並非自己的能力圈,投資前必須要先有所學習。
比如,2022年年報顯示,去年下半年的爆款基金泉果旭源,在港股上的投資僅2%。
再比如,2023年的第一隻“爆款“基金中庚港股通基金,基金經理丘棟榮就多次在朋友圈提示各方投資者注意風險。
而從中庚港股通價值基金的近期走勢看,它的波動明顯低於同期的港股通綜合指數,丘棟榮顯然還是對港股持謹慎態度的。